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绝望感、心理复原力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

2014-09-26 03:33李艳兰
重庆医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意念复原因子

李艳兰

(宜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自杀意念产生后有两种变化趋势:强化或弱化。自杀意念强化的结果是自杀行为的实施,弱化的结果则是自杀意念的减退或消失。自杀意念产生后是强化还是弱化,与内在力量、外部环境密切相关[1-3]。已有研究证实,绝望感与消极认知方式密切相关,对抑郁症的发作有预测作用[4];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绝望水平高的个体容易出现更多的自我伤害行为且是自杀行为的关键心理危险因素[5-6]。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从困境或生活威胁性情境中维持身心功能健康的能力,可以通过危险因素冲击的降低、消极连锁反应的减缓、个体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以及危机解决机会的开发等4种机制实现对个体的积极影响。研究证实,心理复原力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7],与适应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拥有良好心理复原力的大学生更容易适应环境,保持健康心理[8-9]。

Mann等[10]提出了自杀过程中的应激-易感模型,认为自杀是应激因素、保护性因素(家庭、社会、文化等)与个体素质(易感性、人格、认知等)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共同作用才导致个体发生自杀行为,为自杀的评估和干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笔者基于应激-易感模型的观点,以心理复原力作为素质因子,绝望感为应激因子,探讨他们对自杀意念的预测力,为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法,从江西省两所综合性大学抽取709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取得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问卷测评。发放问卷709份,有效回收问卷682份,有效回收率为96.2%。受试者包括男320名、女354名,8人缺少此项信息;年龄17~25岁,平均(20.60±1.41)岁;其中大学一年级199名,大学二年级219名,大学三年级192名,大学四年级72名;理工类344名,文史类338名。

1.2 方法

1.2.1 量表调查 采用Beck绝望感量表(BHS)、大学生复原力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68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1)BHS[11]:由对未来的感觉、动机的丧失和对未来的期望3个因子20个条目构成,每个项目有“是”与“否”2个选项。3个因子总分构成绝望感总分,分值越高,绝望感水平越高。(2)大学生复原力量表[12]:包括38个条目及社会交往能力、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乐观宽容、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可及对生活的目标感、自我掌控、自我调适等8个因子。本研究中把社会交往能力、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合并为外部复原力,把乐观宽容、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可及对生活的目标感、自我掌控、自我调适合并为内部复原力。采取利克特5点量表计分方法,得分越高复原力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91,分半信度是0.87,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3)SIOSS[13]:由26个条目及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掩饰因子4个因子组成,采取“是”与“否”回答。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三者总分12分为是否有自杀意念的筛选标准,得分小于12分判定为无自杀意念,反之则有自杀意念,分值越高自杀意念越强。以掩饰因子4分作为鉴别测量是否可靠的标准。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中介作用分析 采用温忠麟等[14]提出的三步回归分析法,建立3个回归方程来检验中间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第一个方程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第二个方程为中介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如果上述两个方程的回归系数显著,继续建立第三个方程,即因变量对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回归。增加中介变量后,如果自变量回归系数与第二个方程比较有所下降,但仍然显著,表明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如果自变量回归系数不显著,则表明存在完全中介作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 在682名大学生中有48名自杀意念得分超过12分,即48名有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0%。

表1 有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绝望感、心理复原力得分比较(分±s)

表1 有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绝望感、心理复原力得分比较(分±s)

因子 有自杀意念者 无自杀意念者t P对未来的感觉3.65±1.44 2.03±1.33 8.052 0.000动机的丧失 3.46±1.62 1.70±1.42 7.281 0.000对未来的期望 3.83±1.08 1.85±1.35 11.999 0.000绝望感 10.94±2.53 5.59±3.07 13.873 0.000外部复原力 59.96±10.01 69.39±10.76 -5.884 0.000内部复原力49.71±8.44 62.67±9.98 -8.763 0.000

2.2 有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绝望感、心理复原力得分比较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在绝望感及各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外部复原力、内部复原力上得分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大学生绝望感、心理复原力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 自杀意念与绝望感诸因子呈正相关(P<0.01),与内、外复原力呈负相关(P<0.01);绝望感诸因子之间呈正相关(P<0.01),绝望感诸因子与内、外复原力呈负相关(P<0.01);内、外复原力呈正相关(P<0.01),见表2。

2.4 心理复原力对绝望感与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分析 从表2可知,变量间相关度较高,均可以用来检验心理复原力在绝望感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他们分别是:(1)对未来的感觉-外部复原力-自杀意念;(2)对未来的感觉-内部复原力-自杀意念;(3)动机的丧失-外部复原力-自杀意念;(4)动机的丧失-内部复原力-自杀意念;(5)对未来的期望-外部复原力-自杀意念;(6)对未来的期望-内部复原力-自杀意念。

第一、第二个方程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对这6组中介路径建立的第三个方程中,增加了中介变量后,这6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达到显著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但内、外部复原力中介作用不一样,内部复原力中介作用要大于外部复原力,见表3。

表2 大学生绝望感、心理复原力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分析(r)

表3 心理复原力的中介检验结果

3 讨 论

本次调查中,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0%,与其他学者研究比较处于较低水平[1]。造成这种差异可能与调查工具、被试者特点、地域差异、调查时间有关。在调查工具上,有的学者仅用1~2个诸如“你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吗”问题的回答作为判断被试者是否有自杀意念标准,虽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但大学生自杀意念大多是暂时的,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偶尔出现的自杀念头并不能代表被试者对自杀的真实想法,以单一项目来判断个体是否存在自杀意念不够严谨。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为调查自杀意念专用工具,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测个体对自杀的看法,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结论的得出比较严谨[13]。

本研究表明,自杀意念与绝望感及各因子呈正相关,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其绝望感水平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说明有自杀意念者对未来的感觉与期望更低、动机更弱,绝望感及其所包含的3个因子是自杀意念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其他学者的研究基本一致[4]。

本研究还发现,绝望感通过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作用于大学生自杀意念。首先,绝望感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绝望者对未来普遍存在消极期待,他们预计现实的困难和痛苦将无限期地延续,他们相信自杀是惟一解决问题、摆脱痛苦最可行的途径。因此,绝望在自杀者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特质,是自杀行为非常重要的预警器,绝望可预测最终自杀。此外,绝望感还会通过影响心理复原力间接作用于自杀意念。具有较强心理复原力的人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与更高的自我悦纳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挫折、解决困难,对未来生活较乐观。当警觉压力来临产生绝望感时,他们会主动调动各种保护性因素来与压力相对抗,以降低心理疾病和自杀的风险。值得关注的是,内部复原力在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中所起的作用要比外部复原力大,这一结果支持了Kumpfer等[15]的个人-过程-环境心理复原力理论模型。

[1]焦彬,陆静文,杨思,等.应激性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抑郁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480-482.

[2]杨艳杰,邱晓惠,杨秀贤,等.哈尔滨市大学生自杀意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0):1103-1106.

[3]谢杏利,邹兵,黄中岩.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目的、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10):1482-1485.

[4]Metalsky GI,Joiner TE.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aprospective test of the diathesis-stress and causal mediation components of the hopelessness theory of depression[J].J Pers Soc Psychol,1992,63(4):667-675.

[5]陈晓霞.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0,39(1):115-117.

[6]Emma J.Depression,hopelessness and suicide ideation among vulnerable prisoners[J].Crim Behav Ment Health,2005,15(3):164-170.

[7]王秀希.复原力和生活事件对邯郸高职高专大学生抑郁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5):565-566.

[8]刘明波,李淑臻.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5(9):71-75.

[9]Sean AK,Larry D.You have to adapt because you have no other choice:the storys of strength and resilience of 208 homeless youth in NewYork city and Toronto[J].J Commun Psychol,2007,35(2):219-238.

[10]Mann JJ,Christine MD,Waternaux PhD,et al.Toward a clinical model of suicidal behavior in psychiatric patients[J].Am J Psychiatry,1999,156(2):181-189.

[11]Pompili M,Lester D,Innamorati M,et al.Risk-taking and reasons for living in non-clinical It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J].Death Stud,2007,31(8):751-762.

[12]刘兰兰.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13]夏朝云.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285-287.

[14]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15]Kumpfer KL,Bluth B.Parent/Child transactional processes predictive of resilience or vulnerability to substance abuse disorders[J].Subst Use Misuse,2004,39(5):671-698.

猜你喜欢
意念复原因子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意念机器人(上)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