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集群企业知识型员工隐性激励效果的模糊评价

2014-09-22 04:01唐继平
关键词:模糊评价知识型员工

摘要:知识型员工的隐性激励作为显性激励的不完备替代,可解决员工的长期激励问题。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成长型集群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隐性激励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隐性激励 成长型集群 知识型员工 模糊评价

自德鲁克提出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以来,其激励问题也备受关注。由于知识型员工的独特特征,单纯使用显性激励已无法满足管理需要。完备市场机制下隐性激励可以作为显性激励的一个不完备替代,从而解决显性激励的激励失灵和激励错位问题。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个人的隐性激励问题,但最早把这种思想模型化当属Fama和Holmstrom。目前,对隐性激励的关注侧重于激励方法的运用与激励效果两个方面。从激励方法角度来看,声誉激励的事后结算机制、内部竞争的锦标制度、成就激励的期望效应都成为典型的隐性激励方式;而从激励效果来看,因其难测定性,基于员工感知的模糊综合评价是理性的效果评估模式。这依赖于构建科学的隐性激励评价指标体系。

1 知识型员工隐性激励效果的评估模型建立

为明确隐性激励各要素之间的影响作用,首先做出如下研究假设:①知识型员工可以观察和感知到各项隐性激励因素的作用与效果;且知识型员工的观察结果和感受程度与被激励状态成正比;②知识型员工对隐性激励因素的不同认知层次的感知存在一致性,而且对于感知的表述也大致相同;③知识型员工的隐性激励需求因素是多维的,其中典型的、关键的因素有三个:声誉效应、内部竞争和成就动机;每一项激励因素又可细分为若干能被感知的因子;④每一项隐性激励因素的作用强度与知识型员工隐性激励效果成正比。

在假设框架下,按照系统性和层次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完备性与简明性的原则,选取关键指标建立基于企业知识型员工感知的隐性激励效果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头脑风暴法和Saaty建议的1-9比例标度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

2 成长型集群企业知识型员工隐性激励效果评估

叶迎研究提出,隐性激励作为非正式契约要充分发挥作用,须满足四个条件:①市场对信息的记忆功能;②市场的公平竞争;③代理人对未来收益的良好预期;④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开放性。产业集群内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一定意义上讲满足了知识型员工隐性激励实现的市场要求和条件。但集群的成熟度是否对隐性激励效果具有影响,不同的集群企业的隐性激励效果如何,这也值得关注。对较成熟的集群企业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效果评估已有研究,为比较研究集群对隐性激励的作用,本文选取成长型集群中的某企业作为研究代表。该企业是军民融合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拥有知识型员工(按学历论标准)200余人,问卷调查了其中180名知识型员工,收回有效问卷156份。问卷采用5点计量法,故建立知识型员工隐性激励效果评价的评语加权系数矩阵F=(5,4,3,2,

1)T及对应的评语集P={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经统计汇总,各项指标的评分比例如下:

U11=0 0.24 0.44 0.15 0.170 0.13 0.37 0.32 0.180 0.22 0.50 0.13 0.15;U12=0.04 0.26 0.45 0.23 0.020.22 0.09 0.46 0.14 0.090.03 0.31 0.36 0.14 0.16

U13=0.03 0.17 0.46 0.23 0.110.03 0.23 0.53 0.18 0.030.23 0.31 0.41 0.04 0.11;U21= 0 0.26 0.46 0.23 0.06 0 0.17 0.27 0.41 0.15 0 0.22 0.29 0.37 0.120.17 0.47 0.32 0.03 0.01

U22=0.06 0.41 0.36 0.14 0.030.01 0.23 0.49 0.21 0.030.01 0.15 0.46 0.30 0.08;U23=0.01 0.28 0.46 0.15 0.10.08 0.33 0.41 0.17 0.010.03 0.10 0.38 0.40 0.09

U31=0.30 0.55 0.14 0.01 00.42 0.36 0.17 0.05 00.55 0.30 0.15 0 0;U32=0.03 0.22 0.38 0.19 0.180.10 0.40 0.18 0.26 0.060.09 0.30 0.36 0.22 0.03

U33=0.04 0.26 0.47 0.20 0.030.06 0.50 0.36 0.08 00.06 0.44 0.41 0.06 0.03

经三级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模糊综合判断矩阵B=WBi·R=(0.059,0.260,0.383,0.200,0.099)。分析上述计算结果可知:

①从员工分布来看,平均有5.9%的知识型员工认为该企业的隐性激励效果处于优秀的水平,26%的知识型员工认为该企业隐性激励效果处于良好的水平,38.3%的知识型员工认为该企业的隐性激励效果处于一般的水平,20%的知识型员工认为该企业的隐性激励效果处于较差的水平,9.9%的知识型员工认为该企业的隐性激励效果处于很差的水平。员工感知的实际情况决定隐性激励效果的综合水平。②根据已经建立的评语加权系数矩阵F=(5,4,3,2,1)T,计算该企业的隐性激励综合评价值X=B′·F,可得:X=(0.059,0.260,0.383,0.200,0.099)54321=2.983;因为2

3 结论

企业知识型员工隐性激励效果评估体系得出的结果可用于验证企业的激励水平,也可测试员工的满意度。实证研究表明,从员工感知的角度来看,集群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隐性激励效果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集群企业的隐性激励制度逐渐建立并趋于完善;但由于成长型集群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仍存在信息传播不足、信息运用不够等情况,隐性激励的效果较之于成熟的集群企业仍有差距。若要进一步研究其效果问题,则需选取代表性企业进行横向对比。

参考文献:

[1]Kreps David M,Milgrom Paul,Roberts Jhon,Wilson Robert.Rational Coopration in the Finitely Repeated Prisoners Dilemma[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2):245-253.

[2]张鸣,陈震.高管报酬隐性激励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6(3):56-63.

[3]徐玮菡.文化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实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唐继平(1985-),男,四川南充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隐性激励研究。

猜你喜欢
模糊评价知识型员工
基于模糊AHP考虑专家权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
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南水北调中线冰害风险空间分布
知识型员工的道德决策研究
体育服务业质量模糊评价机制及预警体系设计
模糊灰色模型在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考核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