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英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必修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但目前该课程的实施现状并不理想,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在活动过程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引领孩子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从而感受到学习快乐。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兴趣;课堂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相比,没有现有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传统的经验,没有专业的师资,但它却是一门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填补课程的“空白”,充分展示教学的魅力,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现我将自身通过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1适机诱导,引“趣”激“情”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首先要能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是快乐的享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兴趣是引导学生学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向导。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验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快乐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实践”,实践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我们在课程活动内容的设计上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小学阶段的未成年学生而言,“贪玩”似乎是他们的普遍共性之一,“以玩带学”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四年级“缝沙包”的活动设计中,我采用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上课伊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了一个学生最喜欢的话题(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能告诉老师,你们课间喜欢玩些什么吗?),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玩沙包录像),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玩,教师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角色转换,感悟生趣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活动的方式可以不受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可以标新立异,可以超越常规,可以尽情发挥。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让舞台(课堂)丰富多彩,使学生积极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曾听过一节语文综合实践的识字活动,活动中学生扮演某个字或不同的偏旁部首。有的学生戴上自制的“口”头饰,还有些戴上“于”“十”“马”等偏旁,生字宝宝结合在一起,让其他同学认识这些新字。教师在课前和学生共同虚构了故事环节,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把这些字串起来,在故事中强调构字规律及字的读音。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也是一个识字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由“我要学”变成“我爱学”。
3自由放飞,乐在其中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教师要超越书本的局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其亲身体验到成功和失败的滋味,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平台。社区调查是学生走近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比如,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巨大的天坑,天坑的存在给学生的入校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也给校园周边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天坑环境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天坑存在的成因,并尝试提出治理的对策等。通过这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认识周边环境,熟悉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积累、大胆实践、乐于参与。
同时,自然界也是一本“活”教材,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感受美,发现自然中的学问。在教学《了解家乡的植物》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会,我就带领学生亲临户外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尽情享受着自然的馈赠,在山上他们分组记录植物的特点、品尝植物的茎叶果实、拍摄自然,美丽的瞬间。通过活动,孩子们在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好的同时,也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了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4童心定位,评价载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教学过程中的快乐体验,还要让学生有真正分享学习或者实践活动成果的喜悦。这就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积极、适当的评价和反馈,唤醒学生自身的成就感。
(1)评价应注重方式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与传统学科课程的评价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不再以考试、分数、作业评价为主要方式和手段,而是倡导一种质性的评价,着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等,具有全面性、多元性和多样化的特点。针对这个特质,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上就必须灵活多样[1],例如在某一课题探究活动的某一个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充当批评家的角色,让学生描述自己作品的特征、自己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步[2]。通过这种途径,让学生真正地参加到评价过程中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从而达到充分认识自我、体验活动快乐的效果。
此外,借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对学生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这种立体式的评价可以更有效地促使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2)评价应以结果为导向。
积极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注意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应该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结果作为评价内容的导向。
这就需要关注学生对评价的反馈,同时在尽可能进行积极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结果适当保留负面评价,做到评价恰如其分,避免因不恰当的评价内容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或者负面情绪,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带给学生快乐的感受。
评价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学习,而且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双向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
总之,提高学生学习综合实践的兴趣是一门教学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足球教练米卢也倡导“快乐足球”的理念,他让中国的男足走向了世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倡导“快乐学习”呢?如果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让课堂成为擂台,孩子都来挑战;让课堂成为舞台,孩子都来表演;让课堂成为影院,孩子都来品味……我相信,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洪 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77.
顾玉萍.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新探.教育评价,2003(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