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林
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商最为有效的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的观念给我们启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为特征的主体性活动是该课程教学的有效载体,应贯穿于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辩论,在思维碰撞中明理
辩论是小学品德课堂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它是围绕一个中心话题,通过对立的观点展开的争论,争论的双方是学生,因此,辩论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学生辩论的过程是正反双方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判断推理的过程,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展示过程,是生生相互交流的过程。辩论可以提高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明白生活的事理。
如在教学《认识广告》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商业广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辩论活动。他先提出了辩论话题“商业广告究竟好不好”,然后让学生进行“站队”,赞成“商业广告好的”为正方,认为“商业广告不好的”为反方。同时,教师还从双方队伍中请出两个记录员,随时记录下双方辩论过程中的精彩观点。辩论开始了,双方队员唇枪舌战,互不相让。正方学生提出商业广告好,因为它能够让我们了解许多产品的特点。教师便提醒学生记下:了解产品的信息。反方学生提出有的广告根本就是骗人的,并举出实例。教师又提醒学生记下:有些商业广告夸大其词……双方学生你来我往,从正反两方面对商业广告进行了阐述,使学生在辩论中对商业广告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当然,辩论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则课堂精彩纷呈,运用得不好则课堂会出现混乱,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选择辩论这一活动形式时,要注意:一是辩题要新,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二是在课前将辩题告诉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和搜集资料的时间;三是教师在课堂辩论过程中要做一个合格的“主持人”,要讲清辩论规则,正确引导学生把握辩论的方向。
二、表演,在角色体验中成长
体验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形成的一种有效方式。小学品德课堂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生活化的体验方式无法实现,而进行模拟化的角色表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它通过围绕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剧情化、脚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剧中的人物进入角色,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在主动参与学习和与他人多元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和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领悟道理,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苏教版)一课,教学目的是通过感受残疾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诸多困难,进而懂得尊重和关心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为了让学生对残疾人的生活有切身的感受,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角色体验。
师:老师想请同学帮忙上来打开电灯,好吗?(请一位后排的学生开灯后回到了座位上。)
师:请你再上来打开电灯,不过这次要把眼睛蒙上,其他同学静静地看有什么不一样。(这位学生再次上来开灯,不过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还有很多学生在下面提示,最终把灯打开。)
师: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呀,眼睛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失去了眼睛,就连开灯这样的小事都会变得如此困难,可想而知,学习、生活又会有多么艰难。更重要的是,如果失去了眼睛,我们将永远看不见这美丽的世界。
再如教学《家里来了客》时,我们可分组进行角色模拟表演,请一组学生表演陌生人来访,一组学生表演外婆来访,一组学生表演教师来访。然后,组织学生对表演中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在交流讨论中让学生逐步了解待客之道。
小学生活泼好动,想象丰富,喜好模仿,表演愿望强烈。教师应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多创设情境性的表演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成长。
三、欣赏,在情境感悟中升华
新课标提出,小学品德教学要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创设情境,适时开展欣赏活动,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主体性活动,通过视、听、说的形式让儿童欣赏到精美的人文作品、自然美景、儿童所佩服和喜爱的名人、身边的榜样以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欣赏的材料可以来自教科书、报纸、杂志,也可以来自教师课前准备的课件、网络、电视、照片、录像等。
例如教学《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目前水资源的匮乏,一位教师在课前将近期新闻联播中关于北方干旱方面的报道截取下来,用视频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报道中那些触目惊心的干旱场面和具体详实的损失数据,使学生心灵受到了震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现实的水荒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再如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欣赏活动。课前,他布置学生将各自外出旅游的有关物品带到课堂上。课上,他组织了两个板块的欣赏活动,一是让学生讲述旅游中的故事,分享旅游的快乐;二是让学生展示旅游中的照片、纪念品、地图等,并让学生介绍旅游的有关景点。展示的学生因为有着切身的生活经验,介绍时滔滔不绝;欣赏的学生因为有着强烈的知晓欲望,听时兴趣盎然。
欣赏的过程也是学生情境感悟的过程,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品德认知等方面有所收获。
四、竞赛,在相互竞争中认知
现行的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包括历史和文化、地理和环境的教育。这些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社会知识主要通过文本阅读以及教师的讲授来获取,而在课堂中适时地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则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有效措施。endprint
例如,《金字塔下留个影》是一篇介绍古埃及文明的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埃及古代文明在建筑、农业、文字、医学、数学等方面的成就。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结束前,安排了这样一个知识竞赛的活动:他首先把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做成一张张答题卡,再从班级中选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这场知识竞赛活动,最后又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整个知识竞赛热闹而激烈,活跃而有序,学生参与的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
知识竞赛不仅可以用来巩固知识,也可以作为获取新知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实施。在教学《金字塔下留个影》一课时,还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他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埃及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A、B两组,并要求每个组的组员根据课前准备围绕埃及的地理环境、建筑、农业、文字、医学、数学、历法等方面提出一个问题。竞赛开始时,先由A方一位选手提问,B方一位选手作答,答对得分,再由B方选手提问,A方选手作答,这样你来我往,竞争激烈,教师适时将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写在黑板上。一个活动下来,本课的知识点便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了。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对优秀的组以及竞赛过程中的优秀学生进行了奖励。
知识竞赛是学生喜欢的一种自主性活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它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也是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方式。
五、策划,在同伴合作中提升
问题解决学习是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着力倡导的四种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方式。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开展的主体性策划活动是问题解决学习中的一种有效活动策略。它常以4~6人为一个小组,针对某一个问题共同研究讨论,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全班进行展示和汇报。
如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公用设施的使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他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并发给每组一张小区平面图,图中只有房子,没有公用设施。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讨论,再动手为小区设计公共设施,在平面图中可以采取贴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绘画的方式,还可以使用图标标识。学生在同伴合作下完成了一个个设计,教师把这些设计通过投影展示出来,并请小组代表讲述他们的设计理念。学生在设计交流中对公共设施有了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策划是一种方案设计的问题解决策略,而要达成策划的内容,往往又需要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一课,通过小组合作的主体性策划活动,同学们设计出一个个新游戏,但这些新游戏能不能玩、是否受到大家的欢迎,这就需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游戏在课间时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辩论、表演、欣赏、竞赛、策划是常用的五种形式。每一项主体性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项主体性活动的效用。
(责任编辑 刘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