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2014-09-27 00:18丁宏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缺失德育

丁宏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然而,当前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现象严重。文章介绍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基本意蕴,分析了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在大学生德育中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的几点举措。

关键词:优秀传统道德; 德育; 缺失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84-03

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意蕴

自从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中国人便对人类道德生活有所思考,对于道与德分别有了研究,因此也出现了道与德的概念。道的含义在古代本指道路,后来有了延伸的概念。 《左传》中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荀子》中说:“道也者何也?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宋代朱熹说:“道者,人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由于古人作了广泛引申,于是道字具有了多种含义。而道用于伦理领域,是指社会道德准则。德字在西周金文中已具有今语德行、品德的含义。在上古典籍《尚书》、《诗经》中就有德字,自《左传》、《论语》往后,德字大量使用,其含义均与今义相同。起初,古人是将道与德并列使用,后来,则将道与德连称,“道德”一词由此产生。

今天,我们普遍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我们说,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在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道德成了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是先哲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双重性。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是在封建社会产生发展的,而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形成了一些腐朽的道德思想,比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道德准则,这些传统道德在今天是应该加以摒弃的。另一方面,在历史的沉积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的十大传统美德。这些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在今天大学生德育中可以提炼出很多值得传承的道德内容,比如普遍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的人际观、注重孝道等等。

二、高校德育工作现状

目前,就高校德育工作领导体制来说,还存在如权责不规范、领导体制多元化等问题。学校的领导机构往往只从德育工作的宏观角度出发,制定实用性不强的远期发展规划,实际工作中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和权威性,影响了德育工作效果的发挥。另外,具体负责德育工作的主要为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然而,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繁多,不利于学生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比如,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都涉及德育的具体工作,分工多,影响工作效果。同时,学工处与学工部往往一个班子、两个牌子,行政性工作更多,偏于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成了附带的工作。

高校德育工作的课堂教育方面,课程方式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总体上没有跳出课堂的范围。与其勉强说这是德育工作,还不如说是意识形态性质的政治教育。尽管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规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这些课程也成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但这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合理性。不同阶段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耳熟能详。而且教学过程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统一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时代特色,没有跟上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现实,所以教育内容显得陈旧、僵化、空洞,大学生们学完以后并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可见,高校中普遍缺少中国传统道德的教育,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有关传统道德的课程也只是走过场,多数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只是为了拿学分,这也丧失了传统道德在高校德育中应有的作用。

三、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缺失的行为表现

1.部分学生义利观念不正

当前,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压力增大,一些大学生背负着巨大的家庭使命和责任。同时,不少学生受到社会普遍逐利思潮的影响,开始过分注重实用、重视现实。在公私问题上,一些大学生甚至形成了先己后公的想法,认为大公无私不符合现在的社会实情,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在力命问题上,我国古代墨子明确提出了“非命”的思想。墨子认为,决定个人和社会的是力不是命。即强调人的努力有为的重要作用。可当前的大学生看到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富二代”“官二代”的现象之后,开始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认为家庭出身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懈怠,随波逐流。这些大学生逐渐养成贪图享受、懒惰的毛病。

2.大学生人情关系冷漠

在社会生活中,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背景使他们懂得市场经济时代必须参与竞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面对各种竞争的时候,一些大学生开始不择手段,比如请客送礼、权钱交易等。更有些学生不遵守公共秩序,目无长幼,举止轻浮。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孝道。“孝”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定义,《尔雅》中说:“善父母为孝。”《新书》中说:“子爱利亲为之孝。”可见我国历来对“孝”的重视。虽然传统道德中“孝”的含义的四个方面即养、敬、尊、述在大学生时期不一定都可以做到,但一些大学生连基本的敬也没有做到。有些大学生体会不到父母在家中为自己的担心和操劳,对待父母的态度十分恶劣,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读书越多,反而对父母的亲情越冷淡。

3.心理方面问题增多

大学生处于早期青年时期的成长阶段,大部分学生心理敏感、自卑或者心情变化无常。由于大学生还处在成长时期,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和家庭充满了抵触情绪,希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希望自己能够做自己的主人,渴望得到理解、认可、尊重、信任。并且有些大学生内心十分脆弱,抗压能力不高,心理问题突出,对生命的认识和珍爱程度不够,这就导致当前高校出现了不少安全问题。

四、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的几点原因

1.历史特定时期遗留的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文化大潮把所有的传统意识形态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批判,使植根于我国这片历史悠久土地上的传统道德思想和宗教失去了原有的信仰者,致使那一时期的人们精神世界发生了惊人的变革。“文革”破坏了社会的基本伦理,将中国人的道德伦理扫荡殆尽。文革中鼓励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相互告密、相互揭发、相互出卖,相互划清界限,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人们之间亲情温情全无,只剩下现实利益的计算,这场浩劫使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思想在新时期的传承出现了又一次断层。

2.时代的发展使人们的信仰发生了变化

在对传统道德有所信仰的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传统道德的发展经历着各种演变,没有形成唯一的引导社会发展的核心传统道德信仰;在信仰毛泽东的时代,人们的精神是纯净的,但是当人们这根绷紧的信仰的神经松弛下来后,发现自己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人们开始寻找解决温饱问题的途径,不再追求信仰;在信仰共产主义的今天,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发现经济飞速发展,应该开始追求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最大化,但发现这种追求和自己的信仰有所冲突,于是信仰变得模糊了。不同阶段的人们都没有形成对传统道德的信仰,没有信仰自然就造成了传统道德在今天社会的缺失。

3.教育改革还不够完善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校教育经费短缺,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与分担政策,拉动了教育消费。而经济利益导向使部分高校丢弃公益使命,以规模求效益,盲目扩张,不惜以牺牲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这种代价也最终落到了学生身上,影响着高校的职能和使命定位、高校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表现在高校的学术、招生和学生的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就业选择和人生道路选择等活动中。这些一方面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勤奋学习,注重能力锻炼,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成才;另一方面,高额的教育投资强化了他们的效益观念,学生及家长开始注重教育回报,对高校办学条件及教学、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久而久之,高校的功能和教育目的发生了变异,德育工作在无形中受到了限制。

4.高校德育工作地位不高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彰显它的重要性,这使知识的重要性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同,高校更加重视学校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功能,学校淡化了自身的育人功能;从大学生的角度说,大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学好专业技能以便将来能够更好的就业,忽视了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教师的角度说,随着社会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以及人们贫富的不同、收入上的差距等,导致高校教师流动性加大,部分教师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师德意识淡薄,个别教师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重科研轻教学”在有些高校已是不争的事实。

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几点对策

1.改善宏观的教育环境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飞速发展改变了以往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造成了教育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这种与经济挂钩的教育环境不适合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甚至影响到大学教育本身的功能。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环境,改变教育环境必须从大的社会环境出发,改变一直以来偏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人伦道德文化教育的社会环境,以此改变高校偏离的育人目的,改变现有的教育状况,真正做到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教育环境,政府部门必须完善教育体制,出台相应措施,发挥政府职能,转变现有发展思路。

2.创新高校德育的方式方法

当下高校德育缺乏核心,泛泛而不集中,缺少主题,使得高校德育建设没有力度,缺乏说服力。高校可以将传统道德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以课程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学习生活所应具有的道德规范、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教育。此外,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单一、形式陈旧,主要还是以说教、课堂教育为主,教育效果不明显。首先,我们可以引入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弥补德育内容上的空洞,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为人道理。其次,我们也可以走出课堂,不要把课堂作为道德教育的唯一阵地,可以以学生公寓、社区为单位,让传统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宿舍,让德育教育离学生近些,我们可以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做成网页、网站,利用动漫、视频等手段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3.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说》中把老师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这一准确定位与中国传统的德才观“德者,才之帅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完全吻合,而且也已深入人心,为历代有识之士推崇。教师在学生心中始终具有表征性,教师的道德情操、作风仪表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加强学生的传统道德建设,师德的塑造是前提条件。要想培养出品德兼优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一支熟知中国传统美德、孝于家、忠于国、诚实礼让、充满仁爱之心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青年一代真正培养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和继承者。因此,必须确保德育工作者对传统道德有所信仰和坚持,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的实效,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德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保证学生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传统道德教育。

4.强化学生自身的道德修为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也形成了很多著作,当代大学生对此应该仔细研读。当前,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讲话时指出,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因此,大学生应该自觉接受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有关加强道德修养、促进道德实践的重要言论及论述,从而注重道德认知,以此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同时也要注重道德践行,并在实践中实现道德的最终目标。要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做到“知行合一”。不断加强对传统道德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汲取其优良的传统道德精华。

参考文献

[1] 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简编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缺失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