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要]:非连续性教育关注学生的存在性、整体性、主体性,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树立新的学生观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浅谈了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基本观点,结合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讨论非连续性教育理念对现代教学中关于教学本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启示。
[关键字]:非连续性教育;现代教学;启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个性全面的培养和发展。非连续性教育认为教学是开放的,多重的,摒弃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一、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渊源
二战以后,存在主义哲学家引导人们正视心中的恐慌和失落,但忽略了理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博尔诺夫批判性吸收存在主义哲学观念中关于人的非连续性发展而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他认为人是一种文化生物,生物性和文化性相互补充,人在幼时“无能”凸显了人巨大的潜能以及对教育的需要。[1]情感与理性需要平衡关系,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任何一种情感走到极端都容易给个人或者社会带来灾难,所以博尔诺夫提出要培养人们独立而成熟的判断能力,激发个体生命活力。
二、非连续性教育基本观点
(一)实现人的完美发展与独立性的培养
非连续性教育认为,人的不完美造就了人走向完美的能力。[2]积极的教育强调塑造,消极的教育强调自发,两者都认为通过连续的教育实现人的完美发展,但这种寻求线性的方式容易造成教育的僵化和模式化。[3]正如博尔诺夫所说“人的教育需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努力地进行,而不能随机地培养‘生命……另外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中可计划和不可计划的正确关系。”[4]教育是开放的,既具连续性,又具非连续性,它指向人生命的整体性,独立性,它所培养的人在面对政治、商业的各种专断性言论和宣传时能够独立理智的判断,避免被任意“造就”附庸跟從的行为或意识。
(二)非连续性事件的教育性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与存在相连的很多事件,包括国家战争引起的“危机”、“遭遇”等重大事件也包括因一本书,一句话而改变的,对人具有独特冲击力的事件,这种冲击力引导着生命的新转向。而这种转向“是造成人生非连续性或者说教育非连续性的原因,又是教育的一种途径。”[5]教师要通过“唤醒”“告诫和号召”等非连续性教育形式,挖掘儿童潜质,培养而独立的判断能力,震撼心灵,引导生命进入新的阶段。教学只能传授有规律的知识,并且创造一种可能得遭遇的前提。
三、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非连续性教育中强调将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人看待,符合新课改提出了既要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特点,又要从学生自身的本体存在意义去思考教育教学。[10]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非连续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强调人的主体存在,摒弃教学目标中的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前者“以学科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承记忆和思辨;后者讲求教学效率,教学成果,标准化,数量化,都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我们重建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判断力,使得教学充满灵活性。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多样化构建
非连续性教育强调教学中的互动和建构。博尔诺夫在论述“文化批判”一节中提到,西欧文化批判运动不是对文化的否定,而是对其固有形式,以及僵化思想的批判。学生有勇气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走出他人划定的领域,在与他人充分的交流和协商中提高自己探索和冒险的能力。非连续性教育充满了对传统教学的批判,他对直观教学中由直观上升到定论的模式,容易使得学生落入成人的固有的偏见习惯之中。他认为教学要试着引导儿童进行一种自由和最初的体验,从而唤醒儿童的童心,为教学增添生命的活力。[9]
(三)教学方式中的激励与对话
由于传统的教学强调知识本位,所以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顺从,课堂的交流主要是单向的。非连续性教育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真理并不包含在单个人的思维之中,只包含在有益的共同交谈之中”。那么在交谈之中就要摒弃专断的思维方式。[8]孩子应当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在对儿童对话能力和对话意愿方面,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坦诚说话的勇气以及准备聆听他人意见并承认双方原则上平等的勇气。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身作则。在课堂上,内涵了民主平等的观念,认识到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堂的参与者,[11]
(四)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
博尔诺夫将教育氛围理解为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情绪状态及对教育抱有好感或厌恶关系的总和。[6教育气氛是教育目标达到所需要的根本不可缺少的条件。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保护性具有安宁舒适的气氛的空间来向外扩展自己的能力。教育者要对学生的有信心,激励他们“跳出固定习惯的圈子,跻身于神秘的、新的空间去的基本方式,”使得学生对世界产生一种全新的亲近感,迸发出生命的活力。[7]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的充满爱、信任、耐心,为儿童提供广阔的空间范围,不断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品质,使其生活得到充分的拓展。
四、小结:
非连续性教育认为学生的发展是多样的,是具有差异,线性的、僵化的、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健康发展。但是,非连续性教育理念也具有局限性,其过于理想化,操作困难,对教师的人文修养和素质,以及对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我们应当灵活的应用这种新颖的思维方法,批判和吸收其中合理的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实际情况的一面,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2][3][4](德)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38,51,122-123.
[5]李其龙:《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思想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社),1996(2):31.
[6][7][8][9](德)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86,110,65-68.
[10]王楚廷.教育与人[J].高等教育研究,2001(1):23-28.
[11]段作章.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