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栋 徐朗 韩旭
摘要:城市的水系生态环境制约和影响这古都西安千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变迁,是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中最重的一个环节。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改善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域空间;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一、西安历史的水环境变迁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要素,渭河横贯关中平原。西周初期,周文王在沣水西岸建立都城,取名“丰京”。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武王便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新的都城,取名“镐京”由此西周形成了西周丰镐二京隔水相望的城市布局模式。秦代早期,都城咸阳建设在了渭河北岸的阶地之上,后秦都城的建设中心逐渐转移到了渭河以南。秦始皇根据天空中星象的布局,设计了秦代城市的布局,“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汉长安城南依龙首原,选址较其他朝代地势是最为平坦的。汉长安城在城市建设方面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昆明池水的开凿,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城市水循环系统。这种由于丰富的八水自然水系,历代王朝均选择在此建都。
隋唐长安城,布局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八水五渠”所构成的都城壮丽的水系统景观。《上林赋》中曾记载:“终始浐灞,出入径渭,沣,滈,潦(即涝)、潏,纤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八水与西安历代都城位置关系
二、西安历代水域空间总体架构与城市形态总体状况特点
古代西安城市临河建成之初时,因城市规模较小,水域空间构架对于城市形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选址、二是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如粮仓、交通设施码头等的建设。狭义上的城市形态,具体是指城市建设范围内空间形态,所以水域空间构架对其影响并不明显。汉代以来,无论西安都城的城址如何变化,西安的城市空间布局一直保持严谨的、相对封闭的布局模式,城市规模呈现方正的团块状形态。纵观古都西安几千年的变迁,历史上西安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址的选择和城市自身物质的空间建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总体来看,西安独具特色的水域空间总体构架却始终没有本质明显的变化。
三、西安古代水域空间总体构架与城市形态演变影响
历史上西安地区的水域空间构架由盛变衰的演变过程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地理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的。而影响和制约历代西安水域空间总体构架及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主要为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四个方面。
1.社会文化
从古至今,古都西安基本上是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作用出现,城市的设置和兴衰、城市的选址和布局等方面,都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2.地理环境
城市水系的功能对城市形态的形成和演变起到导向力的作用。在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水系为西安城市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促成了西安历代城市形态发展演变。通过分析西安水域总体构架对城市选址及城市空间格局布局的影响,能够得出一个观点就是城市形态发展变化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
3.生态环境
西安境内的多条河流发源于秦岭山脉北麓或丘陵地区,秦岭山脉的生态环境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西安城市河流的径流量和河流水质。因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从而影响了城市水域空间的变迁,从进一步的间接的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建设,导致了城市形态的演变。
4.交通运输条件
城市的河流水系具有供水、航运等保障城市生存发展的多样性的功能。秦、汉两代,咸阳都城和长安城先后成为渭水运输关东槽粮的终点。隋唐时期,渭水依然是物资运输的重要航道。同时,西汉、隋、唐三代在历史上曾开凿傍渭水而东的槽渠,因为单凭渭水河道是不能完全满足运输的需求的,必须要借助潜渠。西汉时期开凿嘈渠,航运的线路节省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提极大的高了运输效率。
四、改善西安水环境,恢复八水廊道生态功能
八水水系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对城市会起到改善城市气候,消除噪声、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等多种功能和作用。西安市在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战略定位上,非常重视西安八水水系生态功能的恢复,建立八水水系所在地区的生态带,利用各条河流在城市中的走向,形成星状的河流生态轴线,完善西安水系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持河流水系的功能廊道的畅通,最终育部哆形成最有利于消除污染的星状城市景观布局。同时加强城市中公园绿地中水系湖泊池沼的建设,完善城市的水系统。保护水系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加强河流景观与文化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相互结合,延续历史文脉,建构城市生态走廊,塑造西安生态城市的新景象。
五、小结
城市形态的定义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在经济因素、生态因素、地理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政治与政策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下的空间实体表现,城市形态自身的发展变化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本文从动态发展和历史演进的观点出发,探讨研究,在以西安古代水域空间与城市形态的演变为线索的基础上,水域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变迁演变这二者的影响关系与关联规律,对于西安八水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今对于西安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应该重视恢复八水景观系统,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重塑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2]王祥荣,((社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M],东南大学出版,2004
[3]海热提.涂尔逊,《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朱士光,吴宏岐,《古都西安一,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M],西安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