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
[摘 要]大腔戏产生于明代,因“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而得名。因为大腔戏是由弋阳腔发展而来的,保留了弋阳腔的很多特点,故有弋阳腔“活化石”之称。熊氏家族与大腔戏的形成、传播、保存有很密切的关系,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熊氏家族 大腔戏 形成 传播 保存
[中图分类号] J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65-02
大腔戏也称大门腔,因“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而得名,曾流行于福建省三明地区的永安、沙县、尤溪、大田等县市。大腔戏是福建省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古老的剧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为它是从明代弋阳腔发展而来的,保存了弋阳腔的很多特点,所以有弋阳腔“活化石”之称,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大腔戏的形成、传播、保存与熊氏家族有很密切的关系,熊氏家族为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熊氏家族对大腔戏形成的贡献
据《熊氏族谱》记载,熊氏家族是熊氏先祖楚王熊绎的后裔。楚被秦所灭后,其王室宗亲为避战乱,由湖北江陵迁徙至江西省石城,于元朝泰定二年乙丑年熊氏家族又从江西石城迁徙至福建永安丰田村。
远离尘嚣的丰田村,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这里川源浸灌,田地肥沃。由于此地大山环绕,交通闭塞,正所谓“山高皇帝远”,外面尘世繁重的苛税、恐怖的战乱,虽说多少对本地有一点影响,但还是使熊氏家族就在这里扎根下来。
出于对祖宗的缅怀,从明景泰年起,熊氏家族后裔熊明荣每年都会不顾路途的遥远,跋山涉水,从永安丰田村回到江西石城祭祖。
那时,江西石城盛行南戏。据江西《石城县志》记载:“宴会、赛神,则惟在城,八月之城隍庙,在乡九月之柏中里,高田将军庙,演戏浃旬,为最盛。”只要天下稍平,每逢新年、秋后祭祀、赛神、修谱、打醮,必有盛会。其间地方乡绅常出面集资,请来戏班演戏,以禳灾求福,士庶同乐。按习俗,正月伴随“菩萨出神”要唱“新年戏”。赛神活动自初二、三至月底,此起彼伏攘会不止。此间演戏,少则七、八夜,多则半月、二十天。农历四至六月兴唱“禾苗戏”,以祈求丰收。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鬼节”,各地多唱大台戏,以驱邪祟。八月初一为真君老爷生日,各地举行神会,要唱“真君戏”。秋后农闲,若逢五谷丰登,民间喜乐,必有大型攘会……商行会馆为招徕客商,必请戏班前来演戏,此时,多演连台本戏,日夜连戏。[1]
浓浓的戏剧氛围激起了熊明荣对戏剧的极大兴趣。但是在他定居的地方——永安青水丰田村,由于地处偏远的高山地区,交通闭塞,戏班几乎到达不了,为了更好地迎神赛会,祭祖祈福,熊明荣每年利用到江西石城祭祖的机会,努力刻苦地向当地戏班师傅学习戏曲。
当时熊明荣学习的戏曲,其声腔便是在明朝時江西盛行的弋阳腔。返回丰田村后,每到节庆时日,熊明荣便邀族人在村头、祠庙搭台演戏,自唱自娱,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高亢而又古朴的唱腔使熊明荣每一次的搭台演出都引来众多村民的围观和热捧。受到鼓舞和推崇的熊明荣,在村民的热情期待中,把学来的戏曲与当地山歌、小调、道士音乐相结合,传授与族人,定下戏班班规,并以“田公元帅”为行业神,树立自己戏班的信仰以祈求福佑。他自己担任班主,建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个大腔戏戏班,由此大腔戏形成。可以说,没有熊明荣,就没有大腔戏。
二、熊氏家族对大腔戏传播的贡献
以熊明荣为第一任班主的大腔戏戏班成立之后,丰田村的村民们对于这一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内心中发出对它的赞叹和喜爱。它粗犷、古朴的特质体现与村民们的精神世界相呼应,每到重要的节庆时日必然搭台上演大腔戏。随着演出的次数不断增多,熊明荣以及其族人在村中的地位也迅速提高,成为村中名气最大的家族。熊氏家族把大腔戏本身的优势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用高超的演技传递给每一个村民,使之渗透到每一个村民精神生活当中,成为丰田村中唯一普及全民的娱乐方式。随着大腔戏的迅速发展,不但在本村要常常演出,慕名而来的其他村民也受到了大腔戏的影响,邀请熊氏家族的大腔戏班去演出,以供神明和村民的欣赏,达到祈福娱乐的目的。至今,村里仍然流传着一首民谣:“正月立着竖竹竿,竹报大小保平安;初一、初二祠堂边,搭台上演大腔班;初四开始扎花灯,十二、十三迎桥灯。” 这说明在正月演出大腔戏已形成民俗。到了明末清初,丰田村大腔戏发展到鼎盛时期,逢年过节,丰田村大腔班必在村头祠庙或搭草台演大腔戏,数天不衰。
随着大腔戏的演出规模不断扩大,演出次数不断的增多,这些都已经超出了熊氏家族演出的承受能力,作为一个优秀而富有责任心的传播者,熊明荣及其族人决定开始招收非本族的学员以补充演员,扩大演出规模和增加演出次数。
熊明荣等各届的班主为了更好地保证演出的质量,制订了一套刻苦严苛的拜师学艺规矩。招收新学徒时,学徒必须要喝鸡血,并且要求鸡一定是自己去偷来的。养鸡的主人知道后,定会破口大骂,骂得越大声越好,越凶越好。这表明梨园子弟开嗓好,洪亮,演戏时也将如此。同时,戏班还规定,梨园弟子出师后,弟子要用高于鸡价一倍的价格还给鸡主人。若未出师,养鸡主人可要求以原鸡价格的数倍赔偿,表示对于未出师的学徒进行罚款。人们用这些规定警示学徒要刻苦学习。这对大腔戏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明末,熊明荣四兄弟因故先后分家。熊明荣从丰田村迁居大田县东坡村,熊明惠迁居沙县后坑村,熊明福迁居尤溪县南山村(现属永安槐南乡),熊明华留居永安青水大坪(即今丰田村)。随着四兄弟的分家,原本只属于丰田村的大腔戏也随之传播各地。而最主要的剧本、道具以及熊氏族谱等等并没有随着班主熊明荣带走,都留在了丰田村熊明华家中。
分家出来的熊氏族人以及班主,都与当地村民迅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在熊氏族人的传播下,永安龙吴、郭坑、槐南、上坪等地的村民先后到丰田村拜师学艺,满师后返乡也办起大腔班。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大田全县先后办起了30多个大腔戏班。此外,三明、沙县等地在熊氏族人以及本地村民的努力下,也纷纷办起了班社。随着大腔戏的演出次数不断增多,名气也越来越大。有名的“傀儡戏”艺人萧阿楼原本是唱高腔木偶,后来也兼学大腔戏,并到大田县的德安、朱坂、尤溪县的黄龙等地教戏。他也是除熊氏族人外传播大腔戏的一大功臣。大腔戏发展的鼎盛时期,三明以及各个县都响起了高亢、古朴的大腔戏。
而到了大腔戏的发展后期,由于迁居出来的熊氏族人大都居住在较为繁华的地区,受到较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清咸丰年后,只有较为落后、交通闭塞的地方依然保存着大腔戏,逢年过节依然按照习俗,搭台为群众和神明演出大腔戏,演员大都是以熊氏为主。
三、熊氏家族对大腔戏的保存
大腔戏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可谓弋阳腔的活化石,至今还能得以保存下来,这与熊氏家族不无关系。
首先,熊氏家族居住的永安青水乡丰田村利于古老戏曲的保存。丰田村位于海拔1045公尺高的深山老林之中,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里地势险要,交通不是很方便。這种封闭式的地理环境,受外部文化的冲击比较少,因而也就为大腔戏的保留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其次,熊氏家族高度重视大腔戏的传承。他们把大腔戏作为家族最重要的“传家宝”。熊氏家族制定了一条族规,每一位新任的族长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便是把大腔戏完整地传给下一代。在熊氏家族中,从熊明荣创办大腔戏到繁荣发展以来,族中的每一位族员都以能演好大腔戏为荣,以没能演好大腔戏为耻。因为族员演好了大腔戏,得到了真传,不仅在族中会赢得大家的认可,还有机会成为族长。因此,每一位熊氏家族的男丁在出生的时候,便被赋予了必须学习大腔戏的使命。这样也就使大腔戏薪火相续,永不失传。
最后,熊氏家族注意大腔戏的文物保存。一是《熊氏族谱》保存完好。族谱记载了大腔戏的传承情况,为人们研究大腔戏的产生、发展与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材料。二是完整地保存了历代演出的剧本。一九八七年在丰田村大腔戏业余剧团发现了珍藏的《集样排甫全集》原始手抄本,共收集了15个剧本和72支曲牌工尺谱。三是大腔戏剧团演出的刀具、道具、戏服、戏箱保存至今。这些留存下的书面文字和道具实物等,见证了大腔戏走过的历史进程,是大腔戏在时间长河里存在的最好见证,是后世学习和感知大腔戏的最好史料。
一种文化的兴衰与该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者密切相关。大腔戏之所以能流传保存至今,与熊氏家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熊氏家族的后裔熊明荣创办大腔戏传承至今,整整400多年的历史行程,期间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我们难以一一考证,但是,我们看到了大腔戏如今依然较为完整的留存在永安丰田村中。可见,熊氏家族为大腔戏的流传、保存付出了无数的心血。特别是在如今,各种各样新式的娱乐方式不断发展的时代,熊氏家族依然坚守族规,坚持演出的精神不得不让人折服!
[ 注 释 ]
[1] (清)朱一慊主修;黄颖等纂;石城县志办公室整理 .石城县志.1982(8).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