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娜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近20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相当迅速,生态经济得到了很快提升。它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近20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相当迅速,生态经济得到了很快提升。它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有着显著的特征:(1)生态性。生态旅游本质是创造回归大自然的氛围,追求人和地的和谐。本质决定了其功能必然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协调和平衡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其规划原则、开发方式、活动内容、产品设计等生态旅游的一系列环节,无不与生态学原理息息相关。(2)高品味性。旅游本身首先,是一种审美和愉悦的精神享受,生态旅游则更具有高品味的特性。回归大自然,追求原汁原味的自然情调和文化享受是其目的,更是其特点,只有旅游者置身于生态旅游中,才能真正体味到人地合一、忘却自我的旅游审美。其次,生态旅游的高品味还体现在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生态意识水平,能自觉地维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再次,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获取各种科学知识,认识大自然的奥秘和历史文化内涵。(3)二重性。生态旅游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首先,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使人类感悟大自然魅力所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则能够实现人类灵魂的升华,同样可以实现旅游的和谐美。其次,不仅自然生态旅游地需要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任何一个文化旅游地也都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构成一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存在和面临生态环境问题。(4)可持续性。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生态旅游功能而言,就是要实现旅游地的持续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不破坏旅游资源,也不降低旅游资源的价值,可以说,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最佳方式。(5)自然趣味性。任何一个生态旅游区都是由一定的地位、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文化气息组成的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它通过登山、探险、森林浴等生态旅游形式以及一系列科学考察活动来体现。游客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可以进一步了解各自然要素如何发生、发展,如何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生态系统,从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享受自然和历史文化赋予的自然乐趣。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中国生态旅游的资源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实践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由两大原因引发的。
第一个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目前经济水平不高,环保意识较差,国内旅游市场仍处于大众观光,度假旅游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引导旅游者进入生态旅游系统较为脆弱的景区而引发的问题,诸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企业有意识曲解生态旅游的含义等。
第二个是由于生态旅游概念和实践在我国历史较短而产生的认识不清,设施,人员,法规等的不配套问题。诸如,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清,缺乏科学规划和专业人才等问题。
三、对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要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地方和旅游应学习法律、法规,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开发,要环境法律,规定哪些严禁开发,哪些可以开发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建设应得到保障。
(二)提高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针对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三)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旅游区生态系统状态最优,主要建设内容是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区建设首先要遵守生态化原则。旅游区的检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旅游者与环境、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建立自然—旅游—社区复合生态系统。其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本土化原则。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料,而且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设施的外观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再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简朴化原则。生态旅游时更多是追求质朴与自然协调。所以在游览区内,要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的痕迹。
(四)加大宣传,提倡文明旅游
旅游和旅游业主要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因此公众的自觉环境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人包括旅游者在内,都并不十分清楚环境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意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文明旅游。提高公众自身环境意识,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多媒体演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尽快培养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五)加强导游培训,发挥导游在旅游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营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保护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涉及生态道德教育。因此,在我们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把对旅游区环境保护的对策真正落实在每一个景点,要求所有的旅游业管理人员、导游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定期进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环保意识,并且积极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导游词以及自身的行动,向游客宣传普及环保知识等,让游客积极响应和投身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推动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