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清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李士锜先生也曾指出,如果这种发生过程为学生所掌握,或者更好一点,学生直接投入到发生过程中去形成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构建概念和法则,则不仅能使学生知其来龙去脉,而且也有利于正确信念的形成.
遵循注重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笔者对菱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教学内容(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P103-106)作进一步加工,让学生多一些探索的过程.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
掌握菱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菱形的性质;会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般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复习它们的性质特征.
2.巧妙引入新课
师:若把图1中的ABEF的一边EF向对边AB平行移动至AF上一点D,使AB=AD,交BE于点C,得到图2中的四边形ABCD.观察四边形ABCD,大家能发现它有什么特征吗?(同时用多媒体演示由图1变化成图2的动画效果)
3.猜想图形的性质
允许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剪纸等方式进行探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视学生情况利用多媒体演示四边形ABCD沿AC、BD对折的动画效果图,以帮助学生形成猜想.最后引导他们按边、角、图形的对称性、面积分类,大胆写出对四边形ABCD的性质猜想.
学生可能的猜想(不管猜想正确与否,先对学生给出的结果予以肯定).
注:边的关系的第(4)点为错误猜想,面积关系的第(4)点很少有学生能直接给出这个公式.
4.证明猜想
师:下表是大家对这个四边形ABCD性质的猜想,那么如何说明它们的正确性呢?
生1:因为四边形ABCD是由ABEF一边EF平行移动得到的,所以四边形ABCD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生2:由条件可知△ABD是等腰三角形,O又是BD的中点,所以AO⊥BD,且AO平分∠BAD,即AC⊥BD,∠5=∠6.其他角同理可证.
生3:由上面可知,AC垂直且平分BD,四边形ABCD沿AC或BD对折能够完全重合,所以四边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
生4:由图形的对称性可知,四边形ABCD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SABCD=4SRt△ABO.
生5:因为SRt△ABO=BO×AO12=112BD×112AC12
=BD×AC18,所以SABCD=AC×BD12.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好.那么对角线AC与BD是否相等?
生1:看上去应该相等.
生2:不相等.如果相等,则△ABO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1=45°;因为∠1=∠2,所以∠ABC=90°,则有四边形ABCD是矩形.但四边形ABCD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师:理由非常充分.同学们都明白为什么了吗?
生:明白.
5.引出概念、总结性质
师:通过我们的猜想、证明发现四边形ABCD具有许多一般平行四边形和矩形所没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称为菱形.
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菱形的性质,分别用文字和数学符号表述出来.endprint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李士锜先生也曾指出,如果这种发生过程为学生所掌握,或者更好一点,学生直接投入到发生过程中去形成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构建概念和法则,则不仅能使学生知其来龙去脉,而且也有利于正确信念的形成.
遵循注重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笔者对菱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教学内容(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P103-106)作进一步加工,让学生多一些探索的过程.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
掌握菱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菱形的性质;会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般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复习它们的性质特征.
2.巧妙引入新课
师:若把图1中的ABEF的一边EF向对边AB平行移动至AF上一点D,使AB=AD,交BE于点C,得到图2中的四边形ABCD.观察四边形ABCD,大家能发现它有什么特征吗?(同时用多媒体演示由图1变化成图2的动画效果)
3.猜想图形的性质
允许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剪纸等方式进行探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视学生情况利用多媒体演示四边形ABCD沿AC、BD对折的动画效果图,以帮助学生形成猜想.最后引导他们按边、角、图形的对称性、面积分类,大胆写出对四边形ABCD的性质猜想.
学生可能的猜想(不管猜想正确与否,先对学生给出的结果予以肯定).
注:边的关系的第(4)点为错误猜想,面积关系的第(4)点很少有学生能直接给出这个公式.
4.证明猜想
师:下表是大家对这个四边形ABCD性质的猜想,那么如何说明它们的正确性呢?
生1:因为四边形ABCD是由ABEF一边EF平行移动得到的,所以四边形ABCD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生2:由条件可知△ABD是等腰三角形,O又是BD的中点,所以AO⊥BD,且AO平分∠BAD,即AC⊥BD,∠5=∠6.其他角同理可证.
生3:由上面可知,AC垂直且平分BD,四边形ABCD沿AC或BD对折能够完全重合,所以四边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
生4:由图形的对称性可知,四边形ABCD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SABCD=4SRt△ABO.
生5:因为SRt△ABO=BO×AO12=112BD×112AC12
=BD×AC18,所以SABCD=AC×BD12.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好.那么对角线AC与BD是否相等?
生1:看上去应该相等.
生2:不相等.如果相等,则△ABO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1=45°;因为∠1=∠2,所以∠ABC=90°,则有四边形ABCD是矩形.但四边形ABCD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师:理由非常充分.同学们都明白为什么了吗?
生:明白.
5.引出概念、总结性质
师:通过我们的猜想、证明发现四边形ABCD具有许多一般平行四边形和矩形所没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称为菱形.
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菱形的性质,分别用文字和数学符号表述出来.endprint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李士锜先生也曾指出,如果这种发生过程为学生所掌握,或者更好一点,学生直接投入到发生过程中去形成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构建概念和法则,则不仅能使学生知其来龙去脉,而且也有利于正确信念的形成.
遵循注重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笔者对菱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教学内容(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P103-106)作进一步加工,让学生多一些探索的过程.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
掌握菱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菱形的性质;会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般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复习它们的性质特征.
2.巧妙引入新课
师:若把图1中的ABEF的一边EF向对边AB平行移动至AF上一点D,使AB=AD,交BE于点C,得到图2中的四边形ABCD.观察四边形ABCD,大家能发现它有什么特征吗?(同时用多媒体演示由图1变化成图2的动画效果)
3.猜想图形的性质
允许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剪纸等方式进行探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视学生情况利用多媒体演示四边形ABCD沿AC、BD对折的动画效果图,以帮助学生形成猜想.最后引导他们按边、角、图形的对称性、面积分类,大胆写出对四边形ABCD的性质猜想.
学生可能的猜想(不管猜想正确与否,先对学生给出的结果予以肯定).
注:边的关系的第(4)点为错误猜想,面积关系的第(4)点很少有学生能直接给出这个公式.
4.证明猜想
师:下表是大家对这个四边形ABCD性质的猜想,那么如何说明它们的正确性呢?
生1:因为四边形ABCD是由ABEF一边EF平行移动得到的,所以四边形ABCD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生2:由条件可知△ABD是等腰三角形,O又是BD的中点,所以AO⊥BD,且AO平分∠BAD,即AC⊥BD,∠5=∠6.其他角同理可证.
生3:由上面可知,AC垂直且平分BD,四边形ABCD沿AC或BD对折能够完全重合,所以四边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
生4:由图形的对称性可知,四边形ABCD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SABCD=4SRt△ABO.
生5:因为SRt△ABO=BO×AO12=112BD×112AC12
=BD×AC18,所以SABCD=AC×BD12.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好.那么对角线AC与BD是否相等?
生1:看上去应该相等.
生2:不相等.如果相等,则△ABO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1=45°;因为∠1=∠2,所以∠ABC=90°,则有四边形ABCD是矩形.但四边形ABCD是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师:理由非常充分.同学们都明白为什么了吗?
生:明白.
5.引出概念、总结性质
师:通过我们的猜想、证明发现四边形ABCD具有许多一般平行四边形和矩形所没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称为菱形.
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菱形的性质,分别用文字和数学符号表述出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