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文学梦境与一本书

2014-09-22 13:53管国颂
湖海·文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集平原月色

管国颂

中顺先生是我的一个文友,不是从小的,从小的时候我不会写作,当然他也不会,但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从小的时候,我们都做过梦,梦长梦短也是很不一致的。不过,看到中顺新近出版的《月色下的平原》文集,特别是读他文集开篇的自序《二十年的诗歌梦》,我就想,好家伙,这个梦做得够长的,一做做了二十年,而且我知道,大凡做梦上瘾的人,很难在梦中解套。对于梦的起始,中顺说他是在1986年,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正赶上影响了他以后二十年的诗歌风暴。“那时候,为了能写一首好诗常常夜不能寐,听说哪里有什么诗歌朗诵会,往往会不管不顾地从这所大学赶到那所大学;如果有谁的诗被《诗人》、《诗刊》、《诗刊报》,哪怕是在《未名湖》上发了,同学们都会像现在的少男少女迷恋天王巨星一样,对他崇拜有加。”

诗歌的魅力如此巨大,爱文学的人大多有此经历。但过了这些年,当我们回转身去再看看当年志同道合的文友,再咀嚼咀嚼年少的青涩,我们又会有会心的一笑,这个大家都懂的,一生蹉跎,奋斗艰难,至于文学又有多少人能坚守了下来呢。所以做梦做到中顺的份上,我想除了感叹更有互勉。

《月色下的平原》这本文集实际上包含了中顺近期写就的诗歌、散文和杂文随笔三辑,有“仰望与回眸”、有“故乡与思念”、还有“喘息与方向”。作为一个文学编辑,中顺的作品在结集前,有一些我是最先读过,不少也亲手编过。像2010年《湖海》春季刊的《印象》、2012年《湖海》春季刊的《秋天一支飞白的苇》和2013年《湖海》冬夏季刊的《我的手中的你的手》,我都是先睹为快。

《印象》最初给我的印象完全是一种充满后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意象,“里和外是完全不同的/当外面滋生了躁动/你分明看到了里面伸出无数/海蜇乳白的丝/宛若一千只女人的手/敲响你所有的神经/”想像是无穷的,诗的张力很多时候也正是通过无尽的想象而绵延,让读者从诗人的意象中得出一种具象的美。《我的手中的你的手》如果换一种表述,你还能猜想那是什么样子,什么感觉吗?“在醉的梦中/你的手似乎一直在奔跑/最终鱼一样游入我的手中/我分明感觉到你的五只手指/全都长出了嘴巴/或开成花朵/委婉而又固执地表达着爱情/”,原来“我的手中的你的手”是爱情的象征,一旦松开,将“无法看清你眼中欢快的泪”。简单的手在诗人真切的意境中,被赋予了无限的生命,这样鲜活的感悟,哪个也无法拒绝。在《秋天一支飞白的苇》中,诗人则以苇作翅,让沉思在诗的空灵中闪烁,“我在你身上寻找少时的芬芳/却只找到一支秋天飞白的苇/上面落满霜意还有傲节/因为你曾经丢失了我/我也就再没有丢失自己/”,深深的隐忍,于一支秋天飞白的苇中,既写实又写意,水墨丹青,表达得恰到好处。

我的手头至今还存有2009年第4期和2012年第5期的《上海诗人》两辑,上面还有中顺的另几首诗作,像《月色下的平原》里收录的《平原秋色》《雨中的兄弟》《月夜十四行》还有《相和的落寞》《无雪的冬季》等都曾经首先在那发表过,而且也颇得诗歌界的好评。特别是在《有雨的日子》里,诗人从独特的视角切入,把“远处的河流上暮色氤氲/炊烟与火红的榴花一起散落”写进“老农和水牛固执于平原的土地”,写进“放飞的鸽子带着它们的孩子/恣肆地啄洗着新的羽毛/村庄安详得像刚刚分娩的女人”,这时的雨,在诗人笔下成了一种难得的寄托,成了幸福的守望——“有雨的日子/生活和雨一样滋润/有雨的日子/一定是在丹鹤北归/草长莺飞的季候里出现”。《无雪的冬季》,则以白描反串的手法,闲适的笔调,虚幻出无雪的冬季里怎样期待一场雪的来临,“当天地一片苍茫时/雪是天地间的精灵”,可以“约上两三好友/坐在临街的落地窗前/温一壶老酒/慢慢对酌/回到千百年前的唐时或者宋朝”,本是无雪却写出雪的意境,本是今朝却飘逸千年,想像的空间在诗人那里竟是这样充满灵动与神奇。

多少次,编到好的诗歌,总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读出来的,那种美的愉悦和享受,叫你不得不惊叹文字匠的伟大。同样的文字经过不同样的编排,成诗歌也会成散文。《月色下的平原》文集中的第二辑“故乡与思念”就属于散文类。

一个人可以不是达官显贵,但不能没有故乡。对故乡的爱和对往事、对亲人的记忆与怀念,组成了文集第二辑《故乡与思念》的主旋律。对故乡,作者倾注了无限的深情,思念串起了《童年里的村庄和河流》,串起了《儿时花犹开》、《在平原的秋色里行走》《瓜的记忆》,那是写实,但更多是作者记忆中保留的那份对于故乡里下河地区一个时代的怀想,作者从小就生于斯长于斯。历史上,里下河地区不是一个富足的地方,“七十年代早中期的家乡还处于贫穷和半温饱之间,穷的人家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有时不得不靠多长些南瓜、红薯、胡萝卜来充饥”(《瓜的记忆》),但即使这样,生活不尽如人意,但作者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亲人和乡亲。作者认定,只要相亲,里下河的河流也能使贫乏的生活生动起来,只有怀着对故乡感恩的情怀,才能让“童年的记忆因鱼而越发有滋有味”。多少年过去,《在平原的秋色里行走》,于是就有了对施耐庵纪念馆文化遗存的探究、在陆秀夫故居对联碑刻前的驻足、在九龙口游轮船头的远眺、在近海息心寺院里的参悟。在故乡大地上,飘香的花果、秋光中的风,一旦流淌在作者笔下,一切都是那样美好,那样令人珍爱。对故乡浓烈的挚爱情结和里下河地区特有的生态元素,通过作者细腻笔触的自然融合,成为中顺先生这辑散文中最大的亮点。

“喘息与方向”是《月色下的平原》文集的第三辑。朴实的文风与深层次的思考,让这辑中的杂文随笔似乎回归到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因而也就多了些涉及到一些当下有关热点话题的读头。像《时代需要书生意气》《做什么样的文化人》《郑中基是谁》《还原历史的真实》等篇目,都站到了一个高度立意,深发纵论,到嘴到肚,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一个读诗的议论一个写诗的,一个编者向一个作者喊话,我觉得这其实应该算是一次文学的互动,起码也比茶余饭后的闲聊来得恳切一些。

猜你喜欢
文集平原月色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月色
平原的草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浪起山走
养一帘月色,等你缓缓归
黑暗
寻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