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欣
摘 要:徽州版画是由古代徽州书画家、刻工、印刷人员、书坊业主共同努力,经过长期乃至好几代人开创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技艺、风格上有相对的沿袭和稳定性。在结构上以单线为主来叙事铺陈,重视诗情画意。它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有民间稚拙的味道,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徽州版画以其精工细腻的技法风靡一时,它一出现便以全新的面貌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徽派版画的形成与发展,与徽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多元化经济,尤其是繁荣的徽商活动所奠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关键词:徽州版画;自然环境;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29-02
一、徽州版画形成的自然环境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多田少,地产微薄。自然条件造就徽州人的自尊自重自立,自然地形成一种跟大自然搏斗、以争取生存权利的坚韧性格,默默地不事声张而又百折不饶,吃得辛苦耐得饥寒。正是这个地区的可贵个性,使他们在从事艺术创造中坚忍不拔,勇于走自己的路,在竞争中求生存,具备不断钻研创新精神,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引人注目。
徽州多名山,气候宜人,山清水秀,闻名海内外的黄山、白岳、新安江沿岸山水之胜,历来为世人瞩目。“新安大好山水”,从南朝梁、陈以来,就为人民所艳称,黄海峰峦,变幻莫测,宛若屏障;齐云岩壑,低回逶迤,神奇壮观,为中外古今游人所赞叹。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在景色秀丽的皖南山区的众多峰峦之中,白岳齐云山是能够与风景如画的黄山竟相媲美的又一颗徽州明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谓之齐云”。齐云山自吉阳水上登封桥,至渔亭,绵延五公里,悬崖绝壁,枯藤缠绕,山影倒映水中,好像是石涛画卷,淋漓尽致。山上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洞涧池泉遍布,更有古木参天,花草斗艳,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给。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赞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徽州六县境内,处处峰峦叠嶂,众水回流,练江和渐江合为新安江,奔腾而入浙江,经富春江、杭州而入钱塘江,江河所经之地,两岸青山,山静水明,掩映着平桥疏树,散落村庄,一派荆关画境。历代名人,画家向往黄山、白岳山水之胜,游览黄、白,寓居黄、白,图绘黄、白。清澈明丽的新安江是徽州的大动脉,千百年来既为徽州人民灌溉提供方便,也为徽州的颜姿增添了风采。“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即是一幅逼真的新安山水图。
山河壮丽的徽州,历史上有不少游客,“爱其山水清幽,遂久居”。清初楚州人释传悟(画僧雪庄),披发入黄山,为山中奇景所吸引,吟诗作画,乐而忘返,生活十分艰苦,他却认为“秀色可餐”。康熙皇帝强令他去京华留居,可不出一个月,他却坚决还山。很多著名大寺院请他去主持,他皆婉言谢绝,情愿在山上吃野果蕨根度日,也不愿离开黄山,一住数十年,后终老在黄山皮蓬。雪庄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黄山真景图四十三幅和黄山其他山水及花卉艺术珍品。徽州大自然风景优美,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文化遗存多、土层厚,深为历代有识之士所赞叹。
徽州大好河山不是一峰独秀,而是众美纷呈。绩溪的清凉峰,祁门的青萝台,婺源的大彰山、高湖山也都不凡,整个徽州处处山山水水,舞步优雅秀丽迷人,在这样的山水环境之中生长的人,出现诸如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及三雕这样的艺术流派,即是饱受大自然之美的熏陶、吸收灵秀之气的结果。徽派版画就是在这有灵气的土壤中孕育并盛开的一束奇葩。
二、徽州版画形成的社会因素
徽派版画的蓬勃兴起,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徽州雄厚的商业经济基础、刊刻书画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徽州独特的民风民俗等等诸多社会因素,都是徽州版画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一)徽州商业发展状况
据史书记载,徽商萌芽于东晋。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逃避战乱和种族压迫,北方与中原氏族纷纷南迁,地势险阻易守难攻的徽州成了他们的避难所。尤其是唐朝末期,为了逃避农民起义军的打击,北方士族再度源源流入徽州。当时官僚世家大族,以其雄厚的资本,任用宗亲,一奴仆代为营商,开设邸舍,发放高利贷,凭借特权,以聚高资,贩卖取利。这些具有营商传统的世家大族迁到徽州以后,利用山地特产发展手工业,重操旧业,做些贩运买卖而渐成气候。徽商到了宋代日趋繁荣,至乾隆时期成为黄金时代。明清时期徽州有“十室九商”之称,他们的足迹遍及云贵、陕西、宁夏、河北、河南与两广等省江淮浙湘鄂及沿江一带城镇,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形成了一个大帮派,遍及全国各地。徽州良好的商业经济氛围为徽州版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徽州刊刻书画业是版画的前身
徽州刻书是徽派版画形成的基础,郑惠《略谈徽州古代刻工》一文中说,徽州历代著述人有1852位,著作4175部。当然这也只是个大约数。众多的著作者,丰富的稿源,为徽州古代刻书出版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惠州人的文化修养、艺术品位普遍较高,讲究珍藏古本书籍、文物,为刻书业寻求真善本提供了保证。明代中叶,图书出版业兴盛,销路广,印数大,工本也就低,因此,刻书出版业便成了社会百业中获利丰厚的时髦行业。徽商及时投资出版业,凭着财力雄厚、经营有术,很快发展起来,并跻身于全国刻书业的前列。徽派版画迅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三)徽州民俗为徽州版画提供表现内容与形式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地方性、乡土气息、民间风味等,事实上就是各地的民间风俗习惯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民俗是客观存在,民间流行的所有风俗习惯,均蕴藏在人们的生活中。即在一个区域内,人们长期在那里生产生活,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会出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重复和周期性的活动,有特定的环境,伴随着风土人情、伦理道德等种种差异,孕育出带有乡土气的生活特征,就是那里人们留下的民俗烙印。民间风俗与民间艺术是人民在生活中的独特艺术创造,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美学趣味的重要体现。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劳动群众活动并长期生活在那里,便会有民俗、民艺的存在。徽州民俗的形成,若从远古说起,当然是“断发文身”、“嫁娶仪陋”、“鲜知礼节”的山越风俗。中原和北方士族陆续入迁徽州后,将各地风土人情世俗也都带到徽州,改变了山越人的社会风气,同时山越人原有的风俗习惯对外来迁入的北方、中原士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给予强烈的改造、扬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徽州风俗。他既不是中原或北方风俗的简单过度或移植,也不全是古越人风俗的遗存,而是经过扬弃、改造后所形成的新徽州风俗。
徽州民俗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特别是在方言语音上,徽州每个县,甚至一个县的几个区、东南西北乡的风俗、语言也都有不小的差异。徽州民情风俗与徽州文化艺术及手工艺民间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徽州民间版画即是徽派版画走向基层、深入民间的部分,其题材大部分是以激情欢乐为主题的《合家欢庆》《庆赏端阳》《满堂红》《福禄寿三星》等,以宗教、风俗为主题的《观音大悲像》《玄武施法》《天师除五毒》《慈航普渡》等,以人物故事为内容的《绣像三国志》《绣像水浒全传》《绣像红楼梦》《昭君出塞》《明太祖大战鄱阳湖》等,以戏剧海报为范畴的《包公打龙袍》《桃园结义》《单刀赴会》《空城计》等,以时事宣传为中心的《民国军光复南京城》《民国五大民族共和纪念图》《各路北军炮打镇江城》《民国军女大元帅攻打北京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这些作品从题材上看,能够显示一些时代特征和精神面貌,从风格上看,比较粗犷奔放,显然是继承了传统的徽派版画特色。
纵观徽州民间版画历史遗存,尤其是明清时期相当丰富,就是因为民俗活动在这块土地上不仅种类繁多,且有相对的民间群众性和稳定性。版画等民间艺术从民俗活动中吸取大量的表现内容,创造出更具形式化的艺术形式。它不是为少数富人的特殊需要而创作,而是为满足广大民众精神上、生活中的需要。所以徽州版画是产生于实用并满足于实用,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加之繁荣的徽州商业,使徽州版画如鱼得水,迅速发展起来。
——————————
参考文献:
〔1〕许承尧.歙县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国标.徽派版画.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姜黎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