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作人
德国科隆爱乐乐团是今年第一个访华的一流乐团。这个乐团2007年在中国举行过巡演,2010年又受邀与科隆歌剧院一起,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演出了瓦格纳的全本《尼伯龙根的指环》。此次他们携单簧管大师萨宾娜·梅耶,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音乐会,演奏了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萨宾娜·梅耶曾经多次访华,她真是难得的大师,演奏时,她与单簧管完全融为一体,成为了这件乐器的化身。莫扎特的协奏曲我听过无数遍,而梅耶的演奏让我感到最亲切、最轻松、最愉悦。无论是第一乐章的悠扬活泼,第二乐章的抒情诗意,还是第三乐章的轻快流畅,都是那样的浑然一体,富有“仙意”,实在是妙不可言。
科隆爱乐乐团是一个风格严谨、技艺超群的乐团,他们的演奏反映出一种特有的素质,即技术与修养并存而达到巅峰状态的素质。这个乐团人员结构属老中青结合,演奏员的技术与经验成熟丰富。音乐会上,他们在指挥家马库斯·史坦兹的率领下,表现出了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特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理查·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是一部壮丽而奇特的作品,它是作曲家最后一部交响诗,也是其一生创作中的代表作。2014年是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为此国家大剧院特别安排了系列纪念活动,而科隆爱乐乐团本场音乐会的演出,即是这一系列纪念活动的开幕。
马库兹·史坦兹属于才华横溢型的指挥家。他是伯恩斯坦和小泽征尔的学生,身上秉承着两位前辈大师的优良特点。史坦兹音乐感觉极好,指挥时控制力强,激情迸发且游刃有余。我在现场观察到,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带有适当的音乐性,作品的轮廓与乐风的特色均在他的手势中得到完好的体现。《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庞大而复杂,然而史坦兹指挥起来却胸有成竹,技术上与音乐上得心应手。科隆爱乐乐团是个灵气十足的乐团,史坦兹的手势一到,乐团立刻就会做出相应的声音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乐团突出而整齐的铜管声部为整部交响曲的演奏带来了震撼般的效果,尤其是小号,那些高音的演奏嘹亮而尖锐,给人们以登峰灌顶、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返场时,科隆爱乐不负众望,加演的两首瓦格纳的作品《罗恩格林》第三幕间奏曲和《女武神之骑》更加反映出乐团整体的超群实力,同时也让听众见证了史坦兹“瓦格纳专家”的功力。总之,这个乐团令人感到钦佩和震惊,开年见喜,他们为国家大剧院2014新春演出季带来了高水平的艺术展示。
今年第二个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世界名团是伦敦交响乐团。乐团在丹尼尔·哈丁的指挥下,与王羽佳合作,演出了两场音乐会。我聆听了第二场,曲目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和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
记得我初次听王羽佳演奏时,她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姑娘,现在羽翼丰满,功力娴熟,技术、艺术、风格都已经成熟。当晚她演奏“普钢二”,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气质上说,都是一次绝妙的表现和展示。“普钢二”是一首容自由、奔放、热情为一体的作品,风格上犀利、怪异,技术上丰富、现代。这样的作品,演奏起来非常困难。然而王羽佳弹起来却不费吹灰之力,我在现场注意到,她的演奏音乐细腻,技术精湛,没有任何负担和“包袱”,可以说达到了超脱的境界。
王羽佳是个很全面的演奏家,在我看来,声音单薄、音色变化少是其唯一弱点。她的音色有些尖刺感,缺乏浓润的厚度,但就是这样的音色,却为当晚演奏“普钢二”带来了好处,对于普氏这首“怪异”的作品,她那独特的音色刚好发挥了恰如其分的作用。
伦敦交响乐团与王羽佳的配合是默契的,不过这个我心目中的世界最佳乐团却在此次演出中显现出“疲软”的状态。尽管它与王羽佳合作的演奏丝丝入扣,但却没表现出更多精彩之处,而下半场的“马勒一”则愈发使人们感到了失望。
伦敦交响乐团并不是演奏技术上有了多大的倒退,而是整个乐团略显疲惫且激情不在。当晚的“马勒一”怎么也掀不起震撼心灵的高潮,从第一乐章一开始,木管组的清透和弦就出现了音准问题,大大影响了音乐的纯净效果,而后的圆号独奏竟然出现了两次微微的“冒炮”,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并难以接受。我观察到,乐团的演奏是认真的,指挥哈丁也尽其所能来控制乐团,但演奏的效果却总有提不起精神之感。联想到杰吉耶夫率团时的精彩表现以及哈丁前两次率团访华的情景,此次的“伦交”的确有些匪夷所思,我猜想大概是没有进行精心的排练所故吧。
第三个来华演出的是匈牙利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他们在指挥大师伊凡·费舍尔的率领下,于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一场音乐会。
近年来,匈牙利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屡次访华,仅我个人就听了他们好几场音乐会。这个乐团给人的印象是精致无比,技术、风格、特色都接近于德奥乐团,有着高度的修养和深刻的积淀。本次乐团给中国听众带来的是鲍罗丁《波洛维茨舞曲》、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伊凡·费舍尔是一位潇洒的指挥大师,他的动作是那样的沉稳,其效果却是那样的丰富。《波洛维茨舞曲》在他的手下俨然变成了一个迷人的音乐万花筒,其色彩之艳丽,音乐变化幅度之大,都令欣赏者叹为观止。
法国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可谓当今世界小提琴奇才。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一个小提琴家能以自己的技艺和风格赢得赞誉,无疑是一件不易之事。卡普松不仅能够做到这两点,还能够以出众的天赋达到与大师比肩的高度,这是很了不起的。
当晚,这位三十八岁的小提琴家与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了格拉祖诺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一首极其艰难的小提琴经典之作,音乐上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情调和激情风格,技术上则包括了现代小提琴的全部高难技巧,对于小提琴家来说是一块坚硬的试金石。卡普松不仅顺利地完成了这首协奏曲,而且演奏得相当精彩。当人们从这首仅有二十多分钟的单乐章协奏曲中,听到凄婉的俄罗斯忧伤旋律和充满“野性”的民族舞蹈音调,看到卡普松令人眼花缭乱的左右手技巧(包括双震音、左手拨弦、复杂双音、复调旋律、高难度跳弓等)时,无不感到了惊喜、惊叹和惊愕。
卡普松的声音十分特别,有着与海菲茨相似的特点,即音量不大但穿透力极强,音色的纯洁度有着水晶般的光泽。他的音乐感妙极了,有着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柔润感和海菲茨的精致性。如泣如诉的歌唱性和火山爆发般的激情使每一位听众都感觉到了小提琴这件乐器的特殊魅力。
匈牙利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水平高,演奏状态亦十分良好。对于这个只有三十多年建团史的乐团来说(相对以上两个乐团年轻许多),能够拥有如此成熟完美的演奏质量,实在让人惊讶。当晚他们演奏的重头戏是“贝七”,在费舍尔的指挥棒下,我听到了一个严谨加激情的“贝七”,音乐的逻辑性与色彩的壮丽感相结合,体现出真正的德奥音乐精髓。
说实在的,现今的指挥家大多以音乐“效果”取胜,很少有在揭示音乐内涵方面富有建树的。伊凡·费舍尔则不同,他身上既有深刻的传统痕迹,亦有着新时代的开拓感,是现今难得的全能指挥家。当晚的音乐会上,费舍尔指挥的“贝七”别具一格,其艺术效果不亚于任何一位德奥大师,哪怕是卡拉扬、克伦佩勒等伟大的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