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黑塞作品里的归乡情节

2014-09-25 20:04宫晓婷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黑塞

宫晓婷

摘要:作为世界级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描写了一幅幅漂泊外地的游子归乡图。那么,黑塞笔下的故乡到底是哪呢?本文以他的代表作《悉达多》为线索来梳理一下黑塞的归乡情节。

关键词:黑塞;归乡;悉达多

一 引言

故乡对于人类来说有着特殊的牵挂与情愫。对于鲁迅来说,故乡是绍兴的三味书屋;对于莫言来说,故乡是那高密的红高粱;对于贾平凹来说,故乡是那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坡。同样对于马克·吐温来说,故乡是密西西比河畔的农场,对于托尔斯泰来说,故乡是郊区的一座小房。可见在每一个作家心里,都有一个故乡。无论身居异国他乡,还是老来叶落归根,在作家的笔下,故乡都是挥之不去的一抹彩霞。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于右任在诗中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望兮,唯有痛伤;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望兮,唯有痛苦。所以,无论是诗人还是作家,当在异国漂泊时,难免会有一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伤与思念。所以,回家成了所有游子内心的声音。那么作为世界级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他的作品中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的呢?换句话说,他的文学作品中展示了怎样的归乡情节呢?本文从他的小说《悉达多》入手,来分析其文字背后的归乡情节。

二 赫尔曼·黑塞的个人简介

作为一个轰动一时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几经坎坷。这位出生在德国的著名作家,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他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在德国战俘营工作的那段时间让他目睹了太多太多的生离死别,自己的生活也在战争的影响下每况愈下。自己心爱的妻子,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遭受着精神失常的折磨,自己的三个孩子迫不得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黑塞本人却像一个斗士,在生活的战场发起一次次冲锋却大都以失败告终,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人间炼狱,他不得不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可在这个作家的笔下,我们虽然嗅到了几丝死亡的气息,但我们更感受到的是一种回家的渴望。在黑塞眼中,只有家才能让他漂泊的心得到永远的停放。

特别是在1919年4月,黑塞在德国战俘救济所的工作结束,由于失去了稳定的工作收入,黑塞的家庭陷入困境。所有的家庭开支只能依靠稿费那点微薄的收入。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黑塞心爱的妻子也在巨大的压力下,精神几乎崩溃只能靠精神药物来维持,黑塞的本人也遭受精神疾病带来的巨大困扰。有古人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在黑暗中的黑塞用文字挖掘着生命的亮光,在失望的灰烬中寻找希望的星光。黑塞以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的伟大的作品。特别是比较著名的《悉达多》为他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另外还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也取得了不俗的影响。由于其在文学创作中的杰出贡献,1946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以彰显其在人类情感和道德良知方面对世界读者的启迪和影响。1962年,这位漂泊一生的作家,诗人、游子在瑞士的家中病逝,享年85岁。

三 刍议黑塞作品里的归乡情节

黑塞的很多作品中都流露出浓浓的归乡情节,所以,我们首先通过他的一部著名的作品来感受一下这种归乡的情节。狐死首丘,叶落归根是中国古代对于人类归乡之心的一种描写。据說,狐狸在临死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脑袋朝向自己出生的土丘,叶子也会在秋天过后,落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人类也是一样。在黑塞的代表作《悉达多》中,作者借助主人公悉达多的人生轨迹来寻求回到故乡的路。

悉达多是一个印度的贵族,在等级森严的印度社会,他出生在一个婆罗门的家族,这就意味着无比的权利和荣耀。可以说,悉达多和圣经中所描述的大卫之子婆罗门国王一样,在肉体上享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富贵和荣华。可是在悉达多的内心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虚空和迷茫。他在不断思索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去往何方?可以说,悉达多找不到了回家的路。他的故乡,应该说是他的心灵的故乡在每日的劳苦愁烦的生活中渐渐的离他越来越远。最后,悉达多终于逃离了那个让他觉得让人窒息的世俗的世界,来到了多年前他曾经横渡过的那条河的河边,作者黑塞终于为主人公找到了一点困惑的提示。这种体现就是河流。正如两千年前的孔子说过的一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悉达多在川流的河水中,发现了河水的秘密。那就是,河水一直在往前流,永不停歇。看似都是河水,可是每分每秒,你所见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河水。水如生命,循环往复,生老病死,代代不息。黑塞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教义的怀疑,表示将“独自去实现我的目标”,这使读者在悉达多身上又依稀看到了“要固执地走自己的路”的彼得。

悉达多一直在寻找,黑塞也通过这位印度贵族的双脚来寻找归家的路。这种情节特别像最近比较流行的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所描述的场景。悉达多去请教佛陀,因为在印度他们是智慧的化身。可是结果事与愿违,悉达多一次次的失望和沮丧。在一次次的碰壁之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故乡其实就在自己的心里。这一点在民国时期有位著名的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我呼唤八面的风,我上穷碧落下黄泉,故乡你在哪里?结果呕出一颗心来,原来你在我的心里。

所以,悉达多一生所苦苦寻找的故乡就在自己的心里。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黑塞那浓浓的归乡情。对于黑塞来说,由于战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生命之故乡已经不大可能,最重要的是,故乡在黑塞的笔下又赋予了新的意义,那就是精神的故乡,用黑塞的语言来形容就是:灵魂的故乡。

其次,在《悉达多》中,黑塞借助主人公的言语来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就是为什么人们要互相残杀,为什么那么多的劳苦与愁烦,今日下去,明天还会再来。今天的痛苦明天还要继续重复忍受,今天的战争,今天的灾难在若干年后还会如瘟疫一般卷土重来。这些与其说是黑塞对于人性的思考,这一点在他的一些评论文章中,有着非常高的认同,不如说是黑塞对于人的终极归属的思考。

结合黑塞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到:黑塞对于人性是无比的尊重与相信的。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方面是自己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另一方面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傷感与痛苦。连年征战让国家生灵涂炭,战争如同撒旦吞噬者无数无辜的灵魂。可以说,到了这个时期,黑塞的作品开始把归乡的情节转为人性的思索,更具体一点转为人的精神归属也就是信仰的思索。

作者黑塞描写悉达多去向当地的佛陀来请教。因为作为智者的化身,佛陀洞察万物,对于人的精神归属当然会给出答案。佛陀给悉达多的是实现永恒的自我,现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这种自我实现列为人的最高的需求,之所以最高,是因为能够实现自我,特别是永恒自我的人非常少。在黑塞的描述中,一个人只有完成了自我的永恒的实现,在不会被俗世所牵绊,才会实现自我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只有达到这一境界,人的自我,也就是人的灵魂才不会因肉体的消失而消失。那么悉达多找到了实现自我的途径和方式,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他应该如何去逐步实现呢?这里就引出了黑塞归乡情节的核心,也可以说是本质。那就是,人的信仰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信仰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因为人类自始到终都离不开信仰这个话题。无论是黑塞笔下的《悉达多》所描述的佛陀,还是穆斯林所信奉的真主安拉,还是拥有世界接近一亿信徒的上帝耶和华。其实,黑塞的归乡情节就是回到那天国故乡。也许这一点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有一点难以接受和理解。因为在中国的信仰社会里面,夹杂了太多肉体的奢求与欲望。所以,我们会看到,有商店里面供奉关公祈求发财平安,还有寺庙里面供奉观世音菩萨祈求多子多福。于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面对黑塞的归乡情节,我们也要反思,佛家叫观自在,那就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心中到底有没有一个终极信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人们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信仰是一种无形但是巨大的能量。它能帮助我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断前行的同时,还可以找到回家的方向。

所以,正如黑塞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今天我知道,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回家道路。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也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到自己回家的路。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黑塞的眼中,无论是诗人、作家、还是画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无论是经历颠沛流离,像他一样。还是像悉达多一样,享受着天生的荣耀与富贵都不过是一场虚空,一场烟云。这种论述和佛经中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佛家经典《金刚经》中有这么一段论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里色所代指的是黑塞笔下所描述的肉体的享受。

最后,我们一起探讨一下黑塞作品中归乡情节给我们的现代生活的启示。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这种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我们的感官和欲望得到更进一步的刺激与满足。其实这种现象在黑塞的小说《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中都有着比较具体的描写和预言。在作品中,黑塞描写了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私欲所显露出来的丑恶嘴脸。人的索取和贪婪让夫妻反目,手足相残。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一次次在炮火中感受濒临灭绝的危险。也许,黑塞的作品已经问世到现在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荏苒,但回首望去,我们的故乡依然在人类的欲望中越走越远。渐渐地,我们都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哪怕我们住在乡村别墅,哪怕我们住在海景洋房,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故乡依然让我们感觉空荡荡。因为,我们为我们的身体搭建了一个营帐,可是我们的灵魂依然在狂野中游荡。

所以,在我们的故乡还没有完全消失以前,尽快找到回家的路吧,那里才是我们最终要回去的地方。正如黑塞在文章中写到:“我曾无数次有模糊的预感,甚至还曾将其以语言道出,但直到此刻,我才真正体会了它的意思。我是自然的尝试,是自然向未知世界迈进的一次尝试,或许它会打开新境界,或许会一无所成,然而,让这一尝试从远古的深渊中诞生,让我的心感受到它的意志,并将其转换为我的意志,这就是我的天职!”

结语

作为举世闻名的作家,黑塞用他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那些震撼我们内心的东西,如同一壶陈年的酒。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黑塞都启发我们不要忘记回家的路。作为在社会中忙碌的一员,我们有必要像黑塞一样,在工作之余反思自己的故乡,它还在吗?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呵护我们的精神故乡,让它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地得到生命的力量。只有牢牢地把故乡记在心间,我们才不会像晚年的于右任老先生一样发出一声叹息:山河在,国有殇。

参考文献

[1] 林国良. 精神超越者的崇高与脆弱——从佛教思想看黑塞的《玻璃球游戏》[J]. 社会科学. 2004(02)

[2] 赫尔曼·黑塞著,谢莹莹编.朝圣者之歌[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3] 李士勋. 令国人深省的黑塞现象[J]. 全国新书目. 2009(03)

[4] 曹霞. 论黑塞小说创作中的道家思想[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02)

猜你喜欢
黑塞
入睡
入睡
微言大义
车夫总在刹车
及时刹车
真诚
“不要再去”与“再去一次”
“迎合”与“教育”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