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4-09-22 04:01孟庆珍
关键词:高校服务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服务于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分析了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政府政策扶持不够、投入资金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高校对服务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观念有偏差等问题,提出了促进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以更好地促进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校 服务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来,吉林省各高校立足吉林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投身到吉林省新农村建设中,为吉林省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贡献了各自的力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 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吉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又是全国的教育大省、人才大省、科技大省,科学教育比较发达,是全国高等教育中心之一,高等教育事业在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吉林省目前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2个,在读研究生有5.7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共5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普通专科院校21所,在校生共60万人。在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高校有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义务,更具备服务好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与条件。

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多样,成绩显著。如:各高校寒暑假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大学生村官”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吉林财经大学主动参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多名教授被聘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组成员;吉林省部分高校教师到农村挂职,积极参与乡镇村建设;各高校与一些县市进行合作项目对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 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在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策扶持不够、资金不足、激励措施不到位。各级政府把持着新农村建设项目和经费的绝对掌控权,在实践中政府既没有同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主体进行科学规划和经费预算,也没有对各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直接投入,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定奖励措施。

目前各高校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多数是无偿服务,许多教师和专家投入到生产一线、深入农村和农户,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他们的研究费、资料费、交通费、食宿费等相关费用政府没有投入、村民不愿意支出,因此只有挤占学校的教学经费,由于高校经费比较紧张,势必影响到这些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高校普遍存在服务社会机构不够健全、缺编缺人缺钱、各种制度不够完善等多种情况。

2.2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吉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在有些地方建立了但还不完善,在有些地方仍没有建立起来,如农业产学研严重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在高校、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几乎所有高校都面临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大量的科技成果被放在实验室或书本上,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题,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70%,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20%,但大部分的科技成果都没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中的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

2.3 吉林省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吉林省农村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的机构不健全、很多推广机构水平不高、缺少相应的推广人员、资金投入不足等,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的能力非常有限,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很快应用于农业,势必严重影响了高校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2.4 高校对服务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观念有偏差。目前我国对高校服务社会既没有硬性要求,也没有有效的考核指标,多数高校只注重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不够重视,对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生产力也漠不关心。部分高校领导对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视不足,经常停留在口头上或书面上,导致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缺乏政策保障和具体可行的措施;很多高校教师的科研和论文都是为了评职称和分等定级去写的、去做的,和社会经济发展没有联系,甚至有些科研和论文就是闭门造车。即使有些科研和论文能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有联系,也没有把科研和论文转化为生产、服务社会的意识;部分农业高校的学生,认为从事农业没有前途、没有出路,出现大量学农不为农的现象,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资源。

2.5 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体系不完善。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教师、专家由于受工作性质的限制,工作的成绩很难与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分等定级制度相匹配,他们深入到基层工作的社会实绩大,而没有精力去完成论文,因此在职称评聘中经常因论文数量不够或所发期刊的级别不够不能进行评职、或被定在同等职称的较低级别,这就造成了部分从事服务农村社会经济的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高校教师在提供科研技术传播和社会服务时频频受阻,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比如,一些院校组织科研尖子和教师下基层指导工作时,仅限于办讲座、发传单等形式化的工作,没有解决一些农村、农民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没有改变农村技术落后的现实,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

3 促进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3.1 各级政府应为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制定并适时调整相关政策,为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如教育主管部门、人事主管部门可在高校教师职称评聘、高校教师分级、高校教师科研立项等方面出台一些相应措施,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开展好科教兴农工作;各级政府也应重点扶持新农村建设项目,鼓励高校教师主动申请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科研项目。政府也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就业、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探索减免到农村就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学毕业生的学费。另外各级政府应当将农业院校作为培养新农村建设者的主要场所,合理利用农业高校的各类资源,增加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3.2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努力促成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首先,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搭建一个平台。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项目,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并基于政策支持。二是搭建好科研人员与企业对接的平台,鼓励科研人员向企业和社会流动,支持高校科研人员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三是按照各高校提供教学科研项目的特点,帮助选择合适的县市、乡镇、村组和农户作为示范基地,把项目落实到实践中去,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从而推动吉林省的新农村建设。

3.3 高校应出台一些制度,激励教师参与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如把职称评定与参与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适当减少经常参与服务新农村建设教师的论文数量和课时数量标准;在绩效考核方面,适当地增加教师开展科技兴农服务在每年年终整体考核中的指标和权重,设立教师科技兴农补贴或津贴制度,从制度和经济上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3.4 各高校应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服务。高校作为学术传播和技能培养的基地,拥有雄厚科研攻关实力,高校应该科学运用资源优势为当地农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高校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定期指派科研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或师生深入农村开办科研讲座,推广科学技术。对于农村经营的项目,高校也可以技术入股,参与生产管理和利润分配,也可以进行技术转让,通过各方努力,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3.5 农业高校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内容,培养出适合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所急需的人才。农业高校是培养高等农业人才最重要的机构,要认真地研究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结构的调整,努力改变过去盲目培养人才的现象,要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优化各农业高校的专业设置,加强各农业高校的教学研究,改变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同时强化学生专业思想和实践等教育,不断深入农村进行实践,使其能够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接轨,培养出能够投身于农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严会超.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06).

[2]黄晓明.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8.

[3]于君刚.高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服务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435号)

作者简介:孟庆珍(197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农村经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高校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