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逵
“以学定教”的理念源于因材施教的思想,它使初中作文教学以一种新思路进行,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在这种观念的观照下,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写作的目光放射到现实生活中,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处理好教和学、动机和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针对学生的写作问题进行指导,力求每节课学生都能学到关于写作的新知识。
一、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
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尤其害怕完成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原因在于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是十分了解,因而感到无话可说,但又不得不完成作文,其结果往往是敷衍了事。每一种文体的作文命题,不管是什么作文题材,以何种形式呈现,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和开放性。现代初中作文教材中,有些内容距离学生所处的现代生活很远,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学生不具有任何吸引力。对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比较新颖的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每篇文章
副词,“一无是处”“一无所有”的“一”均作“全、都”解。
总之,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二、古今异义
词汇的发展,在实词上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这也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
如:“百读不厌”,“厌”为满足的意思,而今义为“讨厌、厌恶”;“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不假思索”,“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而今义为“迅速”;“因人成事”,“因”不是“因为”,而是“依靠”的意思,意为“依靠别人做成事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不是“水池、池塘”之意,而为“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赴汤蹈火”,“汤”为“沸开的水”,不是“带汁的水”;“形影相吊”,“吊”是“慰问”,不是“凭吊”,意思是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比喻孤单。
三、成语中的通假字
成语是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存在很多文言现象,通假字也是其中之一。
例如,“捉襟见肘”,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语出《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含有通假字的成语很多,下面列举一些:信口开河(通合),秣马厉兵(通砺),一暴十寒(通曝),疾恶如仇(通嫉),拨乱反正(通返),受益匪浅(通非),图穷匕见(通现),等等。
总之,以成语中的文言现象为突破口,再加以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的用心揣摩,就一定能体会出古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律,古文的学习也就得心应手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新华中学(26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