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浅谈刘峰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文译本

2014-09-22 05:08宋丽香靳丹丹
文教资料 2014年15期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意识形态

宋丽香+靳丹丹

摘 要: 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勒弗维尔提出了翻译改写理论,他强调翻译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改写的过程。将翻译向文化转向,他提出制约文化介译的三个要素是意识形态、社会主流的诗学和赞助人。本文旨在以翻译改写理论为视角,分析刘峰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文译本中改写理论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改写理论 意识形态 文化改写

1.引言

2013年一部电影的热映,让《了不起的盖茨比》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其实,在这部电影与中国观众见面之前,译者刘峰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文译本就于2012年4月出版发行了。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关于美国梦及其破灭的故事,这样一部极具美国本土文化色彩的文学作品,要成功翻译,就不得不用到翻译改写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符合中国观众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观念。本文着眼于分析刘峰《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文译本中,运用翻译改写理论的翻译策略所呈现出的中国本土文化的遣词造句。

2.改写理论简述

传统的翻译研究注重语言对照和文本分析,即重形;而勒弗维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则注重翻译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强调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即重意。“形”与“意”的碰撞在翻译理论和研究发展史上是一场没有硝烟也没有胜败的“战争”。20世纪80年代,翻译的文化论登上舞台,其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学者勒弗维尔提出了翻译改写理论的雏形——“折射”理论,“折射”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他认为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甚至影响深远,得益于译者为不同的读者而进行的改编。1990年,勒弗维尔明确提出翻译就是文化改写,改写就是“操纵”的理论,改写是出于意识形态和诗学的需要。之后,他对改写理论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最终确立了翻译改写理论,提出了“改写”的作用及意义,并从文学系统角度出发,指出了制约文化介译的三个要素,即意识形态、社会主流的诗学和赞助人。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支持,但也有一些学者在影响因素的具体分类上有不同意见,他们始终坚持两个影响要素的观点,即意识形态和诗学观。无论具体要素的分类有何不同,翻译改写理论中的文化“操纵”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翻译的过程就是改写的过程”的观点打破了以往翻译研究以原文为中心的传统思维,使得译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而是相对独立的创作者;使得翻译不再是原作的变相存在,而是相对独立于原作,是两个文学系统和文化系统之间调停的结果。

3.刘峰的具体翻译策略

刘峰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的具体翻译策略中,改写理论的应用很明显,这种文化的“操纵”作用具体表现在文本的选择、成语的大量使用、本土特色语言的运用和词语的强化四个方面。

3.1文本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化,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怀着一个美国梦,憧憬美国上流社会、物质财富和大好机遇。然而,事实上,繁华是经历过萧条,财富是经历过贫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恰恰生动地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那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译者选择这部作品翻译,首先是受到了“诗学”观念的影响,因为这是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文小说之一,在国内外文学系统中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深远影响。同时,译者受到意识形态的左右,这本作品深刻揭示了物质财务不能取代精神财富,贪图享乐的拜金主义必然带来悲剧的真理,这样的意识形态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标准,因此显性的意识形态在译者的文本选择中就发挥了不小作用。再次,由于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深远影响,赞助人看中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译者得到了赞助人的支持。由此可见,译者在文本选择上遵循了翻译改写理论,深受文化“操纵”的影响。

3.2成语的大量使用

刘峰在其译本中使用了大量成语,使这部作品读起来颇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符合中国读者的认知和欣赏习惯,更加契合汉语读者的传统诗学观和意识形态。这部《了不起的盖茨比》共有九个章节,随机选取第五章,译者就使用了44个成语,例如:虚无缥缈 (unreal),灯火通明 (lit)、心不在焉(quickly)、吞吞吐吐(uncertainly)、煞有介事(in a grave murmur)、悠然自得(of perfect ease)、正襟危坐(rigidly)、不假思索(automatic quality),等等。将lit翻译为成语“灯火通明”,将原文的从塔顶到塔底都亮着灯这样的景象描述得绚丽至极,让读者感受到盖茨比门前的灯塔就像他心中的信念一样,一直指引着他不断前行;原文rigidly本意是僵硬的,这里形容盖茨比故作镇定,其实内心很紧张地坐下,用成语“正襟危坐”表现他内心的紧张和外表的淡定恰到好处。由此可见,译者选用大量成语达到了将原文翻译为符合目标语文化和表达方式的目的。

3.3本土特色语言的运用

例如,原文只说“know their first names”,但译者将其翻译为“混得很熟”,颇具中国本土色彩,我们口语说“混得好”“混得熟”,这里的“混”其实是略带褒义的,体现了一种随心随性的交往方式。又如“吹了”也是当下年轻人对“分手”的很流行的语言表达方式。再如,译者使用了“咬紧了牙关盼啊盼”这个本土色彩浓厚的表达方式表现原文中对主人公热切期盼的刻画,让中国读者脑海中对主人公的形象判定灵动逼真。我们通常说“咬紧牙关”克服困难,主人公“咬紧牙关”盼着跟女主人公的见面,可见他在期盼中克服了多少困难,忍受了多少孤独,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她的深切思念之情;“乳汁”和“玉液琼浆”这两个颇具中国古典意味的词汇,“玉液琼浆”出自于古文“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和“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形容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用来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用“玉液琼浆”对应原文中的“milk of wonder”可谓是不仅达意,更传神。

3.4词语的强化

为了更好地翻译出原文的意义,译者多次使用了词语的强化,即用多个汉语词汇补充说明英文原作中某一个词汇。如“烂醉如泥”、“一锤定音”、“添油加醋”、“高朋满座”在原文中都没有对应的词汇,这些是对原文的补充说明,通过词语的增加,更强化了原文所要传达的意义。

4.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无价瑰宝,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它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离不开译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断创新。本文通过分析刘峰的中文译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了勒弗维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重视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操纵”作用,具体表现在文本选择、成语使用、本土特色语言运用和词语强化四个方面。我们深刻认识到,翻译改写理论对于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为译者传达的不仅是文字,也不仅仅是意义,更是一种信念、一种文化和一种信仰的传达。

参考文献:

[1]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3]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176.

[4]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5).

[5]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5).

[6]王会.翻译改写理论研究综述[J].语言文学,2010.

[7]赵文静.翻译的文化操控——胡适的改写与新文化的构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了不起的盖茨比意识形态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