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并制定了提高专业学生田径教学的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田径 教学能力 素质教育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而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对于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等体育院校以培养基层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坚持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并重。而田径教学作为其重要组成之一,可以有效地发展和和增强人体走、跑、跳跃和投掷基本能,有效增强人体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和柔韧素质,有效增强人体器官系统功能,改善和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田径运动技术教学是提高人体学习、掌握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的教育过程,是提高田径运动训练与竞技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田径课程的特点,着重研究了提高田径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论文以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国际互联网、中国知网和学校图书馆查阅了近年来有关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文献资料。
2.2.2 专家访谈法。就本题所涉及到的田径运动教学技术和技术教学等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讨并听取了意见。
2.2.3 逻辑分析法。分析影响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主要因素和解决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田径运动技术的教学能力
在田径课程教学中,田径运动技术的教学能力直接反映了教师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田径运动教师,就必须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其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1.1 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讲解、示范能力。①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讲解。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是教师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生视觉、听觉感官系统功能,采用语言的表达、描述结合形体、手势表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动作技术理论知识、动作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动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与运动技术进行实践能力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巧妙的运用语言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记住了教师所讲的内容,通常教师的讲解都要带有趣味性、疑惑性、讨论性等。这样能勾起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欲望。这样教师更能把握住本堂课的内容不流失,能把握学生多数能听懂。在讲解技术动作的时候要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容易记住。②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示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通过亲身示范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动作表象,以使其最终掌握学习要领。因此,动作技术示范能力是田径运动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极为重要的基本功。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示范动作有以下特点,准确性、规范性和熟练性。这几个特点缺一不可,在给学生作示范动作的时候要很快、很准、很标准的就做出来,如果你都在那里犹豫半天,那你这节课肯定就失败了。当然在做示范动作的时候还要适当的加上巧妙的语言讲解,这样更能使学生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从而将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3.1.2 组织教法、观察分析能力。众所周知,田径教学通常在室外完成,因此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某位学生被安排都承担教学学任务时,他就需要在课前准备好教案,并保证教案图文并茂、文字清晰、有动作要领等。所带领同学做的准备活动要与本节课授课内容相符合,同时要有创新,所做的游戏也不能一样。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其组织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提升。
3.1.3 综合教学能力。田径运动是一项考验运动员体力与耐力的运动,对运动员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教师通过田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强化其心理素质。在整个教学环节当中,教师既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因此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外,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与综合教学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升其思想水平,在教育时不可一味说教,而应坚持“以为人、为学、为师”三为教育为重点,着力做好教职员工的思想宣传工作,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多组织开展教师座谈会,积极宣传报道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潜心学术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
3.2 田径教学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3.2.1 田径教学能力的内涵。所谓田径教学能力,就是指授课教师根据田径课程的自身规律,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培养其意志与品质的能力,它包括获得田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田径求知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三部分内容。
3.2.2 田径教学能力的外延。田径教学能力的外延主要由田径教学设计能力、田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田径教学评价能力三部分组成。
3.3 影响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3.3.1 体育实践环节时间分配和安排不合理,缺乏较为系统完善的田径课程教学机制。目前,高校田径运动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践训练,没有把实践课程真正的融合到教学中,实践总是少于理论,严重影响了田径运动的整体教学质量,不利于田径运动专业的长效发展。
3.3.2 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机制,影响了课程的学习与评价效果。学校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考核,以进一步明确学生的教学能力情况,同时更好地指导学校的教学活动,及时弥补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然而从总体来看,目前田径运动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学校无法了解学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教师在考核评价上出现漏洞,影响评价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3.3.3 田径运动专业基础教育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人才培养标准存在偏差。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体育教育改革取得了新突破。但与此同时,很多学校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造成专业基础教育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无法适应当前外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3.4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4.1 分解技术教学法。分解技术教学法是指根据动作技术的结构特点和动作过程的各个阶段(或技术环节),将完整的技术动作分解成几个相对独立技术部分进行教学的方法。打个比方说,如果以跳远为例,那么跳远的步骤分为四个,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那我们在使用分解技术教学法的时候就要先学习第一步助跑,在助跑掌握之后,再学习起跳,当起跳也掌握了后就学习腾空,最后学习落地,在四个动作技术都学习完之后就把四个动作连接起来练习。这种分解教学法诠释了在田径动作技术的学习中要逐个逐个的学习,完全贯穿了动作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特点。分解技术教学法具体是针对学生对所学的动作技术内容难度较大、结构较复杂、动作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进行采用的教学方法。
3.4.2 完整技术教学法。完整技术教学法是指在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动作技术的程序和结构特点,采用完整的、不分割动作技术结构和内在联系,以完整的动作技术形式进行教学的系统方法。就是学生已经有能力完成整套技术动作的时候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动作概念。一般采用这种方法都是在该动作难度很小的情况下。老师一讲学生便能在头脑里面表象出来的动作。采用完整技术教学的方法通常是在动作技术教学初期用于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时和教学的中后期使学生学习掌握、改进提高动作技术形成良好的动作技能时进行。但是不管是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一些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相结合的,从而更能发挥教学的效果,但是对一些动作结构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直接采用完整教学法来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效果既好,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
3.4.3 注入式、启发式的教学法。注入式与启发式是存在于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理念,它们是在多年教学研究与探索中教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科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影响因素,比如出现学生的体质问题、学校环境、场地设施、教学的阶段性特点等因素时应该科学合理的采用注入式和启发式教学法,这样更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更能让学生学到新东西。这一教学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全面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性,所以在采用教学方法时必须与实际结合,采用综合应用的方式和整体教学的观念来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法从而使各种教学方法相互争长、优逆互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整体功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能力才能适应田径运动专业教学发展需要。目前,一些体育院校教育专业毕业生因在校期间没有掌握好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导致其出校后一无所知,无法适应外部社会的发展需求,就业竞争压力大,缺乏就业优势。
4.1.2 目前,多数教师仍坚持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导致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效率低下,不利于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4.1.3 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计划性、渐进性、结合性、实践性和个体性原则。
4.2 建议
4.2.1 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到田径教学大纲之中,按照教学计划逐步贯彻实施。
4.2.2 加强对学生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能力的科学研究,探讨出更多的方法与途径来解决田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
4.2.3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师生的互动,尽可能的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学生上课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与纠错下多体会一下教学。这样基本上能保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出现一些大的错误。
参考文献:
[1]艾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2):1-2.
[2]徐明,李大平,宋志刚.体育系学生田径教学能力培养的探讨[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2-3.
[3]曲飞.论大学生田径教学能力培养及教学改革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4).
[4]姜东.体育教育专业球类教学管理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1).
[5]谢正阳,王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难度内容优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12).
[6]吴晓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研制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7]胡耀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
课题项目:2013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课题。
作者简介:刘金凤,女,湖北荆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