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业景观思考

2014-09-24 05:42赵艳卞广萌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创新设计

赵艳 卞广萌

摘要:伴随城市的过度开发建设,城市空间环境日渐恶化、农业用地被大量蚕食,城市生态环境多样性不断降低。本文拟选取天津城区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的地段进行改造设计,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进行生态修复、景观重建,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以期为天津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拓展思路。

关键词:都市农田,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几千年来这种农耕文明很好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现代“城市病”也日趋严重:农耕地日益贫瘠、生活垃圾污染严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城市景观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失衡,人居环境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主要课题。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将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定义为生产、加工、销售食品和燃料的特定产业,主要为了应对消费者在城镇、城市或大都市圈的日常需求,一般分散在整个城市或城郊的陆地和水系之上,应用集约型生产方法,使用和重复使用自然资源、城市废弃物来生产多种农作物和牲畜。修复在城市中的农耕文化有利于物种的栖息地改善,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对城市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

1、都市农田景观

都市农田景观是指在城市中创造新的农耕形式,解决都市人粮食需求的同时又能供市民耕作的一种新型城市景观。在城市中引入农田景观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增加景观异质性、保护物质多样性。目前都市农田景观主要有以下实践途径:市民农园,有地方政府或管理部门出租给市民,进行农耕体验活动,规模跨度大,有院落或社区小尺度农田,也有位于城市郊区的大尺度农场。都市农业公园景观也是都市农田景观的主要实施途径,这种将农耕体验与城市户外活动,生态环境保育巧妙结合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校园农场景观,将校园中的闲置空地进行农业生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的天津城区,蕴含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湿地资源、水量丰沛,同时也是很多国家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也是天津很多自然资源与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构建天津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连通城区间的各种尺度的景观资源,构成生态网络,成为解决天津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拟选取天津城区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的地段进修复行改造设计,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

2、研究区域概况

天津农业为城郊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结构皆比较合理,已建立了七大副食品商品基地。北部蓟县山地丘陵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果林,还有相当规模的畜牧业。中部偏北的冲积平原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粮作物为主。

2.1区位概况

本案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北侧,占地面积约160公顷,西侧为地铁3号线,南侧为宾水西道,紧邻天津师范大学、理工大学,东北侧为外环西路,紧邻华苑居住区。基地四周被居住区和大学城包围,有着良好的土壤条件,发展景观型农业公园对于城市农业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同时可适用于各种城市农业的类型,以探索引入农业思想后的城市景观在生态、功能、空间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2现状问题

基地属于城乡交界处,路况较差,大量外来人员在此搭造简易民用房,分布相对分散,既不安全,又影响周边环境。现有水系功能单一,生态价值较低,周边水系多为人工开挖河道,水质较差,需要进行改善以提高水体的净化功能和环境价值。交通道路不连贯且道路无硬化,全部为土路,车行、人行道路混乱,交通路线不明确。 植被区域零散,多为早年农户随意栽植的国槐、 白蜡等北方常见树种,植被种植单一,没有人员管理与维护,植物生长不规律,基地外围有行道树,树龄不长。水系间不明确,污水污染到邻近净水体,湿地岸边堆放各种生活垃圾,严重污染水体,模糊了水岸路线,缺乏生物通道,生物多样性差,地面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3、设计目标与设计策略

3.1设计目标

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复合型体系,便于管理组织与各项功能的有序开展。针对全园建设后需满足合理的农耕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完善一体化管理促进各功能区的紧密联系,强化区域流通性。

3.2总体设计

依据基地用地适宜性分析及功能定位进行科学、实用的合理规划,力求农耕体验与湿地修复,农业景观与生态景观的完美融合。在场地中建立禁止开发建设的湿地核心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建设的缓冲区一级优先开发建设区。规划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农田体验区、观光采摘区、设施栽培区、湿地休闲小镇、儿童游乐园、游船区、公园管理区、湿地植物园区、垂钓区、栖息生态岛、湿地净化区。恢复基地生态本底,连通基地内部水系,建立生态湿地净化区,作为基地农田体验区的主要灌溉来源,营造集约、低碳、生态、有机、休闲的可循环特色农业湿地公园景观,满足游人游、赏、娱、憩、购、听、学等多种需求。(如图1)

3.3设计策略

3.3.1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以保护场地内部原生湿地。湿地作为场地自然资源中的一个“缓冲带”,能够起到减缓水流速度,滞留污染物的作用,将场地内部零散的水系整合重构,连通基地南侧的自来水河建立湿地水体循环系统,实现处理与净化水体的功效。原有的湿地水面保持不变,作为自然湿地景观和生物栖息地保留下来。湿地的南北部分的空闲地开发为游憩用地,用于湿地生境体验和湿地科普教育,其中鸟类招引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和鸟类栖息地恢复区,营造大面积的湿地植被景观。在此建设湿地物认知园、生态驳岸展示区,用于科普展示,北部规划滨水景观,成为生态旅游的集中活动点,湿地中央部分为保育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将不进行任何旅游开发项目。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多种生物栖息,同时适宜人工养殖的开展。东部以湿地净化滞留与雨水收集区,场地内水位基本恒定,恢复自然形态的水网岸线,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水资源达到循环利用。

3.3.2 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

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体验农田,该设计通过都市农庄的理念来表达未来城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新景观模式:农庄建筑屋顶种植农作物和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循环利用资源。整个农庄分为农产品对外展示区、设施农业、科普教育区,和服务基地包括田园超市和特色葡萄酒庄。农产品对外展示区、设施农业及科普教育区,分区明确,重点突出展示、科技、科普等主题,采取温室大棚的建筑形式。农产品对外展示区为游客与市民提供自产自销的有机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产品,成为天津特色农业展示展销平台,成为公园日常维护成本的主要来源。科普教育区为市民、学生、游客介绍本园区农业循环生产系统,公园生态净化的科普知识。农田体验区由农作物体验区、休息区、蔬菜园、果园组成,并由一条环形景观带串联而成,成为本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农田体验区周围设有灌溉水渠,利用基地水体资源形成灌溉系统。

3.3.3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

科普教育意义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属性之一, 湿地优越的生态条件适宜各项科研的开展,因此应有效利用场地条件,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湿地学科的不断发展。作为鸟类保护区的中心保育区,设有专门的湿地研究中心以及观测站等,以进行湿地气象、鸟类等的观测分析。游客可以在本区欣赏特色湿地植被、生态滤水系统以及观赏野生鸟类。

4、技术应用

4.1灌溉方式

农田体验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有湿地自净与雨水收集。

4.1.1湿地自净

通过修复湿地,完善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使基地原有湿地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仅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健康的湿地具备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基地外部水系与内部湿地连通有利于建立整体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农田体验区灌溉系统的主要水源,同时为城市提供更多优质的空气、良好的环境。该设计通过湿地自身的自净作用来达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同时具备收集雨水的效果。

4.1.2雨水收集

针对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城市出现的城市内涝、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雨水收集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雨水收集是通过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过滤、净化、贮存、再利用的一项可持续化的设计程序,将城市中的雨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该设计建立的雨水收集系统由三方面组成:通过景观建筑的屋顶种植来过滤收集较为清洁的雨水;园内一级道路旁设置生态滤水池;在基地东侧建立户外贮水池进行雨水收集,雨水收集系统的建立能保证公园内部饮用水、灌溉水源、日常生活用水,真正实现低碳、集约、可持续的生态型都市农业公园。

4.2 垃圾回收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基地内有大量垃圾堆放,将部分垃圾填满进行景观微地形设计,成为植物关景区。通过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将游客中心的日常生活垃圾集中回收起来,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将其中的有机腐块进行生化处理,将其进行堆肥为农田体验区的土壤利用,从而达到循环利用。

结语:

发展都市农业对农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选址在城市边缘区一处废弃的场地中,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一方面进行生态修复、景观重建,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提出连通内部水系建立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的三大设计策略。通过研究都市农田生态公园景观的模式来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农业景观创新发展的思路,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探求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邰杰,汤洪泉,曹晋,陆韡. 国外城市农业景观(Urban Agriculture Landscape)案例评析.广东园林.2013,6:45-49

[2]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1-15.

[3]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02-10.

猜你喜欢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创新设计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实践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