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紫砂艺术与中国画的历史融合及现状

2014-09-25 10:03李东阳
艺术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紫砂陶中国画传统文化

李东阳

摘 要:本文从紫砂陶的发展历史记述,透过紫砂陶的发展历史,引入中国画与紫砂陶艺术之间的文化联系,从紫砂陶的艺术特点和功能方面阐述它与中国画之间的历史融合,最后分析紫砂陶的现状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紫砂陶;紫砂艺术;中国画;传统文化;融合

1 紫砂陶的发展渊源

由于紫砂泥矿是与夹泥开采相关联的,这种出生形式注定了紫砂陶最早是以日用陶器皿形式出现,被陶艺匠人做成各式各样的容器,用来盛水、盛物的。所以早期的紫砂更偏向与它的实用性,而非艺术性,更无从谈起它的收藏价值。

据考古学者的推断,紫砂壶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但大多数的记载和考古发现都是关注与其物的作者、器型、实用性,关于紫砂壶的发现,在1965年的金陵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发掘出了明代嘉靖年间的司礼太监吴经的墓葬,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大壶。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一把紫砂壶。这把壶与明代嘉靖年间的画家王问《煮茶图》上放在竹炉上的提梁壶是一样的,是紫砂壶第一次是用作煮水或者熬茶的例证。明代的周高起撰《阳羡茗壶系》记录:“饮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闵豫瓷”。1987年7月,福建漳浦县盘陀乡通坑村明万历三十八年卢维桢墓出土的“时大彬制款鼎足盖圆壶”,是目前发现比较早的有名家铭款的紫砂制品。1976年7月,在宜兴丁蜀镇蠡墅村羊角山发现了一处古窑址,南京博物院组织部分专家对此进行了发掘,并有宜兴陶瓷公司《陶瓷史》编写组编写并发表了一份《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简报》。明代文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称赞供春为开山祖师,并评价了供春对紫砂壶造型的贡献。郑秋枚的《砂壶全形拓本》中就刻有时大彬的菱花式壶,底铃长方印“大宾制”三字,书法古朴,在篆楷之间。正是时大彬开创了在壶上题铭落款的先河以及陶刻装饰的雏形。清代陈鸿寿的出现,是紫砂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清代学者像传》说他“爱阳羡之泥,创意造型范为茶具,艺林争宝之,得之一枚,珍逾拱壁,至今称为曼生壶。”《欧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卷四》中提到“瞿应绍……书画皆学恽南田,精篆隶。善制砂壶,多杨彭年造,壶柄印彭年图章。”中国画家直接在紫砂壶上作画镌刻,当以子冶为首创,紫砂壶艺术内涵得到更深广的提升。

2 紫砂艺术与中国画的历史融合

紫砂是宜兴古老陶器品种制作烧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的起源和发展有较为深厚的文化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有着息息相关,与中国经久不衰的茶文化及饮茶的方式转变密切相关,同时与中国传统文人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综合的因素,又凭借着宜兴陶土资源中独特的紫砂泥的发现和利用,而被展现出不一样的光彩和传承。

由于紫砂工艺和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相比较,存在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形式,两者融为一体。它的形式的文化特征,不仅没有宗教题材与王权思想,更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在士大夫没有过多的关注紫砂工艺之前,它的造型、装饰全部都是匠人的个体审美和思想的体现,灵动、自由、无拘束。后来由于封建文人的诸多参与,尤其是自陈鸿寿开拓“曼声壶”之后,紫砂壶也只是反映文人墨客的情趣,集中体现传统的文化,而较少反映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说紫砂壶是雅玩文化的载体,更多的是反映大众文化的需求和生活实用的类型,无不流露着庶民的意趣情怀。

紫砂在功能方面完全地展现了与经典文化的融合。紫砂器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明代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而紫砂壶作为最佳的饮茶工具,赫然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正是由于紫砂壶成为明代以后核心的品茶器物,其制作中的艺术思想改变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紫砂壶的出现不仅对茶文化产生了根源的改变,同时也把中国的书画艺术带入了茶文化,使得书画、紫砂、茶艺三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中国的饮茶方式从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更使以后的文人墨客在品茗的同时,有着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绪,感受着紫砂与茶相互交融后,带给人淡雅、安详、娴静的精神感受。与此同时也更激发了文人对于紫砂再创造的热情,将传统国画中的诗书画印巧妙地结合在器型优美的紫砂器物上面,从而把作为普通饮茶工具的紫砂壶发展到了文人墨客艺术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更是将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在了紫砂壶上面,产生了一个新的艺术——紫砂艺术。

3 紫砂艺术的现状

紫砂艺术的美学风格博大精深,其艺术形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因素和价值运用方面展现出的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造型意识和儒家、道家的思想,体现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观在紫砂文化中的完美体现。由于传统的中国画在意境表达与寓意体现上有着不同的方式,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显得千篇一律,写意或是工笔,花鸟或是山水,青绿或是泼墨,总还是沿袭着古人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的中国绘画不断改良,使其有一个质的飞跃,在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方面有着不同的可能性,

在地域性的突破中,更应该与国际艺术接轨,符合时代的需要。而紫砂作为传统艺术的一个分支,还停留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真正的与时代融合。传统思想的束缚是导致紫砂艺术与现行的国际化艺术文化之间产生断层的直接诱因。

参考文献:

[1]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 徐秀棠.紫砂工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3]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傅熹年.中国美术全集[M].文物出版社,1998.

[5] 奥玄宝.茗壶画录[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6] 杨志仲,顾洪英.浅谈紫砂壶的再创作——书画雕刻艺术[J].江苏陶瓷,2007,40(2):19.

[7] 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8] 山谷.中国紫砂大师[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紫砂陶中国画传统文化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