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阁 郑海军
摘要: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老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体现了该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风貌,记录着城市历史的发展脉络。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受到政府及专业人士的重视。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却常因参与者对“历史街区更新与再生”的对象的认知不同,而形成不少争议,并造成实务推动上的困难。历史街区的文化保护现状普遍令人担忧:“脱胎换骨”式的旧区改造,商业性开发破坏的文物建筑,假古董和静态孤立的保护措施。这主要是重经济而轻文化、地产价格因素促使的历史建筑亟欲改建以及居民普遍缺乏保存意识等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的。所以,本文的研究重点可归结为:如何更好地保护城市历史街区空间,尤其是历史城市的传统街区风貌,使空间中的历史记忆得以留存;如何更好的活化历史空间,更新历史环境;如何更好的对历史空间进行有效的再利用,使街区的产业经济再生。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现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6文献标识码: A
历史街区是城市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它承载着一代代居民的共同记忆,同时也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中独特的标识。随着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迁,蕴含城市文脉的历史文化街区渐渐被人遗忘。
一、历史街区保护的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历史街区的保护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由于许多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对这项工作还不是非常熟悉,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理解和做法,这些错误往往会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1)现在流行一个不恰当的说法是“要提倡积极保护,反对消极保护”。保护就是维护保护对象的原有价值不受损害,无论对文物建筑还是历史地段,都应该有明确的保护要求。如要利用,一定要符合保护的前提。提出“积极、消极”说的实质是要降低保护的要求,以满足一些眼前利益的要求。
(2)近年来一些人看到历史街区可以带来旅游收益,将历史街区仅仅看作是旅游资源,而将保护看作为开发旅游的手段。这从理论上说是本末倒置,在实践上也会带来许多错误的做法。
一种情况是以保护和发展旅游为名拆旧建新,从北京琉璃厂拆除原有传统建筑建新的仿古建筑开始,全国陆续出现了承德的清代一条街,开封的“宋街”,沛县的“汉街”,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沦为“假古董”。其中有些“假古董”在短期内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以至出现竞相仿效的情况。但后来它们不再成为人们热衷的对象,旅游收益迅速减少,使得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都误码率入歧途。这种形式的开发建设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相抵触的,是对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地方虽然没有大拆大建,但是提出将历史街区中的居民全部迁出,把民居全部改为旅游和文娱等设施,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历史街区失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就失去了“生活真实性”。这种以表演性仿古活动来代替依附在这些历史场所里的真实的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另一种造假的行为,街区会因此失去原有的历史韵味。
(3)还有一种错误的做法是把历史街区作为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用招投标方式的商业运作,以取得效益和利润。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目的就是以利润为前提,而不是以保护为目的,因此依靠房地产开发公司去保护历史遗产是难以奏效的,这也是许多历史街区受到破坏的症结所在。
(4)有一些规划设计单位往往把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等同于一般城市旧区改建或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导致了一些规划欠科学合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在保护方法上,要进行活态保护。
历史街区是动态的,物化形态的建筑物、构筑物只是它的外壳,环境要素是它存在的基础。而传统的民居、民风和文化才是活态的基因。因此,在保护方法上,不仅要保护它物质形态的外观,客观存在的环境,更要保护通过人的活动所承载的文化和习俗传统。要防止以综合开发为名,大拆大建,搞“旧貌换新颜”式“一条街建设”,拆真造假,进行建设性的破坏;也要防止以发展旅游经济为借口,大量迁出原住民,租赁店铺,追求商业利润,割断文脉,搞“昙花一现”式假的商业“繁荣”;更要防止以演出为名,过度开发,搞一些与本地文化毫不相关的虚假活动。
三、在保护措施上,要采取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特殊办法。
历史街区的保护,不是一个规划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要在保护城市历史文脉不被割断,城市历史肌理不受破坏,城市历史风貌不被改变的基础上,在广大原住民的支持、参与、配合下,根据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承受能力,采取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通过民居的修缮维护、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措施,使其免受建设性破坏。达到“遗产保存、环境改善、居民受益、文化传承”的目的。
( 1)加大对建筑物的抢救与改造。首先急需对全镇古建筑进行断代,从年代、数量、保存状况进行专业评级,保存历史地段的建筑物一般比较老旧,因此要迅速对历史地段建筑进行清理,对有文化、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进行抢救性改造。改造过程中。因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点对平面做重新分割,对设施做更替添置,对室内环境做整饰。
(2) 对建筑环境的整合。因为在历史地段中,并不是每一座建筑物都有文化历史价值,因此对于与该历史地段整体风貌不相合的,包括不符合卫生要求的、不符合消防要求的旧建筑、临时搭建物都应视情况对其进行拆、改、补,这项工作应当尽快进行,因为时间越拖得久,新修建筑越多,改造难度越大。对于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对民族文化有重要象征意义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或基本)被毁的建筑(例如在文革中被损毁的城隍阁、观音阁建筑群),应当在有完整的历史资料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复原重建。
(3)对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的改造和改善。历史地段并不是博物馆,还是有居民在其中生活。因此,应当着重对整个地段的陈旧管网、架空电线、破损路面进行改造,包括了供水、供电、排水、供气、供暖等管网改造,以及园林绿化、垃圾清理、道路路面等市政设施的改造和完善。另外,还要控制历史地段的人口规模,调整居民结构,有必要的可以迁走一部分居民。
(4)要制定和完善保护法规和办法。将历史街区等线性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要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提出指导性的保护措施和要求;对跨越历史城镇、历史街区的文化廊道,要纳入历史城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范畴,统一规划;对历史名城中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要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的要求编制保护规划,对线性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制定专门的保护条例;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要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管理的范畴,通过城市设计的方法提出具体要求。
(5)要加强管理。由于历史街区具有分布广、涵量大的特殊性,往往要跨行政管理区域,因此建立有权威性的跨区域性的协调管理平
台尤为重要。这个平台可以从体制和机制两个方面来搭建,从体制上可以建立有权威的、松散的协调、会商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定期检查规划执行情况,定期通报保护措施,定期研究展示办法。在机制上,应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文化为导向,通过课题研究、项目攻关、规划编制、制定统一的保护办法和措施等手段搭建互动平台,明确目标,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好线性文化遗产。
四、结语
城市的文脉是城市发展的积淀,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可以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生活在历史街区的人们更是在心里烙下了深深的烙印,评价一座城市的好坏,城市历史文脉是一个重要标志。保护和规划历史文化街区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更大的投资,可以说未来城市的竞争会更大程度的转移到城市文脉上的竞争,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