朱晓青
(上海大学 理学院,上海 200444)
增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
朱晓青
(上海大学 理学院,上海 200444)
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当今“90后”大学生的主导需求及特点,阐述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五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90后”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当今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都出生在90年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90后”,与“70后”、“80后”相比,他们从小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科技相对发达。媒体和社会舆论往往认为现在大学生“难教”,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觉得现在大学生“不好带”,其实不是“90后”变得标新立异,而是网络化、信息化这些时代特征,赋予了这代大学生独有的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促使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其实效性体现在大学生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引导后,能否产生与教育者期望相一致的接受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教授的内容是不是受教育者所需要、教育的方式能否被受教育者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下,探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内部推动力量就是需求,人类的需求就是人类行为的动机。他将人的基本需求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这先后五种需求是一个多样的、有等级的、动态的有机整体和系统,只有低级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高级需求才会出现,但并不完全一成不变,也有许多例外。
(一)“90后”大学生主导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概括来说,大学生的主导需求主要有以下四种,与人交往的需求、得到尊重的需求、获取知识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大学生需要与他人交往,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特别是大一新生,他们多数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朋友,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抒发情感。每个大学生都是通过严格的高考选拔进入大学学习的,在家长的心目中非常优秀,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荣誉感。他们希望大学是自己学习生涯的一个新起点,将来能够学有所成。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寻找各类实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二)“90后”大学生需求的特点。
1.大学生需求的层次性。
马斯洛提出的五种层次需求,在大学生身上都存在。他们希望衣食住行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希望校园平安和谐,保障学习生活的安全;他们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良好的评价;他们有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希望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个人成就得到充分肯定。
2.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同一个人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是不同的,如刚入学时,一般把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寻求同学之间的友谊作为最迫切的需求;面临毕业时,往往把寻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单位作为最急迫的需求。不同的大学生的个体需求也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生渴望成为研究型人才,有的盼望参加更多的活动,有的憧憬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等。
3.大学生需求的发展性。
大学生的需求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随着交往面的扩大和对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需求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的事物、新的理念层出不穷,大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需求的类型不断增多、层次不断提高。
(一)教育形式不贴近大学生需求的特点,影响教育实效。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常由于场地、经费、人数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形式上除了课堂,无非就是听报告、开大会,摆脱不了空洞的政治说教,很少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比如开展党的理论教育,简单的课堂灌输不能使学生认识到这是自己的需求,如果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举办知识竞赛,就可以满足学生在赛场上的优越感,获得受尊重的需求。
(二)教育方法偏离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影响教育实效。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往往更重视 “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过于关注“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的过程。往往是大班化的面上教育,不能很好地根据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开展教育活动,不能做到分层分类教育。如果教育只是为了完成教育的任务,而忽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那么教育就达不到目的,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影响教育实效。
当今高校都有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往往会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自觉地转嫁到辅导员身上,以及“两课”教师的课堂内。然而,大学生活跃在校园的各个场合,有着求知、受尊重、自我实现等各种各样的需求,如果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整个大学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全体教职工上,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应有的支撑,就不能从多角度了解并满足大学生多样的需求。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了解大学生个体的需求。
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沟通、谈心、调研等方式,主动掌握学生个体需求,并对学生的需求作出全面了解和准确分析。教师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引导学生自觉调整不合理、脱离实际的需求。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理想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自己“要什么”。
(二)关注大学生低层次的需求,升华大学生高层次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要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要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层次的需求,如引导学生制订短期和长期学习计划,让学生清晰自己的需求有哪些,哪些目标还没有实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思想动力。老师通过计划能更好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三)充分认识大学生需求的特性,开展分层分类教育,满足多样需求。
根据大学生需求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多种途径,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学生的共性需求,可以采取集体教育和引导的办法加以解决,对不同层次的需求,要开展分层分类的教育。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学科竞赛、体育竞赛等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展现自我和锻炼自我的机会,不能只让优秀的大学生发光,要激发每位大学生的闪光点。
(四)激发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
需要是一切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最原始动因,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大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其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体现高校培养人才的作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各种需求。如通过集体活动,便有可能激发他们归属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通过学术活动,便有可能激发他们求知的需求;通过党团活动、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便有可能激发他们追求进步的需求;通过科技竞赛,便有可能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生的需求越强烈,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越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明显。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依靠辅导员和“两课”教师,那么了解到的学生需求可能是不全面的,从而导致教育也是片面的。只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全体教职工合力育人的意识,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如“两课”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陶冶学生情操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师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学校管理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管理与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大学生需求及其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满足大学生的多样需求,帮助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90后”大学生在物质水平大幅提高、网络高度发达、传统教育方式没有完全转型等综合环境下成长,他们身上有着所有时代年轻人的共性,也有着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特点。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有效开展工作,不仅要强调我们想教什么,更要全面分析学生需要什么。要把大学生的身心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荀萍,张婷.略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程的启示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46-48.
[3]邢利伟.需要层次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3-15.
论文为上海大学2013年思想理论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