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

2014-09-21 08:25刘燕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说明文考试特征

刘燕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快速阅读能力。具有快速阅读能力,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并且可以更迅速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重点。1978年,吕叔湘先生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主要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太浪费时间。我们希望以中考说明文阅读为例的教学研究,能够通过对典型阅读题的分析、教学,结合相应的授课经验,思考和总结增强快速阅读能力、提高快速阅读效果的途径。

一、说明文阅读练习存在的问题

说明文阅读是阅读中的一个代表性部分,它既有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又有议论文的证明说理,掌握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其实也就较容易掌握其他文体的阅读。可是在说明文阅读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说明文的阅读都存在问题,因而他们无法正确解答说明文的阅读试题。例如在考试中,稀里糊涂地读完阅读材料便开始答题,题目问的是什么,就去原文中找一找原话,再看看前后句子,觉得哪句话“像答案”,就把哪句话抄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问他答得怎么样,他只会说“我也不知道。”凭借这种碰运气的答法,当然只能回答“不知道”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说明文阅读目标规定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影响阅读速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不懂

由于说明文自身的特点,使它很少能像记叙文那样情节跌宕起伏,充满兴趣。它的语言往往是枯燥甚至晦涩难懂,结构也相对单一,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说明文,更是让学生觉得专业术语满天飞,即使读了几遍下来,依旧理不清头绪,找不到线索,头痛不已。

(二)无重点

有些学生虽然读明白了整篇文章说的是什么事物(道理),但也仅限于“知道”的层面,难以从整体上去感知和理解文章,问他“文章说的是什么”尚能答对,可是针对起具体细节问题,便找不到答案了。究其原因,是因为阅读过程中浮于表面,没有抓住文章的关键,更没有领会说明文阅读的出题意图,这也是说明文阅读题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不会应用

还有一些学生,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读起文章也是认真又认真,生怕漏掉一个词语,可是做起题来总是不得要领,抓不住采分点。这类学生通常基础较好,理解能力也不差,几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只是缺少对语文考试规律的总结,不仅阅读速度过慢,而且欠缺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课标》中的要求是很中肯的,事实上,阅读文章要求读懂题意,理清作者意图,把握文章脉络,而学生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因而考试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考试时能领会作品的精神和方法、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才能读懂题目,掌握答题规律,这不仅仅是可以提高分数,更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

二、快速阅读的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课标》要求,我们设计快速阅读法,结合具体的练习和考试题型,总结出不同的阅读策略。

(一)公式法

公式法是结合习题快速阅读的辅助方法,因为这通常不需要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而需要掌握公式性的写作格式,既可以完美地完成习题,又可以学会写作方法。

例如:对“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这类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公式来作答:不能删+删之前的意思+删之后的意思+删去之后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例如,试题为“叶绿素可能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几乎所有的植物叶片中都有叶绿素的成分存在。‘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回答的时候只需要按照公式就可以快速地写出答案:不能删。“几乎”表示大多数情况下,删去之后变为所有的情况都是这样,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对“开头的作用”的公式则为: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二)关键词阅读法

如果题目是针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那么特征一定分布在各个自然段中,而且特征多在每一段的段首。因为整篇说明文是围绕说明对象进行的,所以它必须把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均匀地分布在各个自然段中。如果题目是针对“被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征”的,那么答案只限定在说明这个特征的一两个自然段中。因为说明文的线索清晰,顺序工整,会对被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征进行集中说明。这样我们在通读一遍文章之后,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部位找准关键句子,轻而易举地就把握问题的关键了。

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提问更是需要紧抓关键词,例如:分类别,寻找关键词“类、种、方面”;作比较,寻找关键词“比、最、而”;列数字,寻找关键词“数字”(年代除外)等等。如果全文反复出现时间点,并且时间之间存在明显的连贯性,那么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出现空间方位词做衔接,并且不同方位中说明的是不同的特征,则为空间顺序;其余可理解为逻辑顺序。

(三)断句法

我们根据写作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断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提高阅读速度。例如:要知道“文中加点词‘这样指代的是什么”,则在原文中找到“这样”,以“这样”为坐标往前找,找到前一个句号,这部分内容即为答案,如这部分有举例子的内容,应把举例子的部分删去。因为汉语的说话和写作特点,“这样”所指代的内容一定是紧临着“这样”的。运用快速阅读这么容易就寻找出的答案,却不知难倒了多少学生,而这类题,却又是阅读题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

如果题目问“为什么……”,这样的题只需把“为什么”后面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以这句话为坐标往前或者往后找,找到“因为”、“所以”,或者“因为”、“所以”的近义词,二者之间的部分即为答案。而“答案”正是学生要理解的要点。这样的题做完了,不但这里的“为什么”能回答了,对其他类似阅读内容也能理解了。

学生不仅理解了这类阅读内容,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谈话,也能迅速地理解其含义,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真正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结论

在运用快速阅读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开始也有同学并不认可。但按照前面的方法练习后,一位持怀疑态度的同学阅读能力明显提高,并在区模拟考试中语文考了班级第一名。其实我们的这种方法并不是什么“仙丹妙语”,只是抓住了语文阅读的特点,培养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科学方法而已。这远比一些毕业年级疯狂的搞题海战术更高效、更节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然而,我们所讲的方法针对的是已经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但尚未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阅读能力的学生。所谓“画龙点睛”,是让学生更准确更迅速地从文章中寻找要点、要义,而不是说让学生刚过接触说明文,还没有熟悉说明文的语言、结构等基本特征就按此方法训练,否则就真的是舍本逐末,为考试而学习了。

(基金名称:黑龙江大学校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JSCX2014-011HLJU)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罗修武.对阅读教学的几点反思[J].语文教学之友,2002,(7).

(刘 燕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15008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说明文考试特征
说明文阅读专练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