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芝
摘 要:通过对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调查,以保护为视角,对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保护的视角探索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菏泽市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0-0248-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逐步增多,菏泽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也日益重视起来。但当今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一、菏泽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菏泽市拥有非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统计,截至目前,菏泽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27项,分别占山东省和全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的30.3%和1.8%。而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二、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菏泽以26项、29项、17项连续三批入选量位居全省第一位。菏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也达124项(140个保护单位)。
二、基于保护视角对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问题的分析
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此丰富,并保存的如此完好,在整个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与菏泽市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策略,不断完善法律制度,逐年加大经费的投入,并广泛展开细致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并积极吸取民间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来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在保护手段方面还实现了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了可能性。总体来说,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也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思想认识不足
在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思想认识不足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菏泽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而把保护传承可以放在次要地位,甚至为了经济的发展牺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要一部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被现在的主流文化代替是历史发展,因此,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其自生自灭。由于认识上的问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人才资源流失严重、产生保护与保护措施不力、经费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2.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人才资源流失严重
菏泽地区是人类早期文明非常活跃的地区,非物质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但在今天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资源流失相当严重。一些标志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物被损毁或流失,造成无可估量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即使能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往往由于后继无人、传承受阻,经常出现“人亡艺绝”的状况。虽然政府倡导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但受到传承的地点、方式、传承人水平等的限制,只能是零星的、细碎的传承,非物文化的整体传承和延续非常困难。
3.保护与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申报保护名录等项目中功利性太强,不尊重科学,不实事求是,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和内涵挖掘,使得“改造”后的遗产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单纯追求利润,把非物质文化粗俗化、庸俗化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原滋原味。三是只注重申报,轻视保护的现象突出,缺乏科学、具体的保护措施;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流失现象严重。
三、基于保护视角对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研究
从保护的角度出发,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走市场化道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经济价值,把资源转化为财富,是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补贴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应该积极调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传承组织及传承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动态传承。政府在立项保护的基础上,可以予以传承组织和个人适当的财政补贴,以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承,避免它们的逐步衰落和消失。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对传承人和组织延续是同等重要的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就代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财政补贴,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工作来,控制、降低因为传承人非正常消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二)教育传承模式
教育的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知识,是知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动态性、群众性特征,它的保护就是一个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也需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对于菏泽本地非遗资源,由上文可知表演艺术类独占鳌头,手工艺类次之。针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影像化进行传播,镜头表现具体画面、声音、内容和主题,使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知的更加亲切和直接。通过教育系统传承。在中、小学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关鲁西南鼓吹乐、定陶皮影、佛汉拳、曹州面人、柳编的民间艺人进行现场讲解、传授技艺等: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知识。
(三)生态保护模式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村)是基于保护的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一种非常重要的模式。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与发展需要特定的环境。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保护这个具体的项目,还要保持其生存环境生态的原真性,打造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的“精品”项目。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村),让其成为有源之水,使之成为“活文化”。菏泽表演艺术类遗产资源丰富,这有利于其通过这种模式进行保护和开发。以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商羊舞为例,在开发时,首先要做到这种民间舞蹈的原生态性,不能进行人为地加工或改变,否则就会失去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次,要注意保持商羊舞的完整性,舞蹈、服饰、道具、音乐、唱词、仪式等这些要素都必须加入保护之列。
(四)旅游开发模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是菏泽市非物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静态开发和主题公园两种模式进行。静态开发模式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要素集中起来,建立以收藏、展览和研究为主要目的,供游客参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博物馆。针对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现状,可以建立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园,把菏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物质载体形式表现出来,并辅以图片、文字、手册、解说、实物、视频等方式来进行全面介绍,使游客在浏览过程中可以详细了解遗产信息,激发其体验性、参与性的兴趣。还有一种就是主题公园的开发模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自然、文化、人文遗产以及各种可能溶入的景物融合到一起,以突出一个或多个主题的人造景观。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它有利于菏泽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能够“双赢”。而主题公园也能够使旅游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游客能够乐在其中,扩大旅游所能代来一系列产业经济链的发展。
结语
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这是不可更改的一个原则。只有这样,菏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才能不断传承下去,为菏泽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文化质素,提高菏泽市整体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
[2] 吴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8.
[3] 郭莹.真实性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 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5] 蔡朝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福州市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1-43.
[责任编辑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