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敦运
在许多场合,我都听到过“教书匠”这个词。其实,做“匠”挺好。匠的本意,就是“有手艺的人”。人“有手艺”总比没手艺好。当一个人“有手艺”时,不正说明他已具备了初步的专业意识和技术水平。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当处在专业化的初级阶段时,谁又说自己就不曾当过教书匠?但为什么教书人又不叫“教匠”而叫“教师”?可能是因为育人这个行当需要更高的技术,需要把技术提升为艺术吧?可能是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期望更大,便将“匠”提升为“师”并附着在“教”字之后,以表达这种期待的殷切吧?
“师”不止步于“匠”而高于匠,原因就在于其专业意识与能力应该从“气”入“心”。如果一个教师真的能摒弃匠气,离具匠心就不远了。
如果把这种思维逻辑迁移到新课程改革上,又怎样扫除匠气而孕育匠心,成就一个真正的教师呢?
● 充分解读共性
所谓“匠气”,是针对某种制作感观效果而言的,指工匠对作品进行了许多雕凿与堆砌,却没办法展示其个性与生动的一种无奈。就“匠气”一词而言,对工匠并无贬义,相反还有某种肯定。这种肯定是什么?就是肯定他掌握了本行当的基本技能。
作为教师,是需要基本技能的。没有这种技能,就无法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更不能促进自身学科的发展。怎样理解自身的学科发展?窃以为,第一步是认同该学科的育人理念,让自己走进学科;第二步就是走出学科,把新的理念融入自我,形成别具一格的师本课程。
显然,第一步是掌握共性,第二步是彰显个性。没有“掌握”,就不能入门,没有“彰显”,就没有创新。而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每位教师成为“课程”,成为别无二致的优质资源。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就无法“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就不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并“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培养信息技术课课感的基础。
综观眼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许多教师还只是将这门新兴课程定位为单纯的技术传授,其实,如果只有这种定位,设置这门学科大可不必,因为任何一种技术,都能找到简明的操作程序。信息技术之所以是一门“课程”,关键就在于它具有“人性”,这个人性是什么?就是它必须渗入的人格教育性;必须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我也承认,这门学科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困难,不仅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各级领导还不够重视。但是,这并非是我们放弃学科校本化的规划与发展的理由。
信息技术应该怎样发展?我以为首先要培植学生“热爱”的情感,而这种“热爱”的种子,需要教师来播种。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爱这门学科,学生怎能爱?要提醒的是,热爱的对象不是“计算机”,而是“信息技术课程”。当戴着这种眼镜再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就很容易发现学生热爱的直接对象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这种热爱,也很容易反观教师是如何播种这种热爱的,继而推导出教师是怎样热爱的。
大凡师生热爱的学科,在校园文化里都会找到深刻表达过的痕迹,如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留在校园文化中的深刻痕迹是什么?在多少地方能够找到这种引领教育创新的东西呢?
不错,匠人指的就是那些处理作品时,做了太多的堆砌和做作的人。现在要问的是,如果我们就是信息技术的“教书匠”,是否也做过了这些信息技术的“堆砌”与“做作”?暂时还不需问是否做得“太多”。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需要督导的。信息技术这门新学科也不例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自我督导?窃以为要督导信息技术教育的数量,不仅要看课内教育的量,更要看课外拓展的量;应该在遍布校园的文化中寻找它拓展过的脚印,看它的规模、内容、设施、队伍、质量、评估手段和发展规划;要在不同的导航条下公布学科现状、与阶段规划之间的距离、愿景与反思,并不断进行自我评估……
● 努力伸展个性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从这里看,学科的发展路径已经很明确了,现在需要的是,怎样让这种路径变成教师的行动。
践行学科发展观,第一是需要将学科网络化。这不仅是因为颠倒课堂需要这种支持,就是移动学习也离不开这种虚拟。信息技术学科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有优势就应该彰显出来,就应该公开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各种教学计划(学年、学期、章节与课时计划)、学案、拓展、资源,就应该呈现与课程相关的各种回望(教学反思、教研反思、科研总结),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微课、折子课与课堂切片。一个学科的发展靠闭门造车来实现的时代早已终结,现在更青睐“大开门”。所以,把自己挂在网上,为网客提供一个针砭的对象是我们需要做的。既然是针砭对象,那么它首先要做,紧接着要把作品呈上来,跟着要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怎样做的?自己评价做得怎样?当这些都暴露在兄弟学科面前,暴露在同仁、学生和网客面前时,别人就容易认识你,无论是认同还是认否,对自身学科的发展都会有益。
第二是学科整合化。这不仅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色,也是新课改的突破口。整合不是加和,整合是教改步入深水区成功到达胜利彼岸的冲锋舟。可现在,整合成了制约各门学科发展的瓶颈。我们之所以提倡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化,就是抛砖引玉、引火烧身,聚集兄弟学科的关注,同时摄取我们需要的营养。我们之所以提倡资源整合化,就是要为学科发展开路搭桥,把教育引向生活,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人才。
远在12年前,我就参加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编写,那个教材的重心定位就在综合实践,也就是今天说的整合。我们在进行整合时,特别关注人文信息。在教学建议中,尤其重视与地方人文资源。这样,就把“学科校本化”第一次推进了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依然坚持这一观点。我们以为,任何学科只有校本化了,才真正找到了扎根的基点,才能真正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不是空谈,试想,大凡那些著名学校某些学科的教学成绩斐然时,有几个离开这门课程的校本化?有谁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而这个独有的教学经验与统一教材的融合,就是具有校本性的课程。
为了培植学科个性,我提倡故事课程化,更推崇课程故事化。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如果能把某些故事融入课程,又能把学科融入故事,毫无疑问,这门信息技术课就师本化了。所谓师本化,就是这个学科与教师个性整合了,形成了“张老师、李老师的信息技术课”。这样的资源、这样的教学只有张老师、李老师才有。实际上,大凡某一课程教得极好的教师,几乎都个性张扬、人格丰富,他的个性与课性已经不能分开。
学科发展四化(网络化、整合化、校本化、故事化)是信息技术学科伸展个性的方向,也是学科发展自督导的核心内容。督导时,可以从意识、内容、途径、方法、成果、评价诸方面展开。因为,只有当全体教师都做好了微观自督导,并引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时,无论是中观还是宏观督导,成“渠”的“水”就都已经来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