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辛是个特别受欢迎的人,他乐于助人,体贴周到,如果有什么事求助于他,他不仅从不拒绝,而且会把求助者没提到的问题都考虑周全。久而久之,大家都乐意找他帮忙。周辛在人际关系中始终是给予者,所以任何人跟他在一起,都会获得各方面的满足,这成为维系关系的润滑剂,然而给予者周辛并不感到快乐和满足,他越来越疲惫,感觉丢失了自己。他开始求助心理咨询师,想学会拒绝,寻回自我,更轻松地活着。
是什么奠定了周辛的人际关系基调,是什么让他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无法拒绝他人,常常会有以下几种心理成因——
自我价值感低
一个人最早的存在感是在母亲的关注下建立的,在母亲的注视中,婴儿看见自己的存在。若母亲的关注带着接纳与喜悦,那么婴儿就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渐渐形成强大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婴儿时期缺少足够的关注,导致一个人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低,那么他很容易通过不断努力来获得关注,婴儿时期是向母亲证明,成人后向其他人证明。他可能会很努力,不断要求上进,但也容易在不断向外寻求的过程中丢失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在人际关系中,每一次来自他人的请求,就是一次获得关注和肯定的机会,怎么可能错失?周辛就是通过不断地给予、助人,来获得认同感和价值感。这种方式几乎在他童年时代就确立了,如果没有觉察,很可能成为他一生的基调——不断付出,获得肯定,确立存在感,但永远不满足,继续不断地付出,成为一只空转的陀螺。
对人际关系的严重依赖
人都有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失去的焦虑。这份焦虑不仅指母婴分离的原始焦虑,还指人进入社会化后对人际关系的依赖与分离焦虑。因为将寻求关注的对象从母亲转向人际关系,所以像周辛这种性格的人,对他人的依赖又会尤为强烈。
害怕对别人说“不”的症结也在于此。每当朋友向周辛求助,就意味着一次人际关系的连结,这种连结在周辛给予帮助的同时得以不断深化,这正是他内在深处的需求。如果拒绝了他人的求助,意味着割断别人发送的连结请求,这对于严重依赖者太难做到了,而且这种割断会不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伤害?会不会让人不喜欢自己?这都是“周辛们”内心非常纠结的问题。
认为拒绝就是被否定
不能拒绝别人者,同时也是害怕被拒绝的。在安全感和存在感极度欠缺者心目中,被拒绝很可能被当作不被爱的旁证,尤其是在童年曾经常常被父母的内疚绑架过,更是如此。
例如,孩子想买一件新玩具,向妈妈提出请求:“妈妈,我想要那个玩具。”妈妈拒绝时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咱们家不是富裕的人家,你不能总是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也要体谅一下爸爸妈妈挣钱的辛苦。”于是孩子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既伤心又内疚。
父母不是神,总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但为了看似合理的拒绝,常常附加一堆道理证明自己,以证实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形成一个观念:被拒绝等于我是错的。所以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愿望没有实现,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懂事的我不值得爱”。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每当要求被拒绝,会重复体验到童年时“做错了”的感觉,还有对自己“不懂事”的内疚,这会形成一个固执的条件反射。于是我们轻易不敢向他人提出要求,除非很确定对方一定会答应,并且是没有任何勉强的答应。同理,我们也轻易不敢拒绝别人,常常委曲求全,弄得身心疲惫。对周辛这样的人而言,拒绝和被拒绝都是一种伤痛,讨好别人,卖力地帮助别人便是远离被拒伤痛的最好补偿。
拒绝他人的心理认知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已经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其中任何一个答案,都是意料中的。每个人都要首先为生命负责,不能要求他人来承担,被求助者也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必为了维持关系而委曲求全,费尽心力去承担别人的人生。合理拒绝别人的请求,首先要完善自己的心理认知:
1.接纳不会拒绝
接纳比抗拒更有可能带来转变。如果实在很难拒绝别人,可以先试着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讨好”行为,也认同自己的不会拒绝,因为这是此刻你内心的真实需要,正视这一点。
2.理解拒绝
要想学会拒绝,得弄明白一点,“拒绝一件事情,不等于拒绝整个人,不等于要求不合理,不等于不被在乎,拒绝仅仅因为要尊重自己的感受,此时此刻,自己不想这样做,或者做不到。”当别人提出要求时,首先问一问自己的心,我到底想怎么做?
3.接纳自己的无能
如果不能完成某件事,并不代表这个人是一个无用的人。接纳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能,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这意味着——并不需要总是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知道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能做到的尽力做好,不能做到的无需逞强。
4.掌握技巧,温柔地坚持
因为拒绝不代表否定,所以当我们拒绝他人的请求时,可以掌握适当的技巧。比如,“你自己先试试看吧,如果实在没办法,我再想办法帮你。”或者是,“真不好意思,如果上周这个时候我完全可以帮你的,这周真的太忙了。”“上次我也想这么做的,可惜没成功。”委婉温柔地表达,既能坚持自我的想法,又不伤害到别人。
学会拒绝,并非否定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只是为了弄清楚,“总想做个受欢迎的好人”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原因。如果因为帮助别人而身心疲惫,丢失了自我的需要和愿望,不能从中获得深层的愉悦,那这个“好人”并不是一个心理很健康的人。(豆瓣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