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丽
(淮安市淮阴区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 223300)
阅读,习作的源头活水
周 丽
(淮安市淮阴区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 223300)
学语文难,习作更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可促进阅读。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吐纳,是表达。由此可见,阅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作者通过营造读书氛围、教给读书方法、巧设读写桥梁等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索。
阅读 写作 作文水平
学语文难,习作更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认为:“由学生自发的兴趣引起的课外阅读比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效。”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是习作的源头活水。那么,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走上习作的阳光大道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个好的氛围往往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个爱读书的集体会带动不爱读书的加入进来,一个爱读书的语文老师能激起全班学生读书的热情。因此,营造阅读氛围非常重要。
1.宣扬读书之乐
首先,语文老师现身说法,大谈特谈读书之乐以致废寝忘食,让学生心中疑惑、心里痒痒:读书真有这么神、这么美?接着,树立班级读书榜样,为自己的宣扬摇旗呐喊。每个班级都不乏几个酷爱读书之人,利用得好就能带动整体。另外,讲名人小时候酷爱读书的小故事也是一种很好的榜样激励方式。
2.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年龄特点、季节变化及时事等情况因势利导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在学生学习了书本上的课文后,对相关知识感兴趣之时趁热打铁,拓展其课外阅读面。如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相机推荐学生读青少年版的《水浒传》;教学《三顾茅庐》之后,学生对故事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历史故事很感兴趣,老师就引导他们读《三国演义》;教学过萧红的《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时,学生都很羡慕、向往萧红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于是因势利导让孩子们读《呼兰河传》……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读法,能把学生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尽享买书、选书之乐
扭转家长观念,让孩子尽享买书、选书之乐是很关键的一环。因为要想孩子无所顾忌地到书中畅游非得家长配合不可。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如家长会、校信通、电话、面谈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认识到读书比补课重要,认识到读“无用”书的有用之处,认识到让孩子自主选择的重要性……然后拿出行动:鼓励家长经常有意无意地带孩子到书店转一转,乐意为孩子买一些孩子喜欢的“无用”的书;主动到图书馆为孩子办一张借书证……现在书店、图书馆的图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些包装精美的图书图文并茂,新书层出不穷,让爱书的人时常惊喜连连、流连忘返。孩子置身其间不愁他(她)“不上钩”。纵观现实,可以说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的只是你给他的书。当你把孩子经常带到充满墨香的书堆里,进入挑书、买书、读书的氛围里,孩子就会“近墨者黑”地不知不觉地拿起书本。当孩子被某个故事、某本书吸引时,家长应毫不吝惜地买下来,毫不犹豫地借回来,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加以阻拦。一旦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性得以满足,家长就不必担心浪费了时间、金钱。
4.给予时间保证
现在的孩子忙,现在的孩子累。忙作业,忙考试,忙补课,忙兴趣。在孩子没有读书入迷之前,如果没有时间保证,孩子的读书就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因为口头的、无形的作业,在被动的态度下是很难保质保量完成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在读和写作业之间孩子会选择哪一个。所以在布置作业时要尽可能压缩写的作业,挤出时间确保每个孩子每天的最少阅读时间。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世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点金术”。
1.教给阅读方法
阅读可根据体裁和题材的不同,采用“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不同的方法。“浏览”即略读,在读书时,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工夫;“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广,即博览群书,不仅要读中国书,还要读外国书;不仅要读文学书,还要读科学书、名人传记等;而“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做到眼到、心到,读与思相结合;“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2.读记结合
大作家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和笔记。”笔者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可增强读书效果。同时教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①摘抄原文。阅读中遇到好词佳句进行摘抄,以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②提纲式摘录。要求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各部分的大意,以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③写读后感。阅读时引导学生抒发读书感受,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见解能力和及时抒发自己感情的能力。
3.教会选书
知识浩如烟海,书多如沙砾,灿如繁星。任何一个爱书的人想读完所有书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书有好坏之分,读一本好书就像与很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小学生的辨别能力比较差,因此,对于小学生应该读些什么书,不该读什么书,老师应该做精心的指导。笔者根据新课标要求的小学生各年龄段阅读书的篇目,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向家长列举学年书目清单,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性地购买、阅读,以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
1.充分利用课内的“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做学生写作的典范。因此,我们要利用这个典范,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写作长期植根于阅读的沃土中,使学生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段训练为手段,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以读促写。这种读写不是铺天盖地,而是“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一瓢,可以是富于表现力的词句,可以是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可以是值得揣摩写法的篇章……教师根据课文特点,联系年度目标,找准课文语言、形式和训练重点的结合点,一课一得、两得,切记不要贪多求全。如教学《庐山的云雾》(第六册)这一课时,利用文中总分的段落结构特点进行训练。先出示:下课了,操场上立刻热闹起来,进行补充训练,然后,自己说一句总起句,给别人补充下文。这样由扶到放、开放式、有层次的句段训练,学生很容易掌握;在教学《荷花》时,利用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补充;在学完《狼和鹿》后,让学生讨论到底谁是真正的祸首。这时候,作为狼会有何感想?作为鹿和人类呢?由于学生深入故事情境,再加上集体智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自然深刻了许多,并且有话可说。这样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的巧妙结合中,学生的读写水平逐步提高,认为写作文不再是学语文的难题,课堂教学的语文味儿才会更浓。
2.活用课外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能力。”这段名言充分论证了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在学生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如学生积累很多有关春天的词语、佳句、古诗名句后,就引导学生在写有关春天的习作时想方设法把它用进去。一旦运用了,哪怕是一个好词,就要大力表扬,树立榜样。久而久之,学生习作时就有了运用的意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阅读。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实验、尹建莉老师教育女儿的成功秘诀证明:在阅读的海洋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可以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