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下的网络公共领域运行机制

2014-09-26 22:48关宝瑞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公民参与运行机制建构

关宝瑞

摘 要: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已经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随着政府主动积极地构建各种制度化的公民参政与政府反馈机制,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网络公共领域形态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目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与现实政治过程有较强的互动性,对其进行具体的理论考察,揭示这种新型民主形态的实践过程与内在逻辑,不仅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寻求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网络公共领域;公民参与;运行机制;建构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99-05

当科学技术成为时代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当互联网成为获取信息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伴随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第三次思想革命浪潮”已悄然兴起,并以惊人的速度和前所未有的方式逐渐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转变”。网络以及随之产生的网络文化唤醒了国人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而这正是西方“公共领域”理论所倡导的理想模式。公共领域学说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是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被译介开始的,然而初期也只将它视为对于资产阶级特定形态的描述,直到近些年,很多研究者开始将该理论与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实践联系起来,试图考证中国网络公共领域是否已经形成,但看法各异。这一新的公共空间的出现为中国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事物提供崭新的载体,改变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式与态度,同时为国家和政府收集民意、制定政策提供新的途径。

网络公共领域的迅猛发展促成了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新景象,为政府执政方式提出新的挑战,在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为政治稳定带来威胁。与此同时,很多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网络公共领域的理想形态是怎样的,它是如何运转的;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公共领域的作用,以期促进和提高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政府应当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以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的有序进程。

公共领域”(德语?觟ffentlichkeit,英语Public sphere)理论是由美籍德裔犹太血统的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娜在其著作中《人类条件》中首次提出,后经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拉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中对这一理论进行的深入研究而使其成熟,这一理论在当代的日趋丰富和完善则是由杰弗里·亚历山大、约翰·基恩等学者研究继承的,当代西方学术界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多以哈贝马斯的论述为最重要的理论源泉。

在系统研究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衰演变之后,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解释为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1]。可以看出,公共领域是一个居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对公共事务进行自由讨论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公共空间,“它既监督制约国家政治权力,同时又为政治权威提供合法性基础” [2]。公共领域的主体是作为公共舆论之中坚力量的公众,而“公共性”则是相对独立于国家和社会之外的公共领域的基本特性,它所发挥的主要是批评功能[1]。从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描述可以看出,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公共领域的形成都应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这些具备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的公众可以就公共利益问题展开理性的讨论;其次拥有自由沟通的媒介,公众的独立和理性很难在沟通欠缺的单向媒介中体现出来,因此,拥有能够自由交流和充分沟通的媒介成为必备要求;最后应当具备公共舆论或共识,公众能够就公共事务进行自由讨论,并在理性批判和辩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公共舆论,从而影响公共事务的裁决。

对于生长在资本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公共领域理论能否可以移用于中国社会,哈贝马斯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他也预见了将西方模式直接运用到中国的任何一种尝试所遇到的困难,因此中国学者对于公共领域理论在中国具体环境下的研究和运用是伴随将其剥离西方语境下的重新解释。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3]。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由此得到巨大改变,同时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得到了重塑。在网络普及与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与互动得到了扩展,突破传统公共领域形式的局限,在网络搭建的公共空间里衍生出了新型的虚拟空间——网络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在功能与形态上基本契合了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公民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广泛参与和自由沟通;网络空间为公众提供了充分沟通与讨论批判的公共场所;网络公共讨论有形成共同话题和公共议题的可能。除此之外,网络公共领域还具有的其他特质,如平等性、直接性、互动性、高效性等。

因此,网络公共领域可以看作是传统公共领域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空间初步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通过与现实公共领域和现实政治过程的互动,推动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特质分析

较传统的公共领域不同,网络公共领域呈现出以下新型特征:

(一)网络公共领域凸显平等性

作为公共领域运行的基础和空间,很难找到其他的参与形式比网络更能体现平等性。由于网络公共领域的实践是在网络虚拟平台上展开,所有参与主体经过了虚拟和数字化的过程。在网络公共事务参与中,任何人都可以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可以不必理会传统公共领域中稳定的层级关系。技术的普及与操作的便捷降低了公民参与的标准,为社会每位公众自主表达政治意愿提供可能,实现了人格上与话语权的多重平等。endprint

(二)网络公共领域体现直接性

公民作为参与主体在网络公共领域中进行实践活动,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和交流是最直接的,与以往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对民意的参考程度相比是有很大进展的。地理、经济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在影响现实公共领域的正常运转时,由于资源的分配不均会出现以一定范围的公众来代替全体人民来完成对公共权利的实施过程。在网络公共空间里,不会再有人替你来行使权利,而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平等地享有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摆脱了时空的约束,激起了公民网络公共领域中的政治参与行为的活力。

(三)网络公共领域体现互动性

现实公共领域中,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从提案、试用、反馈到最后实施的过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公共事务的处理方面也表现出过程复杂、效能低等现象,使决策在实施阶段呈现出的效果不能令很多公众满意。而在网络构建的这个公共领域当中,信息能够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使得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能够做到思路清晰、信息资源共享、广泛取证、及时反馈、公平透明地对事件进行处理。公民通过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实践,与公众进行广泛交流、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府进行利益诉求与互动,为个人的全方位素质发展提供有利渠道,极大地丰富了公民的政治生活、社会交往和精神世界。网络公共领域的实践对公共事务的进展起到了从量变向质变转换的有效推动作用,甚至完成了现实空间中的公共利益向公共意志决策和分配政策的转化。

(四)现实与虚拟公共领域相互融合

网络塑造的虚拟空间虽然为公民提供了良好政治参与平台,但它和现实公共领域是密不可分的,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态会影响甚至决定网络公共领域的作用方式。在网络公共空间中,从公共舆论的形成,到公民利益的表达,再到对于公共决策的影响,无不是虚拟与现实公共领域相互联系和作用结果。下面通过对一个完整议题的建构过程的分析,解析网络公共领域的运行机制。

1.公共舆论的初步形成。通常,公共舆论的来源是由现实媒介直接导入的,相对于网络媒介,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在采访权上的优势,使得大多数的公共议题都是由现实社会传入到网络空间的。有时公共事件或舆论观点会在第一时间由网络(通常是论坛或微博等)进入到公共领域中。由于传统媒介报道的滞后性,这种具有较强时效性的新闻通常首先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形成公共舆论,但传统媒介的权威性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公共舆论的讨论。

2.公共舆论的放大过程。网络舆论对于一个新议题的公开讨论以及迅速反应,都会增强人们对事件的关注程度。这种舆论或是被热情细心的网友所察觉,试图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新闻事实;或是事件当事人由于不堪压力而主动通过媒体表态或澄清;或是被敏感的传统媒体所洞察,而进入到调查采访阶段。网民的意见倾向被不断地反馈和放大,经过网络和传统媒体的反复交叉,将很快成为代表民意的舆论观点。有时,网络舆论或新闻事件在经过不断提炼和挖掘之后,社会影响增大,从而影响事件进展。

3.公共舆论的最终形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改变了中国媒体的生态环境,2003年以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并产生了良好的相互作用,共同改变了相关议题的新闻报道。”[4]鉴于传统媒体对社会公众的巨大影响力,它介入相关事件后,其真相披露速度将大大加快,并会影响事件乃至舆论的走向。如果一个议题在曝光后能够立即引起网络媒介的反应,这则舆论将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并产生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

4.舆论影响决策执行。网络公共领域与现实公共领域相互融合互动后产生的能量,远比他们单独在各自领域作用于公共舆论达到的效果更佳。网络公共领域为现实媒介输送了更多的议题,使决策者听到更多的民声,而传统媒体的报道又为网络公共讨论提供了更多的关注度,为决策者能够深入的思考提供更多的民意考量因素。二者的相互融合,为公共舆论的决策过程提供加速剂。

二、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各方面正处于逐步建设过程中,这时,公民的权利需求与政府和社会的供给极易产生不同步状态,容易引发政治不稳定和对现行制度的不满。为了在现有环境中获取最大利益,公民选择了以网络为载体来行使权利。由此可见,当前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一)传统参与渠道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传统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虽多,但都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再是公民参与的首选。传统的信访监督机制由于受到制度、程序和形式的制约,导致公民在维护个人利益和监督政府作为方面受到很多冷处理;借助法律程序进行个人维权时,因考虑到即便赢了诉讼也可能失去的更多而使公民望而却步;当利用传统媒体将反映的问题放大博取关注后,往往引出更深层次的矛盾而使问题复杂化,在付出过代价经历过挫折之后,很多顾虑使公民对政治参与心灰意冷。当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首要解决的问题应是改变传统参与方式渠道不畅通的情况,应以能够实际解决问题和政策落实实施为前提,降低参与成本、减少繁杂程序、加强政府职能建设。当传统方式在实际运行时受到阻碍或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时,网络公共领域的出现恰好填补了公民参与热情的发挥,成为公民进行参与行为选择的新宠。

(二)传统媒体未能很好代表公民利益

建立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基础上的现实公共领域,在中国政治环境中长期发展已出现很多明显问题,例如,传统媒介的报道通常会顺应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宣扬社会的闪光点,而在反映公众真实心声、揭发丑恶社会现象或者是政府内部问题时往往会受到很多限制和阻碍,或是由于信息有限而无法触及事情真相,致使公民流露出对于现在公共领域的不信任,而选择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利益表达。虽然传统媒体对政府的监督职能是它的重要作用之一,但当公民利益与政府或公共利益发生矛盾时,媒体往往会因为权威或利益因素的驱使,而不能充分地代表民意。信息化的发展拓宽了网络公共空间,这个无形的空间凭借匿名和即时等特性而不可能被政府完全的控制,因此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不必完全在意政府的因素,导致近期很多社会焦点事件的首次曝光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的。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的同时也见证或影响了公共事件整个发展过程,这样的经历在传统媒体主导的现在公共领域中是没有机会体验的。endprint

(三)政府因势利导促进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政府对于现实公共领域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上述分析也体现了这种努力呈现出的效果不能达到尽善尽美。因此,为了更好地吸收民意,政府也不遗余力地在网络公共领域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好保障工作,例如政府网站的积极开通、官员提高信息化知识的积极鼓励、政府信息的大力公开,都体现出政府对于网络公共领域发展的支持与配合。近年来,互联网为政府获取民意提供便利渠道,向公民问政和问计为政府确定未来政务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和参考标准,这也是人民主权和执政为民原则的集中体现。通过政府官员对网络应用的重视和熟练,很多已能够自如地运用网络发布公开信息,做到发生任何突发紧急事件时能够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互动和沟通,提高效率与效度。政府因势利导的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高度重视与关心,加强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支持力度,推动了民主社会更快更好向前发展。

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质

(一)主体地位的平等化

网络公共领域的特性决定了公民主体地位的平等,即拥有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机会、拥有平等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权利、拥有平等的表达利益的途径,完全没有了在现实空间中的地位和身份的差别。金钱政治或权力威信在网络公共领域中显得没有任何说服力。对每一个公民来说,都可以通过网络公共空间机会均等的获得参政议政和表达意愿的机会,众多的民意汇集到一起就形成了网络公共舆论,从而影响政府决策,这样就完成了网络政治参与整个过程,达到参与的最初目的。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平等性还表现在这个空间中的任意两人的相互作用力是一样的,不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如何,都有机会在网络中的其他人所认识认同或是拥护。此外,平等性还体现在参与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上,信息化时代改变了舆论权利向公民倾斜,颠覆了传统政府和公民的关系。自由的人格生成与自由的网络,自由的意志向政府权威发起挑战,政府的权力被迫向社会回归,全民分权成为现实[5]。

(二)主体参与的主动性

附着于现实政治的公共领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疑会流露出精英气质,而构建于网络技术之上的公共领域由于参与主体的平等自发地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而流露出草根特性。全体社会公众自发主动地参与网络公共领域实践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动力。根据最新一次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传达出将互联网替代传媒媒介作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表达意愿的公民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从中国公民参与网络公共领域实践的内容来看,几乎涵盖了关于政治建设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方面。网络公共领域的平等、互动、便捷等特点,对公民主动加入到网络空间中参与公共事务起到促进作用,在这种平等、公开的环境中,公民被束缚已久的社会热情和责任感又被激发出来。另外,现实社会缺乏有效的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也是选择网络途径实现这一权利的又一原因。因此有学者认为,网下政治虚弱的国家,是最容易激发网上政治诞生的。总之,公民表现出对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这种热情,融合了好奇、需求和无奈选择的复杂情感。

(三)参与效能的高效化

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忽视了时间和空间的差距,缩短了人们的多维空间的距离,将整个世界变为地球村,将整个国家变为小社区,同时也缩短了时间速度的距离,可以使任何政策的制定省去无限循环的建议、讨论、试用、反馈,实施过程,只要在网络空间中就可以最短时间收集最广泛人民的建议,从而使政治参与达到高效化的目的。 通过一个现实的案例便可轻易地发现网络公共领域的高效能特点。

现阶段的中国网民无疑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与现实公共领域的参与主体相比,网民更愿意并易于掌握先进的思维方式、文化思想和复杂信息。网络领域中的公众对于民主精神的追求和政治参与的向往是网络公共领域得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当今的中国网民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注、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关心、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和自身的利益表达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行动力。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网民规模较2011年底增长2 45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见图1)。

目前中国网民在实践网络过程时的借助方式表现出新的景象,2012年上半年,有超过3.88亿的网民实现了利用手机接入互联网,占整体网民72.2%比例已使手机成为超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中国网民联系网络的首选终端。中国网民的上网热情也在不断攀升,变现为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由2011年下半年的18.7小时增至2012年上半年的19.9小时。一方面,由于手机的应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网民可以利用任何零散时间通过手机接入网络,有效提升上网时长;另一方面,网民对一些网络视频等应用方式的使用时间显著增加,也促进网络的使用度: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内的网络视频用户人均单日访问时长就增长了近10分钟,其他一些如新闻资讯、网购类网站的使用时长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报告还显示,中国网民的性别比例近些年来一直保持基本平稳状态,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男性所占比例稍高,为 55.0%。通过报告还可以分析出网民年龄结构的基本特点,网民拥有一支凭借熟练操作技术积极参与网络构建的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为主体的队伍,40岁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从网民的学历结构看,低学历层次的网民仍然占据网民数量的大比重,初中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互联网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和影响范围比较广。这是互联网大众化的表现。按职业划分的统计数据显示,网民中学生比例最高,占 28.6%,其次为17.2%的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结构。比较历年数据,网民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的人群比2011年提高3.7个百分点,达到26.0%,有明显提升。而农村网民数量比2011年底增加1 464万,达到1.46亿的规模,但所占比例为仅为27.1%,虽较2011年有所回升,但仍与其现实人数不成比例[6]。endprint

这些数据和变化表明网络的发展已经不仅由技术所决定,中国公民的网络参与数量、网络政治参与程度、网民的结构差异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同时,技术的革新和网络的发展也对公民网络活动状况、网络生存空间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网络化迅速发展和信息全球化的浪潮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网络事务,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是我们的目标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4-35.

[2] 杨仁忠.公共领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1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2nrd/201207/t20120723_

32482.htm,2012-07-19.

[4]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2.

[5] 殷安阳.论网络政治时代[J].中州学刊,2002,(3). (下转226页)

(上接202页)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7.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 withthe Citizens Participation

GUAN Bao-rui

(Northeast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 Law,Shenyang 110033,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Chinas socialist democracy appeared some new changes,and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on net has been developed to a common political phenomenon.The government actively constructs a variety of institutionalize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with the government.A unique morphology of internet public sphe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radually nurtured and developed.Currently,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 in China is still at an immature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has a strong interac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The specific theory investigation is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and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is new type democratic practice,and to study limited factors of its development.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Chinas civil society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nd seeking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Key words:internet public sphere;citizens participation;operating mechanism;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这些数据和变化表明网络的发展已经不仅由技术所决定,中国公民的网络参与数量、网络政治参与程度、网民的结构差异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同时,技术的革新和网络的发展也对公民网络活动状况、网络生存空间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网络化迅速发展和信息全球化的浪潮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网络事务,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是我们的目标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4-35.

[2] 杨仁忠.公共领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1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2nrd/201207/t20120723_

32482.htm,2012-07-19.

[4]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2.

[5] 殷安阳.论网络政治时代[J].中州学刊,2002,(3). (下转226页)

(上接202页)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7.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 withthe Citizens Participation

GUAN Bao-rui

(Northeast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 Law,Shenyang 110033,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Chinas socialist democracy appeared some new changes,and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on net has been developed to a common political phenomenon.The government actively constructs a variety of institutionalize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with the government.A unique morphology of internet public sphe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radually nurtured and developed.Currently,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 in China is still at an immature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has a strong interac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The specific theory investigation is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and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is new type democratic practice,and to study limited factors of its development.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Chinas civil society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nd seeking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Key words:internet public sphere;citizens participation;operating mechanism;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这些数据和变化表明网络的发展已经不仅由技术所决定,中国公民的网络参与数量、网络政治参与程度、网民的结构差异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同时,技术的革新和网络的发展也对公民网络活动状况、网络生存空间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网络化迅速发展和信息全球化的浪潮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网络事务,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是我们的目标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4-35.

[2] 杨仁忠.公共领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1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2nrd/201207/t20120723_

32482.htm,2012-07-19.

[4]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2.

[5] 殷安阳.论网络政治时代[J].中州学刊,2002,(3). (下转226页)

(上接202页)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7.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 withthe Citizens Participation

GUAN Bao-rui

(Northeast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 Law,Shenyang 110033,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Chinas socialist democracy appeared some new changes,and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on net has been developed to a common political phenomenon.The government actively constructs a variety of institutionalize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with the government.A unique morphology of internet public sphe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radually nurtured and developed.Currently,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 in China is still at an immature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has a strong interac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political process.The specific theory investigation is to reveal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and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is new type democratic practice,and to study limited factors of its development.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Chinas civil society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nd seeking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Key words:internet public sphere;citizens participation;operating mechanism;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民参与运行机制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
网络社会背景下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和解决策略
唐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对策研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我国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探析
关于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