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凌芬
[摘 要]课改后美术课更加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形象思维
美术教学是在美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形象思维是美术活动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是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
一、将思维具体化
低年级学生画面中的形象往往是孤立互不关联的,高年级学生素描写生时,将圆球画成半月一般黑白分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技术不熟练外,主要是不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具体化等形象思维方法。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提出具体要求,给予具体指导,促使学生运用上述思维方法。如一年级有一堂课,笔者让学生画风。学生们立刻皱起了眉头,叽叽喳喳地议论了起来。有个胆大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叫我们画风,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呀?”这时笔者也不急着告诉他们,只跟他们说:“现在我们到教室外面去找找风,好不好?”听到带他们去找风,教室里鼓起了掌。笔者知道此时学生们的兴趣来了,趁机提出:“到操场上我们先感受一下风,然后看看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好不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这样笔者提出比较的要求,讲清比较的顺序,让学生明确比较的重要性和比较的方法,形成观察时的比较习惯……这样学生懂得怎样形象思维,从而使其掌握形象思维的方法。
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
手工制作的学习内容由于使用材料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认识到材料的光滑与粗糙、色彩的冷暖等不同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认识到材料的轻重、质感等不同的触觉效果,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和观察其他学生的作业,可以体验到不同材质以及它们的组合产生的如此不同的美感。这种体验和动手实践对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如在讲《布贴画》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布贴画就是用布裁剪成需要的图案进行粘贴后形成的图画,需要的各种色彩的布料、剪刀、胶水等材料。告诉他们要先在纸上设计好自己想画的图案,然后根据需要用剪刀在布上剪出自己需要的图案贴在布上,修剪好纸上的图案,一张精美的布贴画就制作好了。学生们听明白了,不要在乎做得像不像,只要把他们心中所想的设计出来就可以,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形象的再造(不是再现)。如果这一点做得好,学生就不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
三、从整体效果出发
美术作品最终是看其整体效果,虽然在作画或工艺制作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思考重点,但每一步骤的思维都是为了最终的整体效果。如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边画边看,这个看不是简单地看线直不直,像不像,而是人站远处看看自己的画,有什么问题,有时细节的刻画可能很精美,可放到整体中不一定好。比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制作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巴尔扎克雕像,一个学生看了雕像之后,对罗丹说:“老师,这手像极了,我从未见过雕塑如此完美的手。”听了这话,罗丹皱起了眉头,深思片刻,举起斧头砍去了雕像的双手。此举使学生们震惊、伤心和惋惜。罗丹神色严峻地说:“这双手太突出了!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塑的整体了。你们一定要记住:一件真实完美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羅丹的言行告诉我们: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整体出发的提炼、取舍和动人的具体细部的刻画,这一切都是围绕整体效果而进行的形象思维,是对形象思维能力的最好锻炼。
四、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
在教学《想象画》这个章节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自然美和优秀美术作品,以及与本课有关的同龄人的作品,利用小故事、小诗歌、动画形式,简明生动地进行展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到许多美术和美术以外的知识,开阔视野,体验相同题材用不同表现手法来表现的不同效果,体验不同材料所带来的不同的美感。这些丰富的知识和体验也给学生在绘画和工艺的学习上提供了支持。随着欣赏量的增加,学生相关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在欣赏时思维就会越来越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就在这种渐进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进行创作时,能引起学生联想、想象和感情冲动,形成积极表象活动。
责任编辑 一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