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云
(宁海县岔路镇学前教育中心,浙江 宁海 315606)
快乐交往,和谐相处
——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引导策略
何彩云
(宁海县岔路镇学前教育中心,浙江 宁海 315606)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经常遇到幼儿告状行为,面对幼儿一天出现无数次的告状行为,教师是否分析过告状原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作者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 引导策略 自我评价 同伴关系
幼儿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但随着幼儿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其已有的“中心地位”便改变了。每个幼儿在班级集体中都是平等的,就像是“一个圆上的半径——大家一样”。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同伴交往频率高于家庭生活;又因为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从依从性评价逐渐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所以,同伴交往问题随之而来,最典型的便是由各种原因引发的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恰好说明了同伴交往的发展性,遇到问题不单凭“肢体动作”解决,而是寻找第三者——教师的介入,调解维持同伴关系。
在同一个班级的两位教师中,幼儿倾向于向自己喜欢的教师告状,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应该感到荣幸,因为孩子把教师当成了一个十分信任并具有权威的法官,希望能从教师那里得到权利维护。面对幼儿的信任,教师应提供支持性策略,帮助他和小伙伴快乐交往、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班级集体中获得温暖、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受害者心理”倾诉。
当幼儿与同伴一起游戏时,经常会碰到由争抢玩具、“谁打我”等身体动作攻击性的告状行为,受伤害一方往往向教师告状,企图得到教师的合理帮助。像这样的告状行为在幼儿的不同年龄段都存在。如以下一则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午睡起床后,一向乖巧的小静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琳琳掐我的手背。”老师一看小静的手,发现左手背上有两个指甲的印迹,皮也破了。老师随即问:“中午你睡着了吗?”小静说:“我睡着了,是睡醒的时候琳琳掐的。”老师关心地问:“你和琳琳的床之间有围栏,她怎么会掐到你的手?”小静小声地说:“我睡醒时把手伸出来,她就掐我的手了!”老师随机叫来了琳琳,亲切地问:“午睡醒后,你为什么要掐小静的手?看小静手背上的皮肤都被你掐破了。”琳琳低着头小声地说:“她把手伸过来,跟我玩,她也掐了我的手。”……
从以上情景描述中可以得知小静告状的原因是,琳琳掐了她的手背。事实上小静也掐了琳琳的手,但“受伤”程度不同,琳琳觉得大家是在玩闹,但小静手背上的皮有点破了,觉得琳琳伤害了她,她想通过向老师告状,让琳琳也受到“惩罚”,于是就发生了告状行为。
(二)“伸张正义者”倾诉。
幼儿进入中班后,平行游戏逐渐向合作游戏发展,幼儿更喜欢与同伴交往,如一起下棋,一起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等合作性游戏。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游戏规则、班级常规或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有关规则,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当他们看见一些小朋友违反规则时,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并向教师告状。像这类维护规则的告状,就是“伸张正义”者倾诉。如以下一则中班幼儿的告状事件: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在活动前提醒幼儿在游戏时不大声讲话,爱护活动材料。5分钟后,阳阳跑到正在折纸区指导的老师面前告状:“老师,玉儿刚才讲话了,我听见了。”老师说:“她很大声地讲话?”阳阳点点头,说:“有点大声。”老师说:“她在跟谁讲话,讲了什么?”阳阳说:“她自己一个人讲话,她说这本书真好看!”老师说:“好的,我知道了。”不一会儿,豆豆过来告状阳阳讲话了,数学区的辉辉告状浩浩在扔卡片……
上则案例就是幼儿园中典型的 “伸张正义”者告状行为,阳阳、豆豆、辉辉三人发现了同伴有违反区域游戏常规行为,出于维护规则,向老师告状。此类幼儿的告状行动是多么的善良、纯洁。
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首先要区分幼儿告状原因,是“受害者”倾诉、还是“伸张正义”者倾诉,或引起关注者倾诉,然后针对不同原因采取有效的介入引导,帮助幼儿进一步获得分辨是非能力,同时发展自我调节同伴冲突能力,促进同伴友好游戏。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三步走”。
(一)倾听询问,理清事实。
“耐心倾听,关注幼儿需要”是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学前教育教学法规政策所强调的。因而,在幼儿告状行为发生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通过倾听,教师不但能全面了解告状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能帮助幼儿客观分析事件。
如在上述案例“琳琳掐我手背”的受害者倾诉的告状行为中,教师通过倾听与询问,了解了事件的发生过程,并非是琳琳捣蛋故意掐小静,而是小静有意找琳琳玩,在玩闹的过程中不小心弄伤了小静的手。在“玉儿讲话事件”的“伸张正义”者倾诉告状行为中,教师通过倾听与询问了解了玉儿犯规的具体情况。由此可见,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首先要理清事实,以便做出有效的回应和处理。
(二)“对症下药”,安抚情绪。
教师了解了告状事件后,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处理,即“对症下药”。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分析事件,如在餐后谈话中,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请当事者讲述,请幼儿集体分析事件中谁对谁错,讨论如何处理此事件,以后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如上述案例“琳琳掐小静手背”事件,两位当事人讲述事件发生过程后,有幼儿说,小静、琳琳两人都有错,不应该在睡醒后相互掐手背;也有幼儿说,主要错在小静,她不该把手伸到琳琳那儿玩,应该让她自食其果;还有幼儿说,琳琳与别人玩的时候,不能那么用力,会弄伤小朋友。又如在组织幼儿讨论“玉儿说话”事件时,幼儿都说在区域游戏时大声说话会影响别人。有一位幼儿说,如果实在很想讲话,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幼儿展开讨论想出了许多方法,如可轻声交谈;在区域游戏评价时与大家分享;自主活动时再说,等等。
在处理告状事件时,教师要关注原告、被告的情绪,批评、惩罚不是处理事件的要旨。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告状事件分析时,应引导幼儿对事不对人,不能将某一方“鉴定”为“坏孩子”或“捣蛋鬼”等。教师处理告状事件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客观分析事件,培养辨别是非能力,促进他们与同伴和谐相处。
(三)自助自乐,快乐游戏。
许多幼儿在家受父母亲、祖辈宠爱,难免任性、小气等,经常为一些小事告状,如“老师,波波拉我的衣服”、“老师,甜甜踩到我脚了”、“老师,涛涛推我”……当不愉快的事件发生时,幼儿能否自己处理同伴冲突呢?我是这样引导幼儿的。
1.原谅别人一次。
当同伴不小心踩到你的脚,或者不小心推你了,请直接跟对方说:“你踩到我脚了。”不小心犯错的幼儿应真诚地道歉,说:“对不起。”如果同伴已经道歉了,那就原谅别人一次。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幼儿,大家不喜欢斤斤计较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的时候,如果你总是不肯原谅别人,那就会失去很多朋友。
2.提醒别人一次。
在许多的告状事件中,幼儿都可以用这招——“提醒别人一次”。如,早上自主点心活动时,雪儿告状:“老师,晨晨座位上已经有一个茶杯了,他还要拿一个茶杯!”这时,不妨这样引导雪儿:你发现小朋友违反“一人一杯”的规则,真棒!但如果能提醒晨晨,告诉他座位上已经有一个茶杯,晨晨就不会再去拿了。这样你就更棒了,同时晨晨也会感谢你的提醒。
3.警告别人一次。
当同伴与你玩拉头发、拉衣服等你不喜欢的游戏,请你直接告诉对方,如果对方还继续玩,你就可以严肃地说:“你还要这样,我就告诉老师了”或者“你还这样,下次我不跟你玩游戏了”等。这招“警告别人一次”的方法能有效地让“受害”幼儿正当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情绪,同时也让对方感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化解即将发生的告状行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幼儿使用一些方法尝试自己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告状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及引导策略的探索过程中,教师需充分理解幼儿在自我评价发展、道德观发展方面的年龄发展特点,尊重幼儿的情绪感受,积极引导幼儿获得自我调控同伴冲突的方法及能力,不要简单地压制幼儿的告状行为,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他们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能和同伴快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