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庭坚的心性哲学

2014-09-26 22:52彭俊楠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9期
关键词:心性黄庭坚禅宗

摘 要:黄庭坚生活在北宋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的浪潮中,命运和仕途的坎坷与这大环境息息相关。作为这时期的诗人,黄庭坚不断吸取儒学思想、研习老庄义理,形成心性思想的基本构架。与此同时又汲取禅宗哲学,建立了明心见性、融合三教的思想体系。可见,黄庭坚的心性哲学不仅有儒家的范畴,而且同时吸取道家、禅宗的治心养性、齐同万物等心性论思想。这些思想同时也对黄庭坚的诗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黄庭坚 心性 儒学 禅宗 融合三教 情性

黄庭坚生活在北宋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的浪潮中,命运和仕途的坎坷与这大环境息息相关。作为这时期的诗人,黄庭坚不断吸取儒学思想、研习老庄义理,形成心性思想的基本构架。与此同时又汲取禅宗哲学,建立了明心见性、融合三教的思想体系。可见,黄庭坚的心性哲学不仅有儒家的范畴,而且同时吸取道家、禅宗的治心养性、齐同万物等心性论思想。这些思想同时也对黄庭坚的诗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儒学学习:修身养性,反求诸己

儒学在经过六百年漫长的沉寂之后,在北宋初年开始复苏。北宋前期的儒学流派主要是“安定”与“泰山”两派;后有欧阳修等人提倡改变文体文风,倡导“文以载道”。黄庭坚是一个儒学实践者。黄庭坚少年时从舅父李常游学于淮南,此地正是安定学派风行的地方。他在《再和公择舅氏杂言》中说:“外家有金玉我躬之道术,有衣食我家之德心,使我蝉蜕俗学之市,鸟哺仁人之林。”[1]黄庭坚在这种儒学盛行之风的影响下,十分重视儒学的学习,注重个体修养理论,试图建立一套儒学的修养方式。

(一)修身养性

黄庭坚在《王子钧深衣带铭》中有言:“养心欲诚。”(《豫章先生文集》卷13)在《论语断篇》中有“忠心笃实,不敢自欺,所行不敢后其所言,所言不敢过其所行。”(《豫章先生文集》卷20)都明确了修身养性、知行合一的思想意识。黄庭坚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黄庭坚母亲生病,他对其日夜照拂,“尽夜视察颜色,手汤剂,衣不解带,时其疾痛痾痒而敬搔之,至亲涤厕牏,浣中裙”(佚名《豫章先生传》)

(二)反求诸己

黄庭坚在《论语断篇》其言有曰:“由学者之门地至圣人之奥室,其途虽甚长,然亦不过事事反求诸己,忠信笃实,不敢自欺,所行不敢后其所闻,所言不敢过其所行,每鞭其后,积自得之功也。”[2]另外《论语断篇》中还有:“故乐与诸君讲学以求养心寡术之过。”《孟子断篇》中言:“方将将明养心治性之理与诸君共学之。”这明确表明黄庭坚要用“反求诸己”、“养心治性”等方法来实现人生。黄庭坚在怀念李常的诗篇中多次提到“内行纯明”正是此意。

黄庭坚也受到易学的影响。黄庭坚在《跋李康年篆》中说:“身屈万夫之下而心亨于江湖之上。”在《张子履墓志铭》中说:“其方仕蹇而心亨不污。”黄庭坚从易学的精神中走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波澜不惊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黄庭坚在儒学学习的同时,比较重视心性哲学的学习,这与宋代儒学阐发心性哲学的义理潮流是相结合的。黄庭坚的这一思想方法,使他涉猎百家,融通佛老,从而开拓出更广阔的思想境界。

二、老庄研习:逍遥任运

刘勰有言:“披庄子之七卷,逍遥外物”。逍遥于世俗之外,任运自适是庄子的思想之一。黄庭坚在《寄老庵赋》中说:“生乎今兹兮,见曩之一人,万物一家兮,卷宇宙而无邻”,他把岳父孙觉描写成一个独立不羁、超然自在的一个庄子式的人物,可见其对庄学的热爱。

黄庭坚在《题神移仁寿塔》中说:“十二观音无正面,谁令塔户向东开。定知四梵神通力,曾借六丁风雨推。蝇说冰霜如梦寐,鷃闻钟鼓亦惊猜。从今不信维摩诘,断取三千世界来。”(《外集诗注》卷第十三)其中“蝇说冰霜如梦寐,鷃闻钟鼓亦惊猜。”引用了庄子的典故。《庄子·秋水》有言:“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是说井底的蛙难以知道大海的广阔,夏天的飞虫难以体会冬天的冰寒。自身环境的束缚和自我能力的有限都能导致我们难以认识世界。《庄子·达生》“譬之若载鼷以车马,乐鷃以钟鼓也,彼又乌能无惊哉”是说生命的意义在于顺应自然,精神和形体应该合一,这样心灵才能突破形体的束缚遨游于天地之间。人的认识也同理,不应局限于所见所知,真正的学识应该超越于所学之上。从黄庭坚仕途的遭遇也可看出他对现实的淡泊,任运自适的态度。

元祐党争使得黄庭坚遭遇贬谪,责受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面对命运的逆转黄庭坚表现得镇定、不以为然。左右人为之纷纷哭泣,而黄庭坚却倒头大睡,“君子是以知公不以得丧休戚芥蒂其中也。”(佚名《豫章先生传》)由此可见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七《跋山谷字二首》之二载:“山谷初谪,人以死吊,笑曰:‘四海皆昆弟,凡有日月星宿处,无不可寄此一梦者。……”《庄子》中多有“梦”这个词,在这里一是指事事如梦如幻,不必太在乎世间的名利等,即使有不幸,梦也总会有醒来的那一天;二是指“梦”毕竟是很短暂的,只要醒来生活将继续着。黄庭坚接到谪命后不但没有悲戚,反而与周围人的消极形成了对比,他的随遇而安,任运自适的心性哲学体现了他的超越,正是他的这种具有超越的精神,才使他度过一切苦难。贬谪途中过三峡,附近有处“鬼门关”,黄庭坚有云:“自此以往更不理会在生日月。”在一般人眼里这是一处伤心地,一入此关,命运便不为自己掌握,但黄庭坚却喜逐颜开,无所畏惧,以超然的态度面对。其元符三年遇赦时所作之《次韵石七三留言七首》其六曰:“看着庄周枯槁,化为胡蝶翾轻。人见穿花入柳,谁知有体无情。”其引用庄子“庄周化蝶”的典故,说明不论在现实还是梦境中,都可以逍遥任运。

三、禅宗思想:明心见性,守护本心

黄庭坚的修禅入佛是与江西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钱志熙认为禅宗“对黄庭坚的思想、行为,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3]祝振玉认为“黄庭坚禅学信仰是在临济宗黄龙派的影响下形成的。……但他无门户之见,广交禅友,博览佛典,将禅家学说改造成供自己受用的思想精神养料,从而以随缘任运的处事态度来对待人生的出处穷通,行藏用舍。”[4]endprint

黄庭坚的祖母为佛教徒,这也间接影响了黄庭坚。黄庭坚在为官途中,屡睹人民生活的悲惨和政令的苛刻,对人民的遭遇产生了同情,同时也有很多归隐离去思想的显露。因此在元丰三年登潜山上山谷寺,题“行憩宝公井,瞻礼粲师塔”从此自号“山谷道人”。元丰七年黄庭坚作《赠别李次翁》诗,其于诗中曰:“于爱欲泥,如莲生塘。处水超然,出泥而香。孔窍穿穴,明冰其相。维乃根华,其本含光。”《圆觉经》中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黄庭坚将爱欲比作淤泥言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其本含光”,即本身是清净的,其用此比喻目的在于说明如觉悟到真如清净自性,方能达到身处俗世而超越俗世的境界。南宗直指“心性”,直表“本心”的悟道方式,使黄庭坚做到了“养性绝俗”的自身品格修养。禅宗的重要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不做表面功夫、反观内心、明心见性的思维贯穿于黄庭坚的整个思想修养中,其强调学习要靠内心灵光贯注,以心灵统帅学问,反求本心中修养自身的不俗人格。由此可见,黄庭坚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返璞归真的境界。

黄庭坚除了追求“明心见性”的境界,还在修禅过程中注重“本心”的守护。其有诗《戏赠水牯庵》“水牯从来犯稼苗,著绳只要鼻穿牢。行须万里无寸草,卧对十方同一槽。租税及时王事了,云山横笛月轮高。华亭浪说吹毛剑,不见全牛可下刀”。禅宗经常用“牧牛”表“驭心”之义,禅宗常用的“牧牛”典故,比喻驭心有术,已经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距的境界。本诗所有的典故皆围绕着“牛”展开。心如水牯牛,到处犯人稼苗,所以需要用种种修行的方法拴住鼻绳。黄庭坚这种对本心的守护也是他的心性哲学之一。

黄庭坚于儒学修养上立足于忠信等伦理信念,追求反求诸己的思想方法;对于老庄思想的热爱也使他做到了逍遥任运;其佛学修养也能够做到明心见性、守护本心,不使思想受外界染污。这些思想互相融合,使他在生活中能以抱道自居为乐,不牵情于世务,对遭遇和挫折都不以为意,这也体现着他的情性之美。

四、情性诗学:融合三教,江西之祖

黄庭坚的“情性说”最早见于《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其曰:“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临骂坐之为也,其人忠心笃敬,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这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故世相后或千岁,地相去或万里,诵其诗而想见其人所养,如旦暮与之期,邻里与之游。”黄庭坚反对将诗歌作为政治的工具,作为党争的牺牲品。黄庭坚主张诗歌的“吟咏性情”,既不讽喻现实,也不赞誉现实。“吟咏性情”体现诗人对诗歌功能作用的主张。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云:“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萧绎《金楼子·立言》篇云:“至于文者,为须绮穀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合,情灵摇荡。”黄庭坚要求诗歌表达内心的想法,“强谏争于庭”、“怒临骂座”都不是表达情性的最好方式。

笔者认为黄庭坚的《登快阁》最能表达其情性之美。其诗有言:“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这首诗写于黄庭坚在太和任知县的第二年(1082年)秋。诗人处理完公事之后登上快阁,快阁的东西都被笼罩在晚霞之中。放眼望去,树叶落尽,山川起伏连绵,天空也尽显高远,赣江在月亮的照映下也更加清亮分明。独自登快阁,缺少知音,也缺少志趣相同的知己。想着坐上归船,长笛为伴的情景,虽不得,但我心已付与天上的白鸥,迟早我将游于天地之间。诗人在前两联中描写景,后两联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纵观全诗,诗人此刻的心境都在诗中展现。“痴儿”一词见于《晋书·傅咸传》夏侯济说:“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番话中的“痴”一指天性迟钝,二指坚持心性而不肯曲意逢迎的“痴”,黄庭坚在此取第二个意思。黄庭坚自嘲为不懂得官场曲意逢迎的“痴儿”独自登上快阁,官场的烦忧得以抒发。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所描写的开阔和澄澈的景色与诗人的心情形成对比。这是黄庭坚的名句,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所写之景既是寓目直观之境,又是诗人以明净禅心所体悟到的独特之境,秋月、澄江,两者都是清净明彻的,交相辉映,生发了一种水月两忘的明澈禅境。外境与内心契合统一,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融理于景,又不落痕迹,意境雄浑,充满理趣。颈联抒发了诗人缺少知音不被赏识的感情。用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说明不被赏识。“青眼”指阮籍之事。一“横”字体现出诗人虽不被赏识但也不悔其志坚持自我的人格。尾联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白鸥盟”是用典,《列子·黄帝篇》讲一个爱鸥鸟之人每天都来到海边与鸥鸟相戏,第二天他父亲说“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当他来到海边之后,“鸥鸟舞而不下也”这说明他原来的自由之心被利益沾染了。黄庭坚用此说明归隐之心不是因为“公家事”,而是因为心之所往,这是儒佛相依、相兼无碍之境界。

以上三点关于黄庭坚对儒学修身养性,反求诸己学习、对老庄思想的研习、对禅宗明心见性,守护本心的学习,这三方面并不是各自独立的。黄庭坚在北宋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将这三种思想的融合运用到了极致,从而提出了“情性”说。同时,他也将这些心性哲学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上,他的诗歌一改魏晋以来“缘情绮靡”的风貌,其心胸涵养、人格气度均能体现在诗歌中。其“夺胎换骨”、“以故为新”的诗学方法也体现着焕发光辉和法身不灭的生命意识。其后期还开创了“江西诗派”这一巨大文学团体,后人在学习他诗歌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学习他为人处事的心性哲学。总之,黄庭坚为后世的文人树立了典范和榜样。

注释:

[1]黄宝华等点校:《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黄庭坚著,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黄庭坚全集·卷6》,《与周元翁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钱志熙:《黄庭坚与禅家》,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

[4]祝振玉:《黄庭坚禅宗源流述略》,文学遗产,198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黄宝华.黄庭坚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左志南.论黄庭坚融通儒释的修养理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吕金光,于洁.论黄庭坚禅宗心性论及其书学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哲学版),2012,(3).

(彭俊楠 北京语言大学 100083)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性黄庭坚禅宗
用道
白饭、皛饭与毳饭
灵 山
从棋品看人品
落叶禅
南法禅宗与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的相似性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从于丹讲《论语》中得出的领悟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