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生厚
【内容提要】: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廉政建设这一传统课题依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那些规律性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促进新时期的廉政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迪。反腐倡廉必须立纲建法,做到法律化、制度化,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反腐败机制。反腐倡廉必须依靠群众,完善监督机制。
【关键词】:反腐倡廉监督廉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国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廉政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廉政建设这一传统课题依然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那些规律性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促进新时期的廉政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迪。
一、中国共产党反对权利腐蚀的理论框架
1、反腐倡廉的基本模式
权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神秘感的东西。权力就是“公共权力”。在社会政治学的范畴中,权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其意志愿望而对他人的行为加以控制或决定的能力。权力遭到腐蚀或失控,就会出现我们通常所说的腐败。腐败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反对权力腐蚀的问题,既是一个执政党面临的问题,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问题。我们需要从权力发生的源头进行防范,在执行权力的各种环节上加以约束和监督,从而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向健康发展,这就是“两点一线”的理论架构。
2、社会转型期出现腐败的成因
转型期关于腐败成因的几种基本观点:
①政府干预市场导致寻租活动高涨和腐败行为猖厥;②权力失监导致腐败;③现代化导致腐败;④价值规范、道德约束乏力导致腐败;⑤强国家、弱公民的非均衡造成腐败;⑥低薪导致腐败,高薪养廉理论;⑦历史因素和外来因素导致腐败。
此外,还有:
①主体道德分析框架。就是将腐败归因于腐败分子的人格缺陷,归结于个人低劣的道德修养,如价值观念错误、心理防卫失当、品质素养低劣等。
②现代化分析框架。美国哈佛大学的亨延顿教授指出:英美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腐败。这种分析方法就不能回答某些国家在非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腐败。
③寻租理论。这一理论有效地提示了经济领域或者经济—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但是,它无法提示腐败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制度基础。
④秩序—利益分析框架。腐败者是在利益驱使下,利用社会秩序的组合、重建过程中的缝隙进行的以公共权和为牟取私利的行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廉政建设
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恢复了中央纪委和地方各级纪委,集中力量处理“文革”及以前的冤假错案。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的反腐败斗争,是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复杂环境下展开的,邓小平指出,当前第一件事就是反腐败。“这次出现这样的乱子,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腐败现象的滋生,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了信心。因此,我们首先要清理自己的错误”。
(二)十四大以后的廉政建设
1992年以后,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反腐倡廉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包括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原则、基本措施、斗争环节等。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强调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十四大以后,中央决定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国家行政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同时,集中力量查处了一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的大案要案。
(三)十五大以后的廉政建设
中共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纪的治理腐败的方略,既“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中共十六大对开展党的廉政建设作了具体部署,第一次提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这是把反腐重点转到了“打”与“防”并重上,还提出要深入推进治本抓源头工作,反腐败必须立足于“制度反腐”。
(四)反腐倡廉思路的不断开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在反腐败总体思想上逐步形成两点共识:一是反腐败不搞政治运动,而是应该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来解决。二是,在腐败成因上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问题固然重要,但制度上的问题更为重要更带有根本性。1993年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后,反腐败战略进一步演进为“标本兼治、三管齐下”的战略,这“三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查处腐败大案要案,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200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历史反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反腐败斗争有成就,也有失误。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是满意的。去年发表的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第一次公布了反腐民意调查评分对比数据。2003年至2010年,中国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70.6%。同时,腐败案件呈蔓延上升之势,集中表现为“三高一广二严重”。“三高”是指①查处案件的数量逐年攀高。②案件的发案金额成倍翻高。③犯罪主体越来越高。“一广”是指涉案范围越来越广。“二严重”是指腐败犯罪交叉感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腐败问题造成财产损失与社会危害越来越严重。
(一)诱发腐败的主要因素
1、社会转轨期,社会规则不断调整
目前,腐败现象大面积滋长的根本原因,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并存和摩擦。残存的计划经济、计划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诱发着腐败现象,市场经济体制不配套、不完善、不彻底,给腐败行为留下大量的空隙和漏洞。
2、个人权力集中,甚至过于强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权力过于集中,甚至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步滋长起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法制等原则发展到践踏法制的地步。
3、权力缺乏有效监督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由于个人掌握的权力过分集中,失去监督而导致个人专断,给党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害的例子有不少。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个人掌握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提出要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
社会主义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在曲折的历程中不断构建和完善,现已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施,协商监督等。但也存在不少缺陷。
(二)新形势下开展的腐败工作的一些思路
1、要继续深化改革,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
⑴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
首先,要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权力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其次,加快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⑵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大力进行机构改革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臃肿的机构进行过多次精简。但是机构越精简越臃肿。
2、改善制度环境
⑴构建国家廉政体系。反腐败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建设过程,即建立国家廉政体系的过程。制度建设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政府不断转型,实现法治的过程。
⑵加大惩腐力度,提高腐败成本,并扩大反腐败的成效
中国的反腐败工作当前必须大幅度提高腐败的各种成本,包括被查处的概率,法律处置程度,经济惩罚程度,精神式名誉损失,使腐败行为高风险低收益。现在实际情况是“高收益低风险”。
3、加大监督力度
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从思想上把监督“立”起来,就要积极探索和理顺监督体制,保持反腐败机构相对独立的监督权。
(三)借鉴国外有效的控制腐败的经验,建立起适应全球化的廉政机制
衡量各国的腐败程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加入了多项世界公约,特别是2004年已在《世界反腐败公约》签字,相关国际公约的加入使我国的法律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已经由本土化逐渐全球化。
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一些好的反腐败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包括如欧洲以及新加坡等国家的比较成熟的廉政建设。比如,推行财产申报制度,健全预防腐败的机制,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家庭财产申报制,金融实名制,预防资金外逃,遗产税与赠与税等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国借鉴。
四、历史性反思和启示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怎样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是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始终努力探索的问题。
理性地思索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客观认识和评价党的历史上反对权力腐蚀的各项措施,应当看到,过去的反腐败措施过多地偏重政权外部的国家职能,忽视政权内部的权力运行规范,制约机制建设。
反腐倡廉必须立纲建法,做到法律化、制度化,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反腐败机制。
反腐倡廉必须依靠群众,完善监督机制。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于的,同时也要为人民谋利益。民主是我们踏出“历史周期率”的唯一正确途径。
在党的反腐倡廉历史上,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要立足现实,充分总结吸取成功的历史经验。同时,走法制的反腐之路。
总之,一个清醒的民族要居安思危,一个成熟的政党更应未雨绸缪。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探索的道路是艰辛的,我们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