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看见了什么

2014-09-24 22:03陈茹
音乐爱好者 2014年5期
关键词:梅耶扎德弗朗索瓦

陈茹

德彪西,享誉世界的法国作曲家,他所写的两册二十四首前奏曲在钢琴文献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常成为各大唱片和音乐会的上榜曲目。据我目前所听过和了解的,有一百多张唱片录制了德彪西的前奏曲,其中包括全集录制和多次录制的版本。而德彪西前奏曲第一册第七首《西风所见》,不同于作曲家绝大多数的作品,它全曲充斥着“李斯特”式的技巧,音调和语言又完全是德彪西的。这样一首看似矛盾结合体的作品,非常具有演奏和欣赏价值,它让我们体味到德彪西不常展露出的一面。

这首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标题音乐作品,仅以我看过的资料里,对此曲标题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认为德彪西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狂风,第二种认为德彪西的灵感来自安徒生的童话《天堂花园》。标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曲家的音乐,但是过多地解释标题会限制了听众对于音乐的感知,因此关于曲意就点到为止。本文中我将按照唱片录制的时间介绍七位法国钢琴家科尔托、卡扎德絮、梅耶、哈斯、弗朗索瓦、蒂博戴、巴维演奏的《西风所见》,这七位在师承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三代钢琴家。

提及德彪西的作品,怎么能少了法国演奏家的诠释?提及法国钢琴家演释德彪西的前奏曲,就不能不追溯到科尔托的演奏。科尔托是目前我听过最早录制《西风所见》的法国钢琴家。阿尔弗雷德·科尔托(Alfred Cortot,1877-1962)1877年生于瑞士尼翁,曾经师承迪耶梅(Louis Diemer,1843-1919)。科尔托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具有国际声誉的法国钢琴家之一。科尔托录制《西风所见》时仍处于他技术状态的最好时期,但是即便如此也无法将此曲中的技巧表现周详,比如最激动人心处右手长时间的分解八度,科尔托都是用八度震音来演奏的。技术上小小的不完美并不会影响其音乐的诠释,无论当代演奏《西风所见》如何发展,科尔托都是诠释此曲的首个版本,又因为他和德彪西的熟识,因此他的演奏当之无愧地成为众多后来演奏者学习研究的对象。科托演奏此曲的录音,有几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曲子开头的演释十分特别,有点过去无始、未来无踪的感觉,说不清楚到底是哪一秒,音乐已经开始流动了,将走向哪里也听不出端倪。第二段旋律声部稳重沉静按部就班、其他声部蠢蠢欲动不安于本分,这样的演奏带来了一动一静的结合,有着别样的平衡效果。全曲倒数第二小节非常准确地利用双手的掌控能力和踏板,完美演释出德彪西标示的渐弱再渐强,在结尾呈现出一个很大的亮点。

和科尔托同样师从迪耶梅的卡扎德絮(Robert Casadesus,1899-1972,法国钢琴家、作曲家,1899年出生于法国著名的音乐世家——卡扎德絮家族),有着与生俱来的大气和厚重,他运用踏板的轰鸣和宽幅度的音量对比,如同交响乐一般地演奏《西风所见》,听起来很尽兴。卡扎德絮在曲子的一开始就弹得很活跃、有激情,整体音量不轻,凸显出德彪西在曲子开头所写的术语:Anime et tumultueux。曲中密集的音符从低音区跑向高音区的高潮时更是加强加快,一片汹涌澎湃的海浪景象。弱的段落能瞬间将情绪拉回,丝毫找不到疯狂的痕迹,轻时句子的律动也从未终止。卡扎德絮演奏时没有畏手畏脚、弹得酣畅淋漓、听者也如同全身经脉被打通了一样。此曲彰显出卡扎德絮卓绝的手指掌控能力,忠于乐谱的演奏并没有阻挡他率性的整体结构和考究的细节处理,是值得聆听收藏的演奏经典之一。

听过以上两位法国大钢琴家的演奏,相信各位会为他们独特的个性魅力所吸引,接下来介绍两位法国女性钢琴家的演奏。纵观法国钢琴演奏史,女性钢琴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们为传承和发展钢琴演奏以及培养补给演奏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提到德彪西的作品,又提及女性钢琴家,就必须说一下玛格丽特·隆(Marguerite Long,1874-1966)。作为法国钢琴学派举足轻重的大名家之一,玛格丽特·隆曾当面向德彪西求教其作品,取得第一手的诠释资料,非常可惜的是她并没有留下演奏《西风所见》的录音。值得庆幸的是隆的学生梅耶也曾向德彪西请教过此曲的诠释,并且在晚年留下了宝贵的演奏录音。梅耶(Marcelle Meyer,1891—1958),法国女钢琴家,曾经师从玛格丽特·隆和科尔托。梅耶和“六人团”的关系密切,首演了许多法国作品,是当时现代音乐的推广者。梅耶演奏的《西风所见》录制于1956年,虽然当时她已经六十五岁了,但是《西风所见》里所展示的一切都告诉着我们,这位女中豪杰在离世前两年还保持着绝佳的演奏状态,丝毫听不出技巧退化的迹象。梅耶演奏此曲在“抽象派”上做足了功课,一直未停歇的密集音型带着印象派风格扑面而来,其中应该浮现的主旋律出来时一点也不含糊,强弱交替时更注重音响效果的瞬间切换,并没有刻意在清晰的颗粒上下功夫。如此娴熟的技巧却丝毫没有卖弄的意思,聆听时让听者全然忘记了这是一首具有典型“李斯特”风格的作品。

另一位法国女钢琴家哈斯(Monique Haas,1909—1987)是卡扎德絮的入室弟子。她曾于1963年在DG和1970年到1971年在ERATO两次录制此曲。在两版录音中,演奏理念改变不大,音响效果是在ERATO的录音更好,因此本文中所提及的是她的此款录音。哈斯的演奏从第一个乐句开始就能让人感受到不安分的涌动和积极的演奏状态,声音出来嘎嘣脆,没有似水柔情的拖沓,和他老师卡扎德絮在此处的演奏有异曲同工之妙。哈斯演奏左手的五度、二度震音时让其一直轰鸣、保持着澎湃的情绪,句子的起伏都积极参与,但是不会压过右手的旋律进行。虽然整曲弹得都不算很弱,但是音量的层次很分明,作曲家留在谱子上的所有记号都表现得非常细致。整体弹得很平均、很工整,较为收敛、清晰地表现每一个音符,没有过分渲染此曲的意境。

听完哈斯的工整型演奏,接着说到的是法国极具个性魅力的钢琴家弗朗索瓦。弗朗索瓦(Samson Francois,1924-1970)也是为数不多的同时师承过科尔托和玛格丽特·隆的钢琴家之一。提到法国钢琴家就不得不提弗朗索瓦,听到德彪西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弗朗索瓦。他,集科尔托和玛格丽特·隆两大名家之精华,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自成一派的演奏方法,技巧、音色和诠释方式都很特别。弗朗索瓦是罕见的天才和传奇人物,他酗酒、抽烟、喜欢幻想,过着颠倒生物钟的“奇特”生活。演奏《西风所见》开始时,弗朗索瓦力求将每个音的行进方向都表达得很清晰,能听出跑动音型中的细小转折。左手五度震音的pp摆得非常低,弹得很轻很远,待右手出声以后左手煽风点火,开始发力,成就了之后的渐强。整曲的速度很统一,并没有非常快速,弗朗索瓦很擅长在谱面规定的节奏内弹出小小的调整,将听者习惯中的感觉改变重组,呈现出非凡的效果。他的演奏经常让人猜不出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诠释,不按常理出牌,剑走偏锋,给出一份独特的听觉感受。

最后介绍的两位钢琴家可以说是当今乐坛的中流砥柱。第一位是蒂博戴(Jean-Yves Thibaudet,1961- ),生于法国里昂,独步当代的演奏家,曾经师从于迪卡芙(Lucette Descaves,1906-1993),2001年法国授予他文学与骑士勋章。蒂博戴的演奏特点之一是擅于用踏板营造更丰富的色彩,但是绝对不会依赖踏板。有意思的是在我介绍的这七款录音中,蒂博戴的踏板是用得最节制的。曲中他充分利用推迟渐强和推迟加快来积攒内力,通过细腻的对比达到层次上的绚烂效果。他运用踏板给逐渐收放的句子一个稀释的过程,让转折戏剧化又不失去细腻,听起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蒂博戴严格遵照德彪西在谱上标示的记号,精准地诠释作曲家的意图。他扎实的技巧功底带来优美的音质和丰富的声音层次,超强的掌控能力中带着法国人特有的距离感,蒂博戴用他独特的方式来诠释法国音乐的美学观念。

钢琴家巴维(Jean-Efflam Bavouzet,1962- )生于法国的圣艾芙兰,是当代法国钢琴家的中坚力量。巴维是松贡(Pierre Sancan,1916- )最后的学生之一,也是松贡最著名的学生之一。他在演奏《西风所见》一开始时就用了很快的速度,但是并未给我“溜”的感觉,一切都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左手低音区的附点音符时值从第一组的扩充到之后的越来越减少,在完全统一的速度中弹出极其细微的变化,能感受到海浪从远及近、日渐汹涌的征兆。第二部分保持着涌动感,每一次句子的前行都好似海水一浪高过一浪。巴维巧妙地将每个声部单独的乐句起伏和整体的强弱对比融合在一起,让听者感受浪潮扑面而来时却没有大音量带来的压抑感。高潮部分所有的音都弹得很结实,并没有用特别飞速的节奏来表现,而是让听者感受到荷枪实弹的真实。此段让我听出了巴维演奏体系中德奥学派的影子,这应该得益于他的妻子、钢琴家娜梅姿经过良好的德奥学派的洗礼,还有1999年开始巴维担任德国德特蒙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在工作环境、家庭因素的多重熏陶下,他将德奥学派的句法、语气等都收入囊中。巴维不愧是当今钢琴界的中流砥柱,已经有诸多前辈的演释在前,他还能在保留传统的情况下挖掘出新的诠释,感谢他的真诚演释。

西风看见了什么?看见了众多钢琴家对此曲百花齐放的诠释,这对于喜爱音乐的大众来说,无疑是幸福的。作曲家在写下乐谱的时候,也许未曾预料到他的作品能有如此广阔的解读空间,我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演奏家加入这个行列,汲取前辈演奏家们留下的养分,深度挖掘更多更全面的音乐内涵,为热爱德彪西音乐的听众开启更广阔的蓝天。

猜你喜欢
梅耶扎德弗朗索瓦
伊朗的穆赫辛·法赫里扎德为何会遭到暗杀?
梅耶·马斯克的“育儿经”
逐渐变暖的地球
视觉和听觉
四月的诗
保护地球啊
图片新闻
叩问是思想最根本的基础——米歇尔·梅耶问题学哲学基础上的新修辞学
幽默漫画
伦敦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