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及建议

2014-09-26 03:33于红典王凤鸣李晓庆吴少平夏保京
重庆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卫生事业医学院专业课程

于红典,何 军,王凤鸣,李晓庆,吴少平,夏保京△

(1.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办,成都610500;2.成都医学院人文信息管理学院,成都610500)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以下简称:卫管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学科培养体系。但由于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办学主体不一等原因,卫管专业的课程设置至今仍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各院校培养思路存在较大差异[1]。目前,川渝地区成都医学院、川北医学院、泸州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等4所医学院均开设卫管专业本科教育,本文以4所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对比分析为基础,提出卫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建议,以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有所启发。

1 专业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活动安排的纲领,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比4所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各校培养目标的表述均较含糊——将学生培养为“卫生管理人才”,且对学生的要求和专业定位都有较大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校专业发展思路的差异。具体来看,泸州医学院笼统表述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重庆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和成都医学院分别用“掌握”、“具备”、“掌握”表明了对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视,对医学知识则分别用 “具备”、“具有”和“了解”进行表述,表明各校对医学知识重要性的不同认识;此外,重庆医科大学进一步明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研能力”,成都医学院则要学生“熟悉我国法律法规”。

2 卫管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2.1 不同课程板块设置的对比分析 见表1。

表1 卫管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比较

2.1.1 各校课程设置数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4所学校的课程设置无论是总课程数还是不同板块间的课程数量均有较大差距。从课程总数量来看,泸州医学院最多课程为58门,其余三所学校的课程为45或48门;从不同板块课程设置数量看,公共基础课程与管理基础类课程各学校的课程数量差距相对较小,而专业课程与专业限选课的差距较大;同一课程板块内课程设置的内容差距更为明显,同一课程划归不同板块的现象较多。

2.1.2 各校课程设置课时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各学校课程的学时数同样存在较大差距。从总学时数来看,泸州医学院和成都医学院的课时数超过3 200学时,川北医学院的课时数最低为2 316学时。从各板块课时数来看,公共基础课、管理基础课程学时数虽然差距明显,但是占总学时数的百分比较为接近;管理专业课与专业限选课则无论是学时数还是与总学时数的百分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且同一课程在不同学校间的课时安排有明显不同。

2.2 课程类别情况设置分析 为提高不同学校课程设置的可比性,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型与功能,将卫管专业的课程大致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类、管理课程类、医学课程类及工具性课程类4个类型。其中,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基本一致,其他3个类别的设置有明显不同。

2.2.1 医学类课程设置情况 医学课程是卫管专业课程设置差距最大的课程门类。重庆医科大学设置开设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诊断学基础、流行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等11门医学课程;泸州医学院开设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临床医学概论、药理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等12门医学课程,川北医学院设置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5门医学相关课程;成都医学院仅设置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3门医学相关课程。从各校医学相关课程可以看出,各学校对医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重庆医科大学侧重于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泸州医学院侧重于基础医学知识的讲授,川北医学院和成都医学院对医学知识则为常识性的要求。

2.2.2 管理类相关类课程设置情况 卫管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管理相关课程是专业学习的重点,各学校管理相关课程的设置均包含了管理原理、卫生及医院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卫生经济、公共关系、卫生法学及医疗保险等相关课程。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重庆医科大学和泸州医学院均开设了市场营销类课程;泸州医学院和成都医学院除卫生法学外还开设了较多的法学课程,其中成都医学院开设了法理学、刑法学、民法学。从中可以看出,各校强调管理基础知识教育同时注重知识横向扩展,但管理类课程无论是课程数量还是课时数都比较少,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太符合。

2.2.3 工具类课程设置情况 对各学校课程分析发现,4所学校均开设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公文写作和统计学课程;此外,除成都医学院外其余3所校开设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课程;除重庆医科大学外均开设了文献检索类课程;泸州医学院开设了《科研论文写作》课程;成都医学院开设了《交流与沟通学》课程。这些工具性课程是学生胜任日后工作的必备技能,但总体来看工具性课程相对较少,仅开设这些工具性课程已不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

3 医学院校卫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科学调整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实际规格和质量[2],所以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基础[3]。目前川渝地区4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仅表述含糊,差异较大,且未体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文素质、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视,与卫生事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在对卫生事业发展趋势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专业定位,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理清专业发展思路,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并明确其具体内涵,以此为基础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能够满足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卫生事业发展对卫生管理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用以指导各学校的及具体教学工作的开展。

3.2 根据培养目标,合理规划调整课程设置

3.2.1 重视医学知识的学习 国内的许多研究者认为,为适应卫生管理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必然趋势,应借鉴国外经验精简卫管专业医学课程设置门类并减少课时数,甚至不开设临床医学课程[1,4-5],以便有更多时间学习管理学及其他课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北京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医学课程比重都在45%以上;且调查显示,医学知识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知识结构中占据第二位[6]。由于川渝地区4所医学院校对医学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同,因此医学课程设置的数量及学时数有很大差异,其中泸州医学院与成都医学院的医学课程设置的门类及学时均非常少。借鉴其他高校经验,本文认为卫生管理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趋势不仅与医学知识的掌握不矛盾,反而有了更高的要求。理解与把握医疗活动规律是有效开展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备医学背景的管理者更易于把握医疗活动的规律,且有利于与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的沟通,能有效促进各项政策与制度的落实;中外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群众医疗消费习惯均有较大差别,参照国外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调整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并不恰当。医学知识的积累是对卫生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根据卫管专业培养的需要增加医学课程门类及学时的设置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医学知识储备。

3.2.2 加大管理专业及管理工具性课程设置比重 管理学课程是卫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设置的数量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管理理论、技术、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管理知识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知识结构中最重要,并且需要毕业生具备法学知识,以及交际、科研等能力[7]。俞爱月等[8]分析国内10所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后发现,管理专业课程比重为26.33%。国外的卫生管理专业教育以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知识为基础[9]。川渝4校管理专业和管理工具性课程开设的门数和课时数都比较少,注重了知识广度而忽略了各种知识的深度,使学生管理学基本原理、方法的掌握及管理思维的培养受到限制,不能充分体现“医学背景基础上的管理人才”的专业特点与优势。同时,当前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性质对学生公文写作、会议组织、信息检索、资料分析和调查研究等基本能力有了较高要求。因此,应增加管理专业课程与工具性课程的数量及学时数,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心理学技能、科研、社交礼仪等能力的培养;还要探索开展案例教学、PBL教学等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2.3 科学设定课程学时 卫管专业各课程的学时目前还比较混乱,川渝4校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同一课程课时数差异明显的现象。目前,国内部分有学者主张以用人单位所需知识结构或以专家建议为依据,将课程类别的课时数划分为对应比例[1,10],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契合度。文章认为这种观点将严肃、科学的课程设置过程简单化和随意化。因为,课时数的比例并不等于相应比例的学生知识结构,更不能体现社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况且用人单位对学生所需知识机构百分比的确定的科学性尚待研究。课程课时数的安排应以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为依据,以学生对知识掌握理解程度的规律为基础。因此,应当结合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培养的总学时数、各门类课程的学时数的设定进行研究,制定符合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

3.3 改革实践教学安排 突出实践教学是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共识。国内的实践证明,在专业教育之前开展实习教学对学生专业成长和知识积累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1];美国卫生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占到专业教育的一半以上时间[9]。川渝4校卫管专业的毕业实习及论文设计阶段均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且时间较短,其中川北医学院仅为8周,泸州医学院为18周,其余两所学校为24周。这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对管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实习阶段发现知识、能力的差距,却错过系统学习的机会。因此可探索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调整为管理专业与公共课学习、管理实习、医学知识与管理专业学习、毕业实习4个阶段,使学生在管理实习阶段能够体会和认识管理学、医学等各种知识的重要性及自身素质能力的不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在校学习时间进行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卫管专业课程设置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在把握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医疗改革要求及用人单位需求研究的基础上,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合理规划管理学、医学及工具性课程的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并突出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实习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1]张旭,陈立明.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6,35(6):564-566.

[2]潘尔春,李平,柯雄.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要[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3):305-309.

[3]冯珊珊,王碧华,周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9):101-103.

[4]王以彦,黄冰.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刍议[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4):715-717.

[5]景浩,梁旭.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探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52-53.

[6]刘宪亮,吕晓丽,邢鹏飞.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9(5):33-34.

[7]俞爱月,王岚,王建华.普通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1):65-67.

[8]江杨,许苹.中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对比[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9):893-894.

[9]许亮文,孙淑秀.徐洁蕾,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2(11):60-62.

[10]张翔,薛军.张太明,等.基于STS教育思想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9,22(3):41-43.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医学院专业课程
新乡医学院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财管工作的探讨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思考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