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秀
今年4月4日,浙江奉化一幢建成仅20年的居民住宅楼突然粉碎性倒塌,致1死6伤,伤者中1名年轻女孩惨遭截肢。有关此次塌楼原因的争论以及城市老旧楼房的安危一时成了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在对这一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多维度展现出的人文关怀令人动容。可以概括为用温度安抚民心、用效度解除民忧、用深度促成民愿。
议程设置,温度是主线
奉化塌楼事件发生后不到半小时,央视新闻频道就开始滚动播报,新浪、搜狐等网站和报纸广播等也持续关注。在事发当日和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媒体设置的议题包括灾情变化、伤员救治、灾民安置补偿及问责追究等,一时间“搜救”、“安置”、“截肢的女大学生”、“自杀的街道干部”等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报道中,媒体诸如 “优先救人”、“以人为本”、“第一时间安置和补偿”等议题都充满了温情。此后央视和新华社等还通过权威专家的深度解读,将房屋质量安全问题前所未有地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整个中国社会也开始了对居住安全的追问和反思。
做有温度的新闻,彰显灾难事件中温暖的力量,可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突发的灾难事件,尤其是像居民楼倒塌这样极少见的突发事件,往往短时间内会给人们心理上带来很大冲击,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甚至有可能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传播者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引导更加引人注目。央视、新华网等网络媒体和当地的党报《宁波日报》等均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较好地发挥了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实现对救灾和安置工作的推进,也使更多的民众感受到了新闻的温度。
救灾安置,效度是重点
所谓效度,就是及时有效对灾难事件的进展充分关切,层层深入推进问题解决,满足受灾群众和公众知情权,以疏解民忧。
效度首先体现在第一时间满足受灾群众和公众知情权上。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人命关天,争分夺秒抢救受困者生命,是灾难报道中的最受关注的。塌楼事件发生在当天上午9时,半小时不到央视就插播了这一突发新闻,与此同时,新浪等网站开始跟进滚动报道。不断有被压者被搜救出来,到当天下午4时,在事发7个小时后,被困的7人全部被救出,其中1人不幸遇难。很快,受伤者以最快的速度被转送到各家医院。而倒塌楼房周边的居民得到及时安置。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搜救中,电视和网络媒体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将突发新闻对时效性的追求发挥得淋漓尽致。媒体从受众的需要出发,第一时间提供完整丰富的信息,让受众及时了解灾难发生的程度和趋势,有助于受众采取有效措施、沉着应对。从这个意义上讲,纵观奉化塌楼事件的报道,总体上较好地体现了当下新闻传媒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效度还体现在及时帮助受灾者解决实际困难上。在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地方政府对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补偿标准很快公布;最后救出的21岁女大学生的医治也牵动了众人心。1名花季少女,趁清明节放假来看望外公外婆,可是这个如此富有孝心、如此青春靓丽的女大学生却被埋在废墟下,被救后因长期挤压伤在医院不得不截去左下肢。当地的《东南商报》连续在头版对她的情况进行报道。从媒体上得知消息的女大学生的同学和不少爱心市民,纷纷前往医院看望,送去了钱物和鼓励。可以说媒体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用平民化的视角,凸显了灾难中人们守望相助、并肩而立的温馨场景,也充分体现了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这些人情味十足的报道,字字句句敲击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成为媒体人文关怀的极好证明。
理性引导,深度是核心
灾难报道,通俗地讲就是有关“天灾人祸”的报道。奉化塌楼事件很大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人祸”造成的。因此,在这一悲剧性事件发生后,如何追责、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如何从制度层面保证我们居住房屋的安全变得尤为重要。从搜救到追责到反思,媒体步步逼近、层层深入进行报道,起到了安抚民心,疏解民忧的作用,同时也促成了政府相关部门对危旧房屋大规模的排查和问责制度的启动。塌楼当日奉化及宁波就启动了危旧房屋大排查, 7天后浙江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在全省范围内开始排查“80后90后”住宅楼,很快住建部也宣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工作。公安机关还对参与楼房建设和监理的3名嫌疑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其中2人被刑事拘留。一级级的排查和对责任人的追责,既是对遇难者的告慰也是对受伤者的交代。
时间在推移,媒体报道也从现场的感性知觉转向背后的理性追问。灾难发生后,报道从最初的发布伤亡情况、记录幸存者逃生经历扩大到追踪危房鉴定过程、质疑危房排查机制等更广阔的范围。事发不久,媒体就普遍注意到,这是当地时隔4年发生的第二起塌楼事件,而且巧合的是,两次塌楼都在奉化同一个街道——锦屏街道。随着媒体的深入调查,这一当年的“样板工程”的开发商、建筑商、监理商浮出水面。央视和央广、新华社等,还连续多日关注我国城市危旧住房问题,通过采访专家、学者将问题步步引向深入。
民众的愿望不仅包括“居者有其屋”,在食品安全举国关注之后,房屋安全也成为众人的心愿。“80后90后”的居民楼,几乎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在高房价背景下,70年产权的房子20年就塌了,人们自然心绪难平。许多人在为奉化感到悲伤的同时,也不免对自己忧心:我居住的房子会怎么样?究竟是谁缩短了它的寿命?《法制日报》为此从4月14日开始,从设计规范、建筑施工、地下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维修责任等方面,请资深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系统梳理了导致建筑“短命”的几大现实因素。在梳理中发现,建筑质量安全层层失守的背后,法律法规缺失、现有规定难以落实几乎成为一个共性的问题。
媒体的深入追问是人们消除对灾难恐惧的巨大动力,也是媒体不断发挥自身独特作用的过程。通过新闻传播挖掘灾难新闻反常变动的来龙去脉,开阔人们的视野,引导人们的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一命题应当贯穿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新闻报道的始终。灾难性事件往往突如其来,如果只是倒一座楼就追一座楼的责任,那么下一个塌楼悲剧必将在某天某地上演。塌楼的警钟已经一再鸣响,而媒体作为“守夜人”,在呼唤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责无旁贷,如履薄冰般地看护好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体最好的人文关怀。 (宁波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