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4-09-21 22:27谭月明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谭月明

摘 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它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优势:高素质的传播主体、独特的传播客体、特殊的传播环境。所以,必须大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0-0149-02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同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关系

高校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特定的责任。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决定了高校必须承担起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决定高校是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1.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了解和掌握,使其不仅为少数社会精英人士所掌握,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本质上的内在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根本任务就是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应该通过课堂教学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学生理解掌握,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手中掌握的改造现实物质世界的精神武器,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转变为改造现实的精神动力。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播主体)利用特定的传播环境与在校大学生(传播客体)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独特的教育环境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优势。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秀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一般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优秀素质。他们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他们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真心热爱这项工作,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尤为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教育,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理论修养,能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2.在校大学生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

青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性格,代表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在校大学生是青年同辈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了青年,掌握了大学生,就掌握了未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首先着眼于青年大学生,把他们作为关注的主要对象。当今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富于创新、勇于实践,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乐于接受先进的理论,一旦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会毫不动摇地成为推动其他社会群体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坚力量。同时,在校大学生具有变动不居的流动性特点。学生不是职业,它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一个阶段,经过4年的大学教育后,最终又回流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从学生身份向真正社会人的转变,这将对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发挥巨大的社会引领和示范作用。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传播环境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化育人环境,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都是教育者有意营造特定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对受教育者集中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对受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社会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详实的数据为根据,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面宣传中,在对错误思潮的分析批判中,使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形成良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育人环境。endprint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渠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但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优化,将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大学生内心的坚定信仰。

1.优化教学内容,澄清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反感、排斥甚至拒绝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受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种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见和误读。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泥沙裹挟、鱼目混珠,混进各种社会思潮,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部分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下现实混为一谈从而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偏颇和误解。因此,澄清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首要任务。针对当今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以“三贴近”原则为指导,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科学性与格序性,从青年大学生的期待视野入手,改变以往空洞的政治性说教,结合国际和国内的热点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又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使学生折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现实问题,自觉抵制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错误影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改革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恰当教学方法的使用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当代大学生知识理论储备、社会实践经验有限,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认识还不全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所以,坚持理论灌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这种理论灌输并非盲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改革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改变教师过去居高临下式的单向灌输,更加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和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由过去的单一呆板说教向点滴渗透转变,注重隐性教育。在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在思辨中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提高教师素质,注重教学艺术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不仅要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而且必须做到真懂马克思主义,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说清楚、讲透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既熟悉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又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当代大学生所理解和掌握。这同时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性,以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认识上存在的疑点、情感上的敏感点以及容易发生共振的共鸣点为突破口,以大学生喜闻乐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把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深邃的思想具体化,不断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认同感,从而激励他们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总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 齐卫平.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北京支部生活,2010,(2).

[2] 骆郁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3] 马宁.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教育评论,2009,(5).

[4] 郑黔玉,郭燕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5] 赵欢春.积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工作[J].江苏高教,2011,(2).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