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萍
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每个孩子都爱唱歌。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幼儿唱歌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活泼身心,抒发感情,而且又能发展语言,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但以往我们组织新歌教学活动时,总是按照“我教一句,你唱一句”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追求“成品”的灌输,致使教师看不到孩子的潜在能力,削弱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阻碍了幼儿个性的发展。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才能让孩子既学得开心又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我通过一段时间对幼儿新歌教学活动的摸索与实践,慢慢得到了一些感悟。
一、采用适合的导入方式,激发幼儿乐唱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导入策略正如乐曲的“引子”,唱戏的“开台”那样,未开场先叫座,能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不过,活动导入的设计不能是一成不变的,随意套用既定模式,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歌曲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导入方式。例如:“头发、肩膀、膝盖、脚”,“走路”等歌曲,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者比较富有动作性的,由动作导入的方式比较直观、简单,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也乐意模仿,同时有规律的动作也能加强幼儿对歌曲节奏的敏感度。这种方式一般在小班比较多见,因为小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低,遇到问题常常用肢体语言表现情绪。再如:“打电话”、“谁饿了”等歌曲,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情境和事件,而且这些事件也是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这类歌曲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比较受孩子的欢迎,孩子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同时也满足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又如:大班歌曲“小鼓手”,歌曲中存在幼儿不易掌握的歌词或旋律等突出的难点,需要在学习整首歌曲前或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强调。这类歌曲以难点前置的方式导入较为合适,这样使幼儿集中精力感知学习,从而较快地突破难点。
导入方式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许多种。如:游戏导入、讲故事导入、绘画导入等,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导入方式。不同的导入方式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效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歌词,更好地感受、熟悉歌曲的整体形象,自然地获得与歌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经验。
二、利用形象的图谱注解,引导幼儿会唱
在进行新歌教学活动时,怎样帮助孩子理解歌词、有效识记歌词显得非常重要,而形象的图谱能够在诠释歌词上给孩子们提供很多帮助,还可以表现歌曲独特的演唱风格。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老师们运用得不是太合适,有的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有的反而增加了难度,有的则没有起到图谱应起的作用。因此,直观形象有效的图谱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很好的音乐旋律感觉,还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歌曲的情感,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到歌唱活动之中,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使幼儿学得愉快,学有所得,从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歌曲《小青蛙》的时候,我采用了四幅图片。
通过图谱,让幼儿了解了歌曲的内容,形象地帮助了幼儿在歌唱中对音乐的掌握,对歌唱时的旋律连贯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所以他们在表现这首歌曲时唱得非常好。
当幼儿理解这些图谱的含义后,在接下来有类似图谱出现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将知识进行迁移。通过图谱的利用,幼儿能快速地从图谱中了解歌词,学会歌词,还能看着图谱随音乐优美地唱和有节奏地说。又如歌曲“小老鼠打电话”,教师在活动中运用了图谱帮助幼儿理解,通过幼儿看图并回答“小老鼠会怎么说?电话号码是多少?客人会是谁?”等一些问题,进一步帮幼儿理清歌词的顺序。幼儿一边唱,一边看图,如果忘词的话,图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因此,在幼儿园的歌唱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有效利用图谱,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也要多种多样,这样更能帮助幼儿轻松理解、记忆歌词,巧妙解决难点节奏,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兴趣。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为活动目标服务,为帮助幼儿学习服务,不能为用而用。
三、运用巧妙的肢体语言,帮助幼儿自主唱
莎士比亚说过,动作是一种雄辩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体态语,恰到好处地运用手势等动作来表情达意,让幼儿从无声的肢体语言中体会到教育内容中的意境,掌握知识、技能,同时发展幼儿的敏捷思维能力,无疑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大特点。然而,在进行歌唱活动时,我发现有的教师在设计动作时,体不表意,很容易让幼儿误解;又或者设计的动作与歌曲的旋律不相称,达不到歌曲所应表现的音乐元素。还有的教师则从头到尾过多地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反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唱歌,感受不到歌曲中所包涵的音乐元素。那如何合理运用肢体语言,使动作与歌曲浑然一体又恰到好处呢?这就要我们教师根据歌词内容、音乐旋律及孩子的特点来合理设计。
例如:大班歌曲“小黄鸭”
这是我的小黄鸭,呷呷呷呷叫,呷呷呷呷叫,呷呷呷呷叫。
这是我的小黄鸭,呷呷呷呷叫,它陪我洗澡。它会游××,它会唱××,它会吹许多泡泡↗。它会游××,它会唱××,它会吹许多泡泡↘。
在这首歌曲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它会游××,它会唱××,它会吹许多泡泡↗。它会游××,它会唱××,它会吹许多泡泡↘。通过歌词后的空白让幼儿来进行填充,并用肢体语言来解决活动的重点。尤其是它会吹许多泡泡↗,它会吹许多泡泡↘,通过用身体从下往上吹泡泡,由上而下吹泡泡这个肢体动作,解决了歌曲旋律中上扬(↗啵啵啵啵啵啵啵)、下走(↘啵啵啵啵啵啵啵),既让幼儿充分感受了歌曲中所包含的音乐元素,又让幼儿在做动作的同时很好地表现歌曲。
又如:中班歌曲“三只熊”
‖1 1 1 1 1∣3 5 5 3 1∣5 5 3 5 5 3∣1 1 1-∣5 5 3 1∣5 5 5-
三 只 熊 住 在 一 家熊爸爸熊妈妈熊 宝 宝 熊 爸 爸 很 胖
. .
∣5 5 3 1∣5 5 5-∣5 5 3 1∣5 5 5 6 5-∣1 5 1 5∣3 2 1-‖
熊 妈 妈 很 苗 条 熊 宝 宝 很 可 爱 一 天 一 天 在 长 大
在这首歌曲中,教师可能会在歌词“一天一天在长大”的理解上做手往上升的动作。这个动作并没有错,但如果与歌曲旋律联系起来,就背道而驰。因为在这里“一天一天在长大”的旋律上是呈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肢体表演上强调顿音“一天一天”时,可以这样做:将两手弯曲平放在胸前,手掌呈上下交叠状,右手手肘往右做短促地拉动后,左手手肘往左也做短促地拉动,身体往下扭。
每种“身势”都代表不同的想法,孩子们好动的心理也随着“身势”在边唱边跳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当然,在一首新歌的学习中,光是运用肢体语言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拓展幼儿的表现方式,让幼儿更好地学,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并学有所得,让幼儿体验到自我满足的感觉,从而增强孩子们自主唱歌的意识。
实践证明,在进行新歌教学活动时,采用合适的导入方式,运用形象的图谱和巧妙的肢体语言,幼儿比以往更能认真地投入活动,且学习气氛比以前活跃了,幼儿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老师在教学中也变得快乐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仍会继续学习新理论,将理念转化为行为,使其他教育活动也有更多的转变,便于幼儿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