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十夜》看夏目漱石的爱情观

2014-09-21 10:56马兴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4期
关键词:爱情观

摘 要:《梦十夜》是夏目漱石1908年在《朝日新闻》上连载的作品,也是夏目漱石少有的幻想性文学著作之一。其中《第一夜》《第五夜》《第九夜》以梦境的方式分别讲述了三个不同的爱情故事,在控诉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夏目漱石对爱情的诠释。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三个梦境来展示夏目漱石的爱情观。

关键词:第一夜 第五夜 第九夜 爱情观

夏目漱石(原名金之助)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激变的社会环境、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渊博的学识造就了他敏锐而深刻的思想。夏目漱石一生著作等身,他的作品类型丰富,有讽刺批判社会的,有细致剖析人的心理的,也有表达自己内心的希冀和渴望的。《梦十夜》是由十个精心构思的梦境组成的随笔性短篇小说,各个梦境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尽相同。其中,《第一夜》《第五夜》《第九夜》是与爱情相关的梦境,表现手法和叙述角度不同,但却表现出作者对完美爱情渴望的一种爱情观。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三个不同的梦境并结合夏目漱石的个人经历来总结归纳夏目漱石在《梦十夜》中所体现出来的爱情观。

一、第一夜

《第一夜》运用明快的语言创造出了浪漫的意境。讲述了年轻女子与“我”在生死离别之际相约百年之后再会的故事。年轻女子预感到自己死亡将至便嘱咐“我”说:“我死了以后,请把我安葬了。用大的珍珠贝壳挖一个墓穴,再把天上落下的星尘碎片立为墓碑。然后,请守候在墓旁,因为我会回来与你相逢。请为我守候一百年。”女子去世后,“我”一直信守诺言在墓边等候,日夜轮回。正当怀疑被女子骗了的时候,突然从女子的墓碑长出一朵百合,百合正是女子的化身。相信时光永恒的“我”邂逅了浪漫的爱情。

在《第一夜》中夏目漱石所运用的修饰性语言非常柔美,包括对主人公的描述以及对故事发生场景的描写。首先看一下描述年轻女子时候的语言。在文章开始形容女子容貌时说“女子的长发披散在枕上,轮廓柔美的瓜子脸点缀其中。白皙的脸颊泛出温和的血色,嘴唇自然也是红色”。女子去世时写道“女子的双眸合上了,修长的睫毛中流出的泪水垂落于脸颊”。夏目漱石的这些描述应该是自己心中完美女性的一种诠释吧。虽然是写女子的死亡,然而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凄凉反而是唯美。此外,就连埋葬女子的部分都显得那么纯粹和美好。年轻女子去世后,“我”按照女子的嘱咐“走到院子用珍珠贝壳挖墓穴。那块珍珠贝壳边缘尖锐,又大又光滑。掘土的时候,月光照在贝壳背面闪闪发亮。周围有一股湿润的泥土味道。墓穴不久就挖好了。我把女子安放在其中,轻轻撒上柔软的泥土。撒上泥土的时候,珍珠贝壳的背面反复映射着月光”。此处的描写仿佛将埋葬女子看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丝毫没有显现出“我”有任何悲伤。这是对爱情坚定不移的信仰、对爱人执着不变的坚守。“我”的叙述声音与有限视角的设定增加了梦境的神秘气氛与迷幻色彩。

最终梦境以浪漫的结局收尾。“我”的坚守最终等来了女子化身的百合来相聚。百合是纯洁、庄严、高贵的象征。夏目漱石之所以选取百合这一意象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吧。表现出作者对高贵爱人和纯洁爱情的渴望。

二、第五夜

夏目漱石的《第五夜》以略带古典主义的悲剧笔触讲述了发生在神话时代的凄美爱情故事。梦境中的“我”参军不幸战败成为俘虏,在投降和不屈服中“我”选择了后者,临死之前请求与朝思暮想的恋人见最后一面。敌人大将的要求是恋人需在鸡啼之前到达。然而尽管“我”的恋人敏捷地跃上马背飞奔而来,但在黑漆漆的路旁响起鸡啼声时恋人和马一同坠入万丈深渊。

在分析这个梦境时,有很多学者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将“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作为主题,这也不无道理。此处笔者将把爱情作为主题分析。在死亡面前“我”毫无畏惧,是铁铮铮的硬汉。但内心最期待的就是能够见到恋人,说明“我”也有柔情的一面,也是对爱情充满向往的。在《第五夜》中夏目漱石对“我”的恋人也进行了比较细致地描写。比如,“恋人正牵出一匹系于后院橡树的白马,轻抚了三次马的鬃毛,敏捷地跃上高高的马背。那马既没有马鞍也没有踩蹬,恋人那修长雪白的双脚蹬了一下马腹,马儿一溜烟飞奔出去”“恋人仍反复用修长的双腿蹬着马腹”“恋人的长发宛如幡旗在黑暗中飞扬”……“修长的白腿”“飞扬的长发”都是夏目漱石期许的恋人形象。在《第一夜》中“我”不怕时间漫长坚守着墓穴等待和爱人的相聚,“我”是付出的一方。而在《第五夜》中为了能够见“我”一面,恋人不辞劳苦、不惧黑夜果断地骑马飞奔而来。这里刻画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形象。“我”的恋人能够为了“我”而做出牺牲。当然,故事的结局是令人惋惜的。与战乱时代相悖的爱恋注定没有好的结果。不过正是因为悲壮的结局才更加凸显了一种奋不顾身的爱情精神,以生命的终结实现了爱之力量的伟大和感人。

三、第九夜

夏目漱石的《第九夜》有一种苦涩晦暗的基调,比《第五夜》更加凄凉。讲述的是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动荡社会环境下,一位母亲每天带着三岁的孩子苦等丈夫的故事。母亲虽常常告诉孩子说父亲很快就会回来,但每天夜里人声俱寂的时候,母亲都会背上孩子穿越浓密的树林到神社为丈夫祈愿。尽管孩子的哭声时常萦绕在耳边,母亲还是坚持拜庙百次。殊不知,丈夫作为流浪武士早已丧命了。

夏目漱石描述梦境时措辞严谨,为营造凄凉的氛围而多采用冷清的词语。比如在描述通往神社路上时,他写道:“走过围以土墙的宅邸往西,走下很长的小斜坡,可以见到一颗高大的银杏树。面朝银杏树右转,往里走一百多步,有一座神社的石牌坊,顺着一边是田地一边全是山白竹的小路走到石牌坊,再转过去就是一大片黑压压的杉林。然后,顺着三十多步长的石板路走到尽头,就到了一座古老神殿的石阶下。香资箱历经风雨变成深灰色,其上垂着一条顶端系有大铜铃的粗绳。”“一穿过石牌坊,杉树枝上猫头鹰的叫声时刻不停息。同时,响起破旧草屐啪嗒啪嗒的声音。”从用词基调来看,他的用词给人一种阴森、压抑、紧张、悲凉的感觉。众所周知,“猫头鹰”常被看作是死的象征,文中采取“猫头鹰”作为意象,更是对后文交代武士的死亡做铺垫。endprint

若从梦境中主人公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分析的话,与《第一夜》《第五夜》相比,《第九夜》只是简单交代了一下男主人公的存亡,而对女主人公即孩子母亲的所作所为则极力进行渲染。在极其阴森的环境下,女主人公仍然坚持每天虔诚地为丈夫祈福,这更能充分显示女主人公对于丈夫爱的执着。这种坚贞的爱也是夏目漱石所尊崇的吧。

四、结语

作品是作者本人思想的一种映射,通过对《第一夜》《第五夜》《第九夜》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夏目漱石心中大概的理想女性的轮廓,即:美丽、优雅、纯洁、温柔,并且拥有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的心。《第一夜》的爱情让人感受到浪漫;《第五夜》的爱情让人体会到无奈;《第九夜》的爱情让人倍感凄凉。虽然这三个梦境所表现出来的基调有所不同,但是结局是一样的,相爱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最终没能在一起厮守。

结合夏目漱石自身的经历,我们不难寻找这三个梦境如此结局的缘由。夏目漱石出生之时,由于家道衰落,加上人们迷信在庚申晚上出生的小孩以后很可能成为小偷,于是父亲就把他送给别人家当养子。虽然后来一度回家但很快又再一次被送走。年幼的夏目漱石从小便目睹了自己的养父母由于关系不和最终导致离婚的悲剧。也正因如此,他在九岁时终于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可惜五年后,慈祥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后来没过几年,夏目漱石就开始其外宿生涯。可以说夏目漱石从小就缺乏温暖和安定,一直处于飘荡不安的环境中。再看一下夏目漱石的感情生活。研究夏目漱石的专家高木文雄认为,夏目漱石在年轻时曾经对其嫂子登世怀有深深的爱意,可惜在其二十四岁时,登世便去世了。几年后夏目漱石喜欢上了容貌和才能俱佳的大塚正男的女儿大塚楠绪子,但天意弄人,大塚楠绪子却嫁给了夏目漱石的友人小屋保治。夏目漱石在二十九岁时终于喜结良缘,同中根镜子结了婚。然而夫妻两个都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镜子在结婚三年后投河自杀,夏目漱石伤痕累累的人生再一次深受打击。

可以说,夏目漱石的实际人生中始终缺乏一种感情的庇护,这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所展示出的爱情是相对复杂的。他从内心期待一种永恒的爱,即使生死相离也能坚定地守候。正因如此,夏目漱石设想的爱情梦境饱含悲剧色彩,大概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彰显爱情的那种跨越阴阳相隔、横亘时空的持久与忠贞吧。

参考文献:

[1][日]夏目漱石.梦十夜[M].东京:集英社,1965.

[2]谭晶华.夏目漱石作品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李敏英.解析夏目漱石《梦十夜》之第一夜[J].名作欣赏,2012,(18).

[4]贾会晓.解读夏目漱石《梦十夜》之第一夜[J].开封大学学报,2010,(06).

[5]王梅.评夏目漱石的《梦十夜》之《第一夜》[J].日语知识,2000,(06).

[6]李淑尧.解读《梦十夜》之第五夜[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0,(01).

[7]路秀明.梦化的现实--解读夏目漱石《梦十夜》之第九夜[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10,(02).

[8]史臻臻.从《梦十夜》看夏目漱石的女性观[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李玉双.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

(马兴芹 山东济南 山东政法学院外语系 250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情观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我做好了和你共度一生的准备
古典诗词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作用研究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从张问陶的爱情诗看其节烈观与爱情观(下)——兼与李白、杜甫及袁枚比较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艾米莉•勃朗特与夏洛蒂•勃朗特爱情观对比研究
玫瑰与面包并存的爱情:《傲慢与偏见》爱情观的分析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