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仙人物熟语研究

2014-09-21 12:55海滨
关键词:熟语文化

海滨

摘 要: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道教仙人形象常常被引入熟语,围绕其传说与供奉习俗,创作产生了大批精彩的熟语。熟语是重要的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所表现的内容之一便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通过道教神仙人物熟语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人们对神仙的特殊情感,发现、探索从中所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特别的视角获取文化信息。

关键词:道教神仙人物;熟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93-03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道教信仰中,神仙信仰是其核心内容,渗透着道教神仙信仰的民间文学艺术遍及城乡,世代传承,熟语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项目,熟语常常引入仙人形象,表达人们对于神仙的特殊的情感。熟语语音和谐,口语化程度高,生动活泼,它是人们的认识成果的概括,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神仙人物始终在影响着熟语,熟语也反映着独特的神仙文化,并折射出丰富的文化信息。

一、道教神仙人物熟语分析

道教对历史上庞杂而凌乱的仙真队伍不断进行梳理,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而有序的神仙谱系,我们熟悉的八仙、土地爷、龙王、玉皇大帝等都是道教中的神仙人物,围绕他们的传说与供奉习俗,产生了大量精彩的熟语。

(一)八仙人物

“八仙”是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八仙的传说故事在我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俗语。八仙的成员,一般认为是汉钟离、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传说八仙均为凡人得道,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可以说是世俗社会中民众生活的一个缩影,这也是“八仙”受到社会各阶层人群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八仙中每位仙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张果老常倒骑毛驴,铁拐李身患残疾,韩湘子爱吹箫等,根据这些特点,人们创造了许多熟语,如“张果老倒骑驴——背道而驰”、“铁拐李摆摊——蹩脚货”、“韩湘子拉着铁拐李——一个吹,一个捧/你吹我捧”、“铁拐李的葫芦——不知卖的啥药”、“铁拐李卖跌打药——货真价实”、“韩湘子吹箫——不同凡响”、“韩湘子的花篮——要啥有啥”、“铁拐李走独木桥——够戗/走险”等。也有一些是根据仙人的传说或故事而创造的。传说韩湘子是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在20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因倾慕山川之趣而出家,之后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世人皆认为他已得道成仙,因此有熟语“韩湘子出家——一去不复返”。相传吕洞宾有一好友叫苟杳,吕洞宾为让其专心读书,在苟杳新婚之日不让其与新娘同房,后来苟杳飞黄腾达,吕洞宾则穷困潦倒,吕无奈之下去找苟杳帮忙,结果苟杳把吕洞宾戏弄一番后才帮了他,因“苟杳”与“狗咬”读音相同,因此有了妇孺皆知的熟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八仙故事流传甚广,相关的熟语还有“八仙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渡)”、“传说中的八仙——各有千秋”、“八仙桌上加一位——九位(久违)”、“八洞神仙沿江走,五湖四海赛九州”等等。

(二)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土地爷”,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道教科仪中常要召当境土地,视其为有职任保护一方、效力道法的正神。他也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土地神算是众神中一位末等的“芝麻官”,有些熟语专门调侃其级别低,如“别拿土地神不当神仙”、“向土地菩萨借款——哪有钱”、“土地难比门神——一高一低”等。土地爷级别虽不高,但权力不小,他主管着当地人们的婚丧嫁娶、瘟疫之灾、虎狼之患、盗窃斗讼之争,因此在旧时的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香火还挺旺,所以一些熟语的产生也顺理成章,如“神仙下凡,先问土地”、“土地不松口,猫狗不敢咬鸣”、“土地爷打哈欠——神气”、“土产不多,生一物栽培一物;地方不大,住几家保护几家”、“东庄土地到西庄——不灵”等。随着道教的世俗化,神仙人物也越来越“人性化”与“平民化”,土地爷和凡人一样,也有了妻子,于是出现了土地婆(又称”土地奶奶”),相关熟语有“土地公土地婆——一对孤寡”、“土地奶奶坐月子——养神”等。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土地是城隍的下属,不少熟语便是表现土地与城隍这种上下级关系,如“城隍爷掉井里,土地爷扒头看——捞(劳)不起您大驾”、“土地见城隍——慌了神儿啦”、“土地爷打城隍——管得宽”等。

(三)灶神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他与土地神在道教神仙谱系中的位置一样,均为地方和家族保护神。灶神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司饮食之神,掌管着凡人的全家祸福,在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地位最高。“灶王爷——一家之主,谁家的锅台都上”、“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饼铺里的灶王爷——独座”、“家里刨了灶王爷——数你大了”、“撇下灶王爷拜山神——舍近求远”,由此足以见灶王爷对家庭的重要性。旧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腊月二十四日是灶神离开人间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因此有熟语“腊月二十三的灶神——快要上天了”、“腊月二十四的灶神——上天了”,传说灶神离开人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年来这家人的所作所为,人们为了让灶神上天说好话,虔诚恭敬地祭拜灶神,于是有的熟语道:“给灶王爷烧香——多说吉利话”、“灶王爷上天——有啥说啥/言好的”等。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灶王爷伸手——拿糖(搪)”,也有的熟语调侃灶王爷,如“灶王爷摸瞎——乌黑”、“和灶王爷接吻——黑嘴”等,这些熟语形象鲜活、表现力十足。

(四)阎王

中国古代本没有关于阎王的观念,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与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才演变出具有汉化色彩的阎王观念——十殿阎罗,也叫阎王、阎王爷。阎王是民间传说的阴间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人对死亡往往充满了厌恨与恐惧,而且道教崇尚“贵生恶死”的思想,因此人们对主管生死的阎王也自然而然充满了愤恨之情,大多数熟语都表达了这一思想感情,如“阎王的女儿——鬼才要”、“阎王爷的爹——老鬼”、“阎王爷的外孙子——鬼羔子”、“阎王爷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阎王绘图——鬼画符”等。同时,人们对阎王也充满了畏惧,如“阎罗王为地狱主,连鬼都怕他”、“阎王判你三更死,不得留人到五更”、“阎王嘴上拔胡子——找死”、“摸着阎王爷的脚趾——死在眼前”、“阎王爷叫门——活要你的命”、“阎王爷发令箭——要命”。还有一些熟语则是对阎王及其随从判官的调侃,在幽默风趣中带有针砭时弊的意味,让人忍俊不禁,且讽刺意义十足,如“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阎王爷审案子——全是鬼事”、“当着阎王告判官——能有你的好吗”等。

除此之外,熟语中包含的道教神仙人物还有龙王、姜太公、寿星、药王、张天师、门神、河神、雷公等等,如“龙王翻身——掀风鼓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老寿星戴表——赶时髦”、“药王爷的嘴——吃尽了苦头”、“天师爷坛,哪会出鬼”、“反贴门神——左右为难”、“向河神求雨——自顾不暇”、“醉雷公——胡劈(批)”等。

endprint

二、道教神仙人物熟语所反映的文化信息

语言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熟语更是重要的文化信息的载体。熟语积淀了人类文化,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的形形色色,所以熟语被人们称为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熟语所表现内容之一便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它们表达了一定的文化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道教神仙人物熟语便是如此。

熟语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大多是反映民众生活心理之作,之所以有大量表现道教神仙人物、甚至对神仙人物进行幽默调侃的熟语,这和道教的“世俗化”、神仙的“人性化”是分不开的。为满足道教的进一步发展,道教逐渐世俗化,神仙形象的“人性化”实际上是道教“世俗化”的必然产物。通过这种变化,“神仙”形象得以逐渐走出宗教领域,进入到一般人、特别是下层民众的生活范围之内。“八仙”形象就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八仙”的形象从根本上摆脱了神仙形象中“神”的神秘性和超凡特征,是真正以平凡人形象出现的神仙。形象代表了城市中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历代神仙通鉴》卷五在记载李铁拐的形象时,以“黑脸蓬头,卷须巨眼,跛右一足,形极丑恶”来描写。这样的神仙形象在此前神秘化、美学化神仙的气氛中是无法想象的。吕洞宾本是一介书生,三举进士不第,到46岁,仍然奉父母之命赴考。成仙后,他终日混迹人世间,以各种形象出现,奖善罚恶,度人为仙。他身上还有凡人常见的“酒色财气”,也与人斗气争胜,这样的形象似乎与城市市民的性格特征具有相似之处。在他们身上,不同的人群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神仙人物与民众的实际宗教需求密切相关,道教神仙人物也自然获得了人们的重视与喜爱。于是,在人们心中,神仙不再永远高高在上,而是既可以称颂赞扬,也可以戏弄调侃,甚至在熟语中后者表现得更为明显。

道教神仙人物熟语对民俗活动有大量描写,可见神仙人物与中国传统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崔希亮曾对刘宝成主编的《中华歇后语大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和王陶宇、孙玉芬编著的《俏皮话大全》(四川辞书出版社)所收涉及各类人物的熟语进行统计,发现涉及道教神仙人物的熟语多达406条。从道教神仙人物熟语数量之大可以看出,道教神仙信仰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些影响在民俗活动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有些是对祭祀活动的描写,如“向河神求雨——自顾不暇”、“腊月二十三的灶神——快要上天了”、“给灶王爷烧香——多说吉利话”等。随着道教的神仙信仰逐渐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我国众多的民俗事象,有些便源于神仙信仰,如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八的“敬八仙节”等。

其中一些熟语,经常用神仙形象来作反衬,如“神仙也有三个错”、“神仙也怕脑后风”、“神仙难医烧箕臌”、“神仙也要打磕睡”,或者是“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神仙指一指,凡人做到死”等等,它们中或借神仙世界与凡俗世界的对立来象征影射旧世界的阶级对立,或提升凡夫俗子的自尊自强精神,含有深长意味。

一些有关熟语也借这类鬼神精怪形象象征照射现实生活中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玉皇殿里开会——神谈一气”、“神仙下凡,先问土地”、“玉皇怕财神,有钱大三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鬼披人皮”、“鬼怕恶人”、“有钱能使鬼推磨”等等,用“道士”、“土地”、“玉皇”、“妖魔”、“鬼怪”等道教传说中的形象来构成熟语,别具深意。本是主宰整个天上人间的玉皇大帝却惧怕小小的财神而不得不屈驾与之交往,从侧面也体现出了人民大众对于这种邪恶世风的憎恶与怨恨,这类熟语不仅形象鲜活,意味深长,而且讽刺意义十足,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有些熟语也多少反映出了缺少平等、歧视弱小的民族心理和圆滑、世故的民族性格。熟语是大众文化的题目,具有诙谐、俏皮、幽默的语言风格,但是这种风格特点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嘲讽和戏谑。有些熟语并没有从人物的性格、思想、为人等深层次的人文角度进行创作, 而是瞄准他们外表或生理等缺陷, 进行夸张的描写和假设。如有的熟语就经常描写调侃八仙之一铁拐李的残疾和土地神地位级别低,如“铁拐李跳舞——摆不平”、“铁拐李的脚杆——长短不齐/高的高来低的低”、“铁拐李走路——一摇三摆”、“土地难比门神—— 一高一低”、“土地见城隍——慌了神儿啦”、“土地爷打城隍——管得宽”等。这说明中国国民性格中某些方面是丑陋的,普遍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存在着恃强凌弱、歧视弱小的性格缺点。

熟语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它记载并表达了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道教神仙人物作为熟语所表现的重要部分,对其丰富与发展作出了贡献。透过这些熟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民俗风貌和社会风情,使现代与古代有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其实,道教神仙人物只是熟语所表现的一部分,因此,进一步认识了解熟语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

参考文献:

〔1〕王勤.汉语熟语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孙亦平.道教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潭汝为.民俗文化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阎乾福.中国民间歇后语集成(上、下)[Z].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5〕刘守华.道教和谚语[J].中国道教,2004,(3).

〔6〕苟波.神仙形象的“人性化”与道教的“世俗化”[J].宗教学研究,2008,(3).

〔7〕张兴发.道教神仙信仰的社会功能[J].中国道教,2000,(2).

〔8〕李云彤.汉民族文化在有关人物的歇后语中的呈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endprint

猜你喜欢
熟语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中俄饮食结构差异在汉俄熟语中的体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