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
摘 要:西方戏剧中复仇主题的演绎始于古希腊罗马悲剧时代。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复仇主题在西方已经发展成一种相对系统化的戏剧主题。本文选取复仇母题中较具代表性的古希腊剧作《美狄亚》的复仇故事与文艺复兴时期《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相较而论,试图从两个复仇悲剧主人公的不同复仇之路中透视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西方复仇戏剧主题的演变。
关键词:西方戏剧;美狄亚;哈姆雷特;复仇主题
“爱恨情仇”始终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而复仇一直是西方戏剧文学中最喜爱的表现主题,西方戏剧中复仇主题的演绎始于戏剧的启蒙古希腊罗马悲剧时代,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复仇主题在西方已经发展成一种相对系统化的戏剧主题。在文学创作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经典复仇故事。如血亲复仇主题的《额瑞斯特斯》,爱情复仇主题的《美狄亚》,诉求人格荣誉的《 熙德》,权力之争政治复仇的《羊泉镇》,人文主义主题的《哈姆雷特》。但笔者发现,西方复仇戏剧的主题性质是动态的,随着法理观念和人文主义意识的不断凸显和强化,以及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复仇朝着文明的轨迹在演变。本文选取复仇母题中较具代表性的古希腊罗马悲剧时代剧作《美狄亚》的复仇故事与文艺复兴时期《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相较而论,试图从两个复仇悲剧主人公的不同复仇之路中透视这种演变。
1 “绝情的毁灭”——古希腊罗马悲剧时代的复仇主题
在古希腊罗马悲剧时代的复仇戏剧中,很多的复仇行为都是决绝残暴的毁灭,在当今社会看来是“骇人听闻的”,如《额瑞斯特斯》里的杀夫为女报仇,杀母为父报仇。而欧里庇得斯的作品《美狄亚》,作为古希腊戏剧的巅峰之作,向我们叙述了这种典型的非理性的残酷复仇之路: 美狄亚的丈夫伊阿宋为了得到王位,决意抛弃妻子另娶国王巴赛勒斯克瑞翁的女儿格劳刻为妻。美狄亚得知后,悔恨自己当年为了这个负心人背弃父亲、杀害兄弟,流落异乡。她发誓复仇,设计烧死了情敌格劳刻及其父亲,并当着伊阿宋的面,杀子惩夫。她用物质的刀与匕首,用精神上的绞索折磨着最终的复仇对象――伊阿宋。她以决绝和残忍的方式既毁灭了敌人,也毁灭了至亲之人。
问什么会有这么多“绝情的毁灭”主题出现在这个时代的复仇剧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古希腊复仇戏剧是在氏族制度消亡,希腊民主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中兴起的,所以依然会受到氏族时期复仇伦理观念即命运神祗观的影响——“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血债血还”这些在上古时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逻辑。拉法格在他的《思想起源论》一书中曾说到:“报仇是人类精神的最古老情欲之一,她的根子扎在自己的本能里,扎在动物与人进行抵抗的需要中。当他们受到打击时,就会不自觉地予以回击。……对血的无厌的渴求,被提升为神圣义务的复仇变为一切义务的第一位。”因此在文明起源之初,复仇者们从原始人性出发,完成自己的复仇,无论多么凶残,都是没有罪恶感的,所以这些报复比如“美狄亚式”复仇才会如此血腥和绝情。
其二,古希腊悲剧的审美目的是为了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复仇作为悲剧的重要元素一定要震撼人心方可达到剧作家警醒世人的目的。而《美狄亚》的作者欧里庇得斯被称为是“舞台上的哲学家”,这部剧作也通过美狄亚的非常态的疯狂复仇显示了浓浓的哲学意味,发人深省。美狄亚用牺牲王位、祖国与兄弟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一个异乡而来、身份地位不保的男人的爱情。而当昔日的山盟海誓变成赤裸裸的背叛时,她又从“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她杀掉情敌,并强抑内心母性的撕扯,宁愿日后忍受无子的痛苦,也要杀死亲生儿子――从而让丈夫绝嗣。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情节警醒世人不要象美狄亚一样无法抗拒环境对其内心的改变,成为自私、邪恶、嫉妒、凶残等劣性邪恶的化身。
2 “理性的迟疑”——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复仇主题
当历史的车轮进到文艺复兴时期,笔者发现这一时期的复仇戏剧中,很多的复仇行为不再那么追随自我原始的本性冲动而血腥。相反,复仇者们在思索复仇行为,复仇手段及复仇目的的正当性,合法性和正义性。如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是法庭式复仇,《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对家族世仇更是采取化解逃避的方式。“是生存还是毁灭”——这种“理性的迟疑”最典型的表现在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该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向叔叔复仇的故事。但在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却一再犹豫,错过了最佳的复仇时机,而最后的拔剑杀死仇人也是迫不得已的还击。
笔者认为这种“理性的迟疑”的复仇主题的产生有如下两点缘由:
其一,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所追求的新的人文主义理念的使然: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所以在复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虽看到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同样的卑劣手段来对付敌人,即原始的复仇本能;但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思想冲突中,哈姆雷特进行着艰难的蜕变和抉择。与此同时,哈姆雷特,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推崇者,他要逾越家仇,让后人明白王宫发生的谋杀事件所隐含的人性危机,将复仇同解救丹麦,解决丹麦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所以他选择审慎地思索更适合的时机、更准确的途径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其二,16世纪开始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尤其是法国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学说,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此后西方的复仇观念。加尔文《基督教原理》尽管强调“预定论”的基本观点:一切都是上帝必然预定的,永久不可改变的安排。但在另一方面,加尔文又认为,虽然“天命”不由人定,但人不应当完全依赖神,因此,不管上帝如何预定,个人的今生都要过洁白无瑕的生活,应当内心正直,做事公义,积极活动;而灾难是由人自身的过失造成的,人的性格和行为是其祸福的根源。受此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西方人普遍认为对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怀恨在心”,念念不忘,这不是善的本分。所以在这个时期,西方对于复仇尤其是“绝情的毁灭”是予以谴责的。以《哈姆雷特》为例,面对对着上帝惊慌忏悔的克劳迪斯,哈姆雷特认为如果此时结果他的性命,是违反基督徒教义,甚至是 “以怨報德”,因而放弃了这一复仇的绝佳机会。而最后的拔尖杀死仇人也是迫不得已非主动的还击。
3 结语
总的来说,从古希腊“美狄亚”的复仇中的残酷与冲动到文艺复兴时期“哈姆雷特”复仇的理性与思索,西方复仇戏剧的复仇主题已突破了古希腊复仇悲剧浓厚的命运神祗观,朝着文明的轨迹在演变。
参考文献
[1]罗念生译《古希腊悲剧经典》(上下),[M]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2]王子野译 《思想起源论》 [M] 北京:三联书店 1963年版
[3]王立 美狄亚复仇与中国古代“醒悟嫁仇”及杀子雪怨传说[J].中国比较文学,1995(1)
[4]张可译《莎士比亚研究》[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5]朱陶 《美狄亚》的复仇形态分析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报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