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 刘建超 张呈友
摘要:文章对具有传统色彩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做了对比介绍,特别介绍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和地区特性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传统色彩,地域特性,环境,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对比世界各地的建筑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建筑物在满足自身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其目的都在于取得和谐的艺术风格。设计者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如异型钢结构,浇注异型模版等;又或者采用不同的建筑元素,如传统元素,宗教元素等,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但是无论那个设计者或者设计大师都的受制于地域性这一特点。俗话说“人有百样,物有不同”,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地区或区域都有各自的建筑特点,在建筑中都赋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如山区的建筑和平原的建筑;地震带活跃地带的建筑和非活跃地带的建筑;佛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等等。这是很值得我们设计者深究的一点。那么在下文中我就主要简单分析一下地域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一.建筑特点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比如:在欧洲就存在着古希腊、古罗马、法国(哥特式)等建筑风格,在亚洲则有中国、日本、伊斯兰等建筑风格。
1、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与不同的地理优势,因此,在建筑设计时也就必须得综合考虑不同地区或者区域的需求特点和利用当地的地理位置优势,要考虑怎样既能满足当地人的需求,又能利用当地的地理位置的优势,鱼与熊掌兼得。如西藏高原的建筑必须考虑防风防寒、江苏沿海的建筑必须做到防潮防碱,海南的建筑必须注意防高温、抗台风,北京的建筑必须注重增日照、防风沙;山区大部分建筑会就地取材,用石头来建造,而到了平原地区则会烧制砖瓦来建造。到了地震的多发带则会优先选用木制的建材,虽然建筑方式与取材各不相同,但无疑都是当地的最明智的选择。
2、不同地区的文化的差异也是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最明显的应属伊斯兰教的标志建筑——清真寺。走到哪里我们一看到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的清真寺,就会知道我们到了一个信奉真主的伊斯兰地域。同样,在世界各地看到中国式的亭台阁榭,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主人或者建筑物的设计者是一个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厚感情的人。
当然,大部分标志着地区文化特色的建筑物都会建在其文化的繁荣地,即使是曾经的繁荣。雅典的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中国的故宫等建筑无不是在向我们见证者一个个曾经伟大的文明。
虽然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导致建筑风格的迥异,但是却都创造出被世界人民所赞颂的不朽的美的象征。这证明不同的建筑方式与风格都能取得和谐的效果。地区的文化底蕴不会因为建筑需求的改变而被抹杀。
二.在世界信息传递快捷的今天,资源与信息的高度共享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使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共享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使得各个建筑流派、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而另一方面,地域建筑文化逐步受全球文化影响,其各自所具有“地方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从文化互动角度看,明确或含蓄地接受外界的价值观念和物质文明或者强调民族和自身文化的价值,反对和抵制全球化进程都是暂时的,都是不能长久的。反之应积极面对全球化的现实语境,致力于传统文化观念和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与融合。使地域性特点搭上全球化的高速列车。建筑风格的快速发展是无法被阻止的。正如无法阻止历史的前进一样。
由当今的设计实践可以看出,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在城市和建筑文化领域就是导致了不同城市中建筑的雷同和城市特色风貌的消逝。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认为:“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乐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民族性与地域性更多地扎根在历史,很多场合下会带上一些封闭和保守的性格,以至于在迅速发展的洪流面前,被作为淘汰的对象而消失或削弱。但是,作为我们社会上的一员,总是需要有自己的归宿感与认同感的。因此,当技术进一步开始消蚀社会的凝聚力的时候,我们又会重新提出民族感与地域性的要求。只是赋予了了它新的内容。
三.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环境下,地域建筑的更新包含保护、发展、创新多层内涵,这需要建筑设计人员不仅要融入全球文化发展的潮流中,积极汲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建筑文化,而且要保护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精华,导入现代生活的内容,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这也就要求建筑师有着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和掌握当代建筑发展的趋势。并使其与地域性建筑相融合,创造出符合时代的特色建筑。
建筑物必须要有地域特征的定位。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地理、生活习惯、经济水平、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等,现实中仍有许多在地域界限上无法跨越或模糊的地方。如高原与平原、沙漠与海滨、热带与寒带等。
基于此,新时期地域建筑文化,可以从建筑立意、规划布局、建筑设计三个关键环节上有机把握、灵活运用,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地域建筑文化目标。其具体表现为如下特点:
1、地域性:地域是建筑的经纬点和立身之地,建筑的构建必须符合地域特征构成的各种要素。如自然、地理、地貌、环境、气候、交通。在差别上有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地、山区与平原、盆地与丘陵等。建筑符号的运用,首先应考虑其地域的差别和适应性,并要在建筑符号上突出地域性特征。
2、民族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文化、礼仪、生活方式、文化活动,建筑作为为人服务、让人使用的工具,就必须尊重这种民族传统。
3、人群性:人群既是一个动态的群体,又是相对静止的群体。作为建筑,被人使用,为人服务,公众建筑、住宅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建筑,都应充分考虑到功能适用,经济承载,方便生活,利于工作,满足需要。
4、景观性:满足使用需要是建筑的主要功能,也是基本功能、根本目的,此外,建筑还有愉悦性,透析出情调和韵味。北京的鸟巢在作为运动场馆的同事,也成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和国内外游人的观光项目之一。
5、科技性:在一定程度上说,建筑是衡量当时当地科技水平的标尺,也是观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的晴雨表,建筑与科技互融共生,相伴相随。作为21世纪新建筑,应充分利用新时代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手段、措施、技艺。
6、谐调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建筑则是构成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依赖关系——建筑与环境的谐调性。“建筑”当注重对“信息资源”的获取,而信息资源涵盖了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生态资源,这为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提供了可能。
地域建筑的特点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它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吸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不固定的模式。对于建筑设计,我们只有创造性的发展地域文化才能使其保持原有的魅力。
我们应积极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支持下,结合未来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吸收地域环境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更加合理地分析出地区的地域特性,用其长,避其短,设计出适合当代人与未来人的优秀建筑。
作者简介:李晓娟(1980—),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冯雁军.论构建新时期地域建筑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6月5~9连载 第三版
[2]郑东军;于莉.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中外建筑.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