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碧华
据新华社报道,在高考改革大幕开启的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但记者采访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出现的政策执行“走样”苗头值得警惕。
比如,海南一贫困县高中老师说,因不少重点高校的贫困专项和定向招生中,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导致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上学,而是在贫困县高中就读。
9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用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的话来说,“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
如此前景之下,此次改革的实施意见起草历时三年有余,其间争议颇多。甫一出台,就备受关注。
细读改革实施意见,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健全促进教育公平被着重突出。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独木桥圆了很多农村孩子大学梦,并得以跳出农门。而这个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
后来,由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平衡,又涌现了一些新的不公平现象,重点高校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
正是基于此,各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期望通过此举来减少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这对于贫困地区农村学子自然是一大利好。但百密一疏,由于重点高校针对的是贫困地区,并未限定农村户籍要求,于是出现了新华社报道的情况,即越来越多县城领导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读书,而是在贫困县高中就读。
即便部分重点高校要求农村户籍才能参与“贫困专项计划”,但在贫困地区,官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子女改回农村户口并非难事。
向“寒门学子”倾斜的名额基本不变,在这场官员子女与农村孩子之间的争夺中,前者自然占据绝对优势,最终政策执行出现走样自然并不意外。
类似情况早已有之,在本轮改革之前,加分政策在学校间较为普遍。
笔者此前调研就曾发现,一些贫困地区的重点高中,最终享受加分政策的不乏县领导及相关负责人的子女,这些人最终进入了重点大学,而广大农村学子只能望洋兴叹,差距也越来越大。与之相关的还有保送政策,因在地方执行存在走样而备受垢病。
既然本轮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破除不公平,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而更应在配套政策上下足功夫,压缩暗箱操作的空间,切实有效堵住政策漏洞。比如拿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将农村定向招生的全程公开透明。此外,在执行层面,更应从严,真正做到利民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