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柳玉琪
摘 要:结合西咸新区的现实条件,对其发展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咸新区;低碳农业;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039-02
引言
低碳农业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提出的新型农业[1]。低碳农业是一种要求从能量输入到使用过程到最终的能量输出环节都要追求以高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及碳汇为基础的农业;是综合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现代农业、立体农业等相关优势的多元化农业模式;是绿色、有机、生态、循环、观光和体验式农业。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西咸新区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城区之间,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包括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以及泾河新城五个组团[2]。新区内拥有人口约90万,城镇化率23%,农村人口60万,同时有渭水、泾河、沣河流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呈现出明显的城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的特征。基于此,西咸新区建设秉承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理念,要求保持大量的农业和生态用地,将现代化的城市服务和农村田园风光有机结合,以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为特色,利用城市二三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把现代农业作为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使其成为连接城市乡村的产业纽带。
发展低碳农业是促进现代田园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增加新区农民收入与就业;有利于打造新区绿色游憩空间和防灾预留空间;有利于实现新区技术知识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协调发展。
一、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包括以碳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产业链互动模式,如循环农业模式等;以碳捕获为方向的碳汇农业模式,如生态农业、森林休闲度假和疗养等旅游项目;以碳中和为要求的立体农业模式,如间作套种等[3]。低碳农业的推广与发展不是模式的复制,也不是技术的复古[4]。对于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不同、技术水平不同、资源和市场配置不同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划的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选择相应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综上,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应遵循利用环境资源与自然生态,结合相关区域的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特色,集农业生产效益、生活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于一体,实现农业由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延伸的原则。
由此,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东新城、泾河新城、沣西新城可以依据其相关地理资源优势及功能定位以及不同侧重的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空港新城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汇集的核心交通枢纽,其发展定位为第四代国际空港城市,主导产业为航空运输业、航空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等。基于上述优势,空港新城旨在着力发展融合现代高新生物技术与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及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的都市型休闲农业。
秦汉新城作为中国历史文明遗址的宝库,文化资源深厚丰富,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其发展定位为重点打造秦汉历史文化主轴,打造渭河生态景观带、帝陵遗址风光带和泾河生态景观带,实现城市与农村、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因此,秦汉新城应重点建设主题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
沣东新城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历史文化资源充沛丰盈,区位优势得天独厚[5]。其发展定位为面向全国打造西部能源中心,立足陕西,树立现代田园城市新标杆,引领西咸,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因此,沣东新区应重点发展以农业及关联产业废弃物开发循环利用的新能源企业,围绕历史遗迹,建设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的主题观光农业。
泾河新城作为大西安的北部中心,发展定位为以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云计算等优势产业。根据区域规划,泾河新城应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与沣东新城竭力合作,实现互惠共赢的局面。
沣西新城应遵照“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服务副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农产品的销售与流通市场,与其他新城构成农业产业链的优势互补。
二、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低碳农业不仅对种养产业布局、生物质利用、生产组织管理等农业内部体系有较高要求,而且对统筹协调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前后向关联产业的依赖程度更高。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金融、研发、培训、设施建设、品牌评估等非农主体会进一步加入到这一系统中,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力量[6]。
(一)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与传统农业相比,低碳农业项目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系统性工程,如生产用房、农田改造、道路建设等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发展服务型农业和产品型产业的软件设施也需同步完善。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如农村生态文化以及围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发展的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各项农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究其原因,一是相关政府的财政补贴制度设计不尽合理。现行的补贴政策中针对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项目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缺乏必要的制度来推进农业发展;二是低碳农业的操作人大多是资金匮乏的个体农户,依靠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满足低碳农业经济长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二)农业技术要素的投入不足
技术是低碳农业提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高效利用。陕西省科教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教育科研中心之一。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两个国家级培育学科以及省部级以上农业科研中心20多个[7]。而根据陕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关中地区农业技术人员共有2.61万,仅占全体农业从业人员的0.42%[8]。由此可见,西咸新区并未充分发挥其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将其运用到对新科技的发明、吸收及接纳等的实际操作,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严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使得新工艺、新品种难以快速推广;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对于核心的废物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研发投入不足,尤其在关键的技术方面,并为形成企业间联合攻坚的局面,多数企业使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难以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endprint
(三)农业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
低碳农业发展的要求倾向于规模化种养以及管理公司化,具有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规避生产风险等特点的农业发展模式。相比之下,西咸新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仍占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规模下而分散,难以形成合作社、农户与公司之间的紧密合作联盟,难以形成高效率的产业整合,实现低碳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究其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缺乏足够的认知,对于规模发展意识薄弱。
三、西咸新区低碳农业发展对策
(一)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制度设计与安排
建设低碳农业经济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其一,相关政府应设立低碳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对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其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与政策,拓宽低碳农业建设融资渠道;其三,相关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低碳农业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新区农业与农村建设;其四,要探索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金融制度与政府政策,积极调整农业低碳发展模式。
(二)加大农业技术要素投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科学技术是低碳农业得以建构和运转的基础与保证。其一,加大低碳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吸引科技人才的流入,力争在短期培养出一批适应于低碳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其二,根据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低碳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模式的研发,加大沼气发酵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等的研发;其三,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相关低碳农业发展的经验,为新区低碳农业发展积累经验,为政府制定正确的低碳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三)加大宣传教育,树立低碳农业发展理念
发展低碳农业,一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使农民群众对于低碳农业发展形成初步认知,营造良好氛围;二要重点利用网络、光盘等现代媒体与技术,结合宣传卡片、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等形式,对广大农民以及相关开展更有效的教育与培训。
参考文献:
[1] 罗吉文.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探析[J].生态经济,2010,(12).
[2] 王月英,石会娟.城乡统筹背景下的西咸新区城乡发展模式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2013,(2).
[3] 刘静暖,于畅.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J].经济纵横,2012,(6).
[4] 程克群,马友华.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安徽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 西咸新区官网,http://www.xixianxinqu.gov.cn.
[6] 郭晓鸣,廖祖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7] 刘勤燕.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13,(3).
[8]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 .sxzys.gov.cn.[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