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洁
【关键词】预习 目标 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74-01
预习是学习的起始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些预习性的习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锻炼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预习的检测,教师能够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是他们没有掌握的。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确定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学会自主支配学习时间。
一、目标领航,编好预习提纲
预习题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来编制。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刻解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课时要设计不同的预习作业。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大多是认识生字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预习题的编制通常要从认读生字和疏通课文入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第一课时预习题:1.学习并掌握六个一类字的音和形,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查字典,理解“突兀森郁”的意思;弄清多音字“系”在文中的读音;读准文中的儿化音。3.熟读课文,能够正确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学生在课前弄清生字的含义,理清课文内容,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在第二课时的预习作业则需要从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入手进行编制。如针对《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的教学,笔者设计了以下预习题:1.作者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描写游览的各个景点?这两个预习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笔者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只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预习题,课堂预习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引领,教给预习方法
预习要有的放矢,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认读词语,在朗读课文时把握重点,这样学生才能把预习落到实处。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理结构、赏好词好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体悟后,教师接着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尝试给文章划分段落,从而理解文章的结构;最后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人物情感两方面去体验文章的内涵。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诵读课文后完成以下预习题:1.霍金是物理天才、“宇宙之王”,他在物理科学方面有哪些杰出成就?面对女记者充满悲悯的提问,霍金有什么样的反应?2.体会文中“悲悯、顶礼膜拜、神秘莫测、唐突、景仰”等词语意思,选其中两个词语造句。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霍金具有什么样的精神。这样的习题能够引导学生科学地预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其次,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独立使用工具书,辅助文本阅读。工具书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新字、生词,最重要的是,一些新字、新词的注音、写法、意思如果由教师直接讲授给学生,其效果并不佳,相反,学生通过自主查阅字典、词典后,在一些新字、新词的注音、写法上比起教师的直接讲授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材《麋鹿》一课的生字词比较多,在教学“麋鹿、遁入、雌鹿、跋涉、悄然无声、撰文、杀戮、公爵、颠沛流离、厄运”等生字词前,教师要能引导学生自己使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含义,这样有助于课堂顺利进入文本教学。
最后,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预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给他们做标记的方法,如圈点、勾画等。笔者这样指导学生:生字生词,加“囗”号并释义;美词佳句下加“ ”,在旁边标上自己的见解;在重要句子下面划“ ”;疑问处加“?”;大段前标“一、二、三”;自然段前标“1、2、3”;自然段中分层标志用“/”等。对于预习中的疑惑,学生用规范的预习符号标注出来,不仅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课堂学习效益的提高,还能够强化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
有效的课堂预习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认知能力,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