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研究

2014-09-22 01:19岳志铁
关键词:内涵研究

岳志铁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因发展带来的问题没有及时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国内、国际环境也发生着剧烈、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维权意识增强及关系自身利益的就业等问题凸显,导致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常发生,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事件对于预防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事件 内涵 研究

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群体事件频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发展中带来的不利因素和突出问题也日益显露,社会各领域矛盾也日益突出,同时受到国际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国际环境也日益复杂化,侵犯我国国家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大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加大,这些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005年3至4月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许多高校学生为反对日本扶桑社的历史教科书和日本企图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举行了反日游行示威和抗议活动。

2006年11月,湖南省永州市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因发低烧来到某医院就诊却在两个小时内就离奇死亡的网络消息引发了广大学生对于医德沦丧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激烈讨论,因此湖南部分高校大学生到医院静坐示威、声援该男孩的母亲,造成了比较大的社会影响。

2007年12月24日,在南开大学校园内发生了一起私家车与自行车相蹭事故,因双方调解无果以及交警、学校相关部门处理不当而引发了大量学校学生聚集、砸车事件,从而引起了大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和信任危机的相关讨论。

2008年4月份,由于法国政府有关人士和一些民众发表不负责的言论支持“西藏独立”,并且当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时遭到破坏,以大学生为先锋的中国民众掀起了抵制“家乐福”超市的热潮。

2010年10月针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反华行径,西安、郑州、武汉等地的大学生举行大规模的反日游行示威以及抵制日货的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造成的影响范围大,后果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校园安全造成不小的影响,这些是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的。同时影响我国当前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因素向综合化、复杂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变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

2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内涵

对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定义不同学者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给予了不同的概念。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应定义为指受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学校管理学生自身原因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大学生为主要发起者和参与者,具有较明确政治目的或实际利益诉求,传播范围快,能够影响学校和社会安全稳定的聚众性突发性行为活动。

3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特征

3.1 主要发起人和参与人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起人和参与人与一般的群体性事件的发起人和参与人员不同,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发起人和参与人员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年龄一般都在18至23岁,都是处在青春时期、热血沸腾的大学在校生,他们平时比较理性,但遇见突发事件时又具有了冲动性、易动性、积极性、互动性、盲动性的特征。他们行动动机比较单纯,认为自己有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部分学生遇到事情容易感情用事而缺乏冷静理性思考,容易被一些别有目的、别有用心的人暗中利用,成为群体事件的主要发起者和参与者并成为活动的骨干力量。另一部分人具有从众心理,喜欢凑热闹的中国人普遍心态,尾随、围观、起哄,缺乏对整个突发事件的详细了解,无意中使事件规模得到了扩大。

3.2 事件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可控性难度大。大学生群体事件往往都是突然间发生的,发生时间较短,因此突发性是我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经常是社会发展中出现各种复杂矛盾没有及时解决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并由一定的诱因激发而产生的。导致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激发因素经常微不足道的、可能不会发生事件。高校大学生与学校管理或者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平时由于一些原因而被掩盖,但是事物也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平时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遇到一个偶然性突发事件作为诱因就会导致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就会导致大量的大学生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聚集,从而爆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由于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场所相对集中,一般都过着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有时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如果涉及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利益和切身感受,他们就会迅速聚集,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最后引发各种事端、造成不良后果。

3.3 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①发生原因的复杂性。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思想比较单纯也存在偏激,在进入大学后,前期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目标追求、人际关系和中学有明显的不同,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就会使他们容易产生迷茫心理;后期他们会遇到学习压力、心理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自我认同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如果他们自身没有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当这些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而社会、学校、老师、家庭和他自己并没有及时疏导和解决,就极易导致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宏观上如果国家主权遭到侵犯、民族尊严被践踏就会激起在校大学生饱满的爱国情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伤害而聚集起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学校管理中食堂、宿舍、学风,工作作风各方面的问题也会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②事件发生过程的复杂性。由于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形式上和规模上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发展,高校管理者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变化的方向、动机和性质也不能完全控制。群体性事件中的大学生的动机、诉求、思想、情绪也会随着事件的变化而变得很不稳定,容易反复,使得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未来走向得更加不好控制。③事件解决的复杂性。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后,其演变发展的方向及蔓延的速度都是不确定的,这就需要处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方式和手段也多样化,要求我们提高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统筹规划,积极部署,采取非程序化的决策,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和灵活运用现有的信息和资源,针对不同的事件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大学生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3.4 事件传播快速性。大学是大学生群体高度聚集和人口密度比较高的地方,校园文化生活是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特点,一旦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发生,在没有得到及时控制事态发展的情况下,就会极为迅速传播和扩散到别的同学那里,导致更多的大学生聚集,传播消息,以讹传讹,抹杀事件的本来面目,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导致事件难以控制。一直以来,大学作为精英人才培养的摇篮,一直受到国家、社会、新闻媒体以及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期望值也特别的高,使得大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更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不能容忍他们犯任何错误,否则就会扩大很多倍。同时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在大学校园、每个宿舍普及,宽带也走进千家万户,另外手机功能的开发也正在使得上网和信息传播更加容易,QQ、MSN、邮件、微博、微信、校友录等新兴媒体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利,校园内一旦发生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更加容易通过网络、手机等传播并蔓延到其他高校的同学,传播到全社会。

3.5 形成后果的破坏性。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大多都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尤其不可控制的暴力性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会给国家、社会主义和谐带来不利影响,破坏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和和平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也会不同程度地扰乱高校正常管理、活动、生活、教学,对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同时也损害了高校良好的自身形象。

参考文献:

[1]秦子文.高校突发事件干预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07.

[2]魏亚,李继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3):184.

[3]张可让,孙新刚.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考[J].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8):30.

猜你喜欢
内涵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