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红星
对台广播的“时、度、效”
□姜红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3年底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强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台广播如何把握好“时、度、效”,做好对台舆论引导工作是相关从业人员急需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台广播是我国广播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存在,是在两岸政治对立情况下,为促进祖国统一进行情感交流、资讯传递和舆论引导的特殊的对象广播。目前大陆对台广播电台主要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中国华艺广播公司、东南广播公司和浦江之声等十余家。
一、听众群体的特殊性需要。由于台胞长期被隔绝于祖国大陆,在共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如今独特的文化心态。加上岛内长期的片面宣传和民进党执政时期不遗余力地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岛内听众的政治态度、生活理念、思维方式、收听习惯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都和大陆听众有较大差异,即便是来到大陆投资、工作、学习、生活多年的台胞,也和大陆听众有一定差异。面对这样特殊的听众群体,对台广播必须把握好“时、度、效”,制作更多台湾听众喜听爱听的节目,否则就很难在台湾岛内竞争十分激烈的媒体市场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移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需要。随着3G和4G网络的规模化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这两年移动新媒体得到迅猛发展。传统广播媒体和移动新媒体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要继续发挥优势,做出特色,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移动新媒体的影响下,广播节目更多的发展机遇开始集中在个性化、分众化内容资源的利用和攫取方面,节目的价值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眼光、标准、态度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对台广播应顺应移动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把握好“时、度、效”,依据台湾民众的认知特点和共性需求,积极利用移动新媒体的技术和形式,把好听耐听的内容在我们“播”与台湾听众“听”之间实现无缝连接,积极发挥对台舆论引导作用,有效地让党和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入岛入心,助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推向深入。
三、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需要。
回顾近年来的两岸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双方交流合作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机制化进程不断迈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特别是在2013年,两岸在经济、社会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包括ECF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进程稳步前行,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逐步深化,两岸金融合作空前紧密,大陆客赴台旅游和求学持续增温等等,两岸双向交流已经迈进了新阶段。同时,两岸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服贸协议迟迟不能生效、大陆游客赴台旅游车事故频发和台胞在大陆工作生活急需更加便利化等问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对做好对台广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与时俱进,把握好“时、度、效”,多接台湾“地气”,增强对台广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进一步做好对台舆论引导工作。
把握好对台广播的“时”。对台广播的“时”不仅是“快”,还要讲“时机”。随着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有越来越多的话题可以成为对台广播的报道内容。如何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把握两岸关系脉动,借助重大新闻发布会和其他媒体资源,实现入岛入心,是值得所有对台广播从业人员深入思考的话题。2013年3月8日,笔者在全国“两会”时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的央视直播记者会上争取到宝贵提问机会,以“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和华广网记者”名义就ECFA后续协商话题向时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提问,并马上电话连线第一时间发回最新报道。随后,台湾《中央日报》和《自由时报》等媒体网站在报道和转载中对笔者获得提问机会予以关注。在题为《陈德铭谈台湾内容较往年多》的文章中提及“总部设在福州、对两岸新闻有关注的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记者,今天在陈德铭的记者会上得到发问机会,内容是有关ECFA的后续进展。虽然让不少在场的台湾媒体感到意外,但也巧合地让陈德铭有更多机会,回答与台湾有关的问题。”
把握好对台广播的“度”。对台广播的“度”是说不仅要“适度”,还要注意“角度”。对台广播要关注受众的心理、心态和情绪,做到适度而不失度,既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也有独立的思考和正确的立场。另外,对台广播还应选择好的报道角度,报道内容应具有积极的社会引导作用,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灾害或难题的时候,不能偏离角度去任意渲染、曲解或美化,而应理性看待和分析,以积极正面的观点对受众进行引导,调控两岸关系交流交往的舆论环境,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释放正能量。2010年10月21日台湾“苏花公路事故”发生之后,笔者采写了《“苏花公路事故”救援连续报道》,在适度客观报道事故的伤亡情况的同时,将报道重点放在台湾方面搜救受困游客的过程和场景上,表达了台湾方面对两岸同胞生命安危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两岸同胞之爱,手足之情。笔者在事发当天夜里就连线台湾创意旅行社、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秘书长许高庆等人了解最新进展,及时在次日早间新闻节目《华广快车》节目中播出首集,并在随后的连续报道中通过台湾地区消防部门公关室主任梁玉竺、台湾地区搜救指挥中心协调官曾博章和宜兰县消防局副局长徐松奕等参与救援的人员的现身说法,生动再现了台湾方面积极搜救受困游客的过程和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两岸同胞之爱,手足之情。《“苏花公路事故”救援连续报道》播出后获得两岸听众好评,并荣获2009-2010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把握好对台广播的“效”。对台广播的“效”是指不仅要“听效”,还要讲“效果”。如何进一步接台湾“地气”,贴近并满足台湾听众的需求,让节目好听,让台湾听众“有感”是对台广播从业人员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之一。在对台广播中,我们应依据台湾民众的认知特点和共性需求,用好听耐听的内容在我们“播”与他们“听”之间实现无缝连接,使对台广播报道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随着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频繁往返两岸之间,台湾居民来往大陆签注最长有效期1年的规定已经不能满足两岸关系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笔者采写了《台籍全国人大代表陈云英:满意建议变成惠台举措》这篇新闻报道,以时任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出席全国人大台湾代表团讨论,介绍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台湾团代表提出的议案和建议的落实情况为背景,引出陈云英代表提出的有关台湾居民来往大陆签注时间由1年延长为2年的建议得到落实的生动事例。整篇报道以台籍全国人大代表陈云英现身说法为主,配合王毅主任的现场表述,生动感人,可听性强。另外,该报道通过事关台胞切身利益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签注时间得到延长的事例,讲述了全国人大代表制度服务台胞的真实案例,巧妙地宣传了全国人大制度的优越性。《台籍全国人大代表陈云英:满意建议变成惠台举措》报道播出后,先后被台湾今日新闻网、凤凰网、中新网和人民网等海峡两岸的媒体转载,进一步将入岛入心的效果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