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非主流文化有宿舍文化、涂鸦文化、食堂文化、电子文化等。校园非主流文化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消除校园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要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要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校园文化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德育教育的方法要不拘一格,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手段。
关键词:校园文化;非主流文化;德育
一、校园非主流文化及其消极影响
宿舍文化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在校园里,除去在课堂学习、食堂吃饭、课外活动用去的时间,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这样一来高校校园里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宿舍文化。大学宿舍不仅仅是大学生休息的地方,它还具有休闲、学习、娱乐和人际交往的功能。可以说宿舍文化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今宿舍文化的发展趋势却不容乐观。宿舍文化变的庸俗化,宿舍的墙壁上贴的到处都是美人玉照、明星写真;熄灯后的卧谈会也经久不衰,聊天内容粗俗淫秽;宿舍语言脏话连篇。宿舍文化趋于庸俗化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涂鸦文化的消极影响。涂鸦几乎是每个高校都不能避免的一个现象,课桌、板凳、墙面、讲台、树干等等这些都能成为涂鸦的对象。很多大学生喜欢在课桌上面乱涂乱画、舞文弄墨,有的是妙语连珠,有的是人生体悟,但更多的是宣泄个人感情的污言秽语和考试作弊的小抄。校园的墙壁上被涂的面目全非,树干上被修正液和小刀涂刻地满目疮痍,学生借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低落的情绪,孰不知这样的低俗之作和随意涂鸦不仅是对校园环境的破坏,更是自身公德修养低下和自律性差的外在表现,是社会责任心的缺失。大学生的浅薄浮躁、玩世不恭也是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社会心理的外化和心灵的折射。
食堂文化的消极影响。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头等大事。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女学生为了保持身材,饭菜只吃两口,就放下筷子,每天要倒掉大量的剩菜剩饭。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注意食堂的卫生,吃完饭不主动将餐具送往收餐具处,随手将不吃的饭菜扔在饭桌上,增加后勤人员的工作量。学生人数过多,午饭和晚饭点排队买饭的学生存在插队的现象,这样容易引起学生之间的不和,發生冲突。
电子文化的消极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生活学习必需品,手机、电脑几乎已经在校园普及,这些电子产品的出现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电子产品的普及也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比如上大课时,坐后排的学生会趁老师不在意的时候接电话、发短信、看电影、玩游戏、聊QQ等等,这些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上课情绪,也会影响到课堂的纪律。除了上课玩手机以外,学生下课、吃饭、睡觉前也都在玩手机,刷微博、贴吧聊天、色情聊天,手机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校园电子文化的发展使一部分学生精神颓废、玩物丧志,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解决校园非主流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校园非主流文化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塑造。学校领导和老师不能持观望等待的态度,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去加强校园品德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学生思想品德的高低是校园文化水平高低的基础,学生素质的低下,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所以,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学校的一部分,学生也要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学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亲身感受,对学生进行无意识的灌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自觉增强自律意识。
其次,要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们需要展示自己,需要舞台去发挥自身的特长、阐述自身的观点,他们需要被认可。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用多样的校园文化形式和充实的校园文化内容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重塑德育体系的目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合唱团、舞蹈队、文学社等兴趣小组,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动力。校方要分步骤地用高层次的文化代替低层次的文化,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欣赏和品鉴能力,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科技馆、教育基地、文化古迹等场所去参观。
再次,校园文化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校园文化要有自身的特色,就要将学校的发展历史同现代化元素相结合,建设具有本校独特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不能只依靠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这样的校园文化没有自己的特点,千篇一律。校园文化要发展成为学校的传统,成为学校的精神灵魂,这种精神要一代一代的传承,发展成为真正的校园文化之魂。只有这样,校园主流文化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才能减少非主流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四,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媒介素养是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正确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信息社会里,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的主体。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媒介素质的教育,媒介素养的提高会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
最后,德育教育的方法要不拘一格,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比如社会调研、节日教育、志愿者行动等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德育教育还要加强教育方式的创新,充实德育教育的内在信息,结合实际生活将那些抽象的、虚无的理论具体化,以渗透和实践的方式做到润物细无声,以无意识的教育方式达到有意识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慕真.高校非主流校园文化透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3] 敬菊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作者简介:许萍,女,汉,(1988.10-),安徽马鞍山,硕士研究生,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助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