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不妨多有借鉴。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表明借鉴的重要。从借鉴中,可以疏理文脉,揣摩写法。这里就梁潄溟先生《朝话》中的文章,谈一谈议论文写作的借鉴。
议论要选好角度。作文题目有给命题关键词的,也有给一些文字材料的。文字较多,理解不一,因之而有多角度之说。审题立意,便要选择角度,提出看法。比如《猴子的故事》,是从一则猴子的故事得到启发。猴子为食欲冲动所蔽,不能调整方法,显出智慧的贫乏,那么人呢,就不能像猴子那样行事了。人类有智慧,但并没有接着说智慧是什么,而是引出一个独特的角度。“智慧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冷静。”这就是所要选择的议论角度。不用说,这个角度及要义就是针对猴子不能冷静而言的,从而表明智慧中冷静的重要。
议论要有所界定。比如《谈学问》,关于学问自然是各有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界定为:“学问就是能将眼前的道理、材料,系统化、深刻化。更扼要的说,就是‘学问贵能得要,能‘得要才算学问。”如何系统化、深刻化与有所“得要”呢?一方面是要处理好简约与广博的关系,由约而博,再由博返约;另一方面是注意吸收消化,才能学以致用。读书学习要有所得,要善于整理,即将眼前的道理和材料整理出条理来,使之有系统。学习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能将所学内容盘点好,大体上就可以完成阶段学习的任务,并相应地达成目标。过于超前是没必要的,但若整理不清楚,就滞后了。而南宋的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又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洒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法也。”读书,贵在能入与能出。能入,就是见得亲切,能够吸收消化;能出,则是用得灵活,不被书本知识压倒。
议论所要面对的是一些概念,自然要明确概念。一种办法是有所分解,比如《人生在创造》,本文的观点是人生在创造。先说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智慧。“创造可分别为两种:一是成己,一是成物。”将创造分为成己与成物两方面,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当辩证地看。“从他自己天才的开展锻炼一面说,算是成己;但同时他又给社会和文化做了贡献,应属成物。”结尾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仍有助于人生的创造。再如《心理的调整》,本文的论题是谈心理的调整,又分出心思与心情来。“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写一段文字,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一篇东西,得要让它有总有分,对一个问题也要能仔细分辨。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至于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心思上要条理清楚,拿写文章作比,更显出条理性来。心情与心思不是并列的,而是更为根本。调理心情要注意懈和乱,即散懈和暴乱。回到正面来言说,就是要集中精力,心气平稳地去说去做。这才是心理的调整,也就是论点所在。议论文中,论点可先提出,便于驾驭;也可先引论题,有所分析后,再得出结论。
议论中若概念不止一个,既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又要弄清概念间的关系,比如《发心与立志》:“盖所谓发心,不但是悲,且是智慧的;他是超过一切,是对众生机械的生命,能有深厚的了解原谅与悲悯,而要求一个不机械的生命。儒家也是要求一个不机械的生命,但与佛家不同。儒家亦有彻始彻终的一点,在立志。”这里所说的发心是佛家的原谅与悲悯,而立志则是儒家刚正的态度。二者的趋向不同,但在愿力上是相通的,因而就要开发这个愿力。作者是对当初从事乡村运动的人而言的,因而发愿就是要将当初的心愿加以扩充。正念有力,杂念减少,如此才能成就事业。概念有主次之分,也有对立之别。比如《成功与失败》,成功与失败是一组对立的概念,自然适于对比展开。二者的关系,作者认为成功是巧,而失败是我,合于古人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内里都含有疏漏,则见解深刻。再如《吾人的自觉力》,本文强调人的自觉,自觉才使人像人而不是像物。自觉的表现是清楚明白,与之相对的是机械性,就是愚蠢而不能清明自主,像完全缺乏了自觉。接下来联系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用种种相对的表现,从而表明清明自觉之难。然后又从中西文化的着眼点出发,有对己与对物之分,而对己就是要能驾驭得了自己。自己内心里常有清明自觉,便是前人所说的学养。并归结为要开发清明,培养自觉力,才能建立人格,实是健全人格。
议论中,一些常见的写法仍可借鉴。比如《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本文讲了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也即三个分要点。分析展开中,又正反结合,即道德不是拘谨的,而是有力量的精彩的;道德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味的,是最深永的趣味;道德不是格外的事情,而体现于日常生活之中。一言以蔽之,道德就是生命的和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从问题的角度来看,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可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先把心理的调整视为一个问题,分析中讲调整自己本来可自觉反省,但人苦于不自知,又易于忽略忘记,因而得亲师取友。靠师友提醒,可免于忽略忘记;与师友相处,还可潜移默化受其影响。有好的交往环境,自可向上。这亲师取友,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如《求学与不老》,文中讲人不能凭血气之勇,或者说血气之勇不可靠,而要能增进自觉。这增进自觉,是一种能了解自己且对自己有办法的学问,要在这上面用工夫,才能不老。这个看法既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很深刻。议论文中能提出一些深刻或独到的看法,就可谓有思想了。
(吴永福 福建省长汀一中 366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