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雪 峰, 金 丽
(1.沈阳化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110142;2.辽宁教育研究院 教育评价中心,辽宁 沈阳110034)
在当今世界,技术进步逐渐成为发展本国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是科技经费投向的三大部门。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科技投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测算高等院校科技经费的投入效率,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对促进科技进步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宏观经济学家的普遍关注与认可。世界各国在定量测算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时,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生产函数法,即用投入与产出之间依存关系的生产函数来测算技术进步的方法,如柯布-道格拉斯(C-D)的生产函数等;二是增长速度方程方法,即描述投入与产出要素的增长速度和技术进步速度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国内学者针对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而直接测算高校科技在经济发展中贡献率的研究还未见到。
因此,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择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来测算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测算中,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的生产函数模型以及相应的经济计量方法,采用动态分析与回归分析等,估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在估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借鉴Dominique Guellec与Bruno Van Pottelsberge de la Potterie的计算模型估算政府科技投入对技术进步贡献[1],从区域科技投入资金流向的角度入手,测算出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的增长,通常称为技术进步率,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本文选择目前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估算方法——索洛残差法,以及最常用的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该方法的具体原理是把生产函数简化为两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
其中,Yt为产出,t表示时间,K 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投入,TFP为技术进步参数,即为全要素生产率,U为随机扰动项,α和β分别为资本产出份额和劳动力产出份额。
这样,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就可以计算出某一时期t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计算公式为: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式(2)两边同时除以劳动投入Lt,可以得到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拥有量之间的计量模型,即:
再对式(3)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
应用EViews6软件,对式(4进行参数估计,即可估计出参数α的数值,然后根据α+β=1,再计算出β的数值,最后利用估算出的α和β的数值,由式(2)就可以计算出某国家或地区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
(1)估算政府科技投入贡献的计量模型
当前,专门研究高校科技支出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的文献并不多,定量研究更少。Dominique与Bruno曾采用构建模型的方法,从科技投入的角度来估算政府科技投入对技术进步的贡献,提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要素分别为企业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和国外技术外溢[1]。因为这一模型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可操作性强,在国内外很快成为相关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研究模型,固本研究选择此模型。该模型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变体,其简化模型形式为[2]:
其中,t表示不同的年份;TFP为全要素生产率;BPRD、GPRD和FRD 分别表示企业科技经费投入额、政府科技经费投入额和国外技术外溢;γ1、γ2、γ3分别是三者的弹性系数;μ为随机误差。在具体计量中,对该模型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化为加法的形式。
(2)构建估算高校科技贡献的计量模型
借鉴以上研究方法与模型,如果从科技经费执行部门来考虑的话,科技投入一部分流向了高等院校,另外的则流向了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组织。由此,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要素可分为高校科技经费支出、企业科技经费支出、科研院所科技经费支出和国外技术外溢。在这里参照式(5),可以得到式(6),并用式(6)估算高校科技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弹性大小,进而估算出高校科技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其模型为:
其中,URD、BRD、IRD和FRD 分别表示高校科技经费支出额、企业科技经费支出额、科研院所科技经费支出额和国外技术外溢;α1、α2、α3和α4分别是四者的弹性系数;α0为常数项,Vt为随机扰动项;对该模型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化为加法的形式,即:
但在用式(7)进行估计时,URD、BRD和IRD 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由于本文主要是估算出高校科技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所以把科技支出分为高校科技支出额(URD)和非高校科技组织科技支出额(OURD),其模型则变为:
βU、βOU、βF分别是三者的弹性系数;β0为常数项,Vt为随机扰动项。对式(8)两边全微分,可得总的科技进步率的计算公式,进而得到总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
估计出βU、βOU、βF之后,即可计算出某一时间段内高校科技、非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以及国外技术外溢的科技进步率(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TFPU、TFPOU和TFPF)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即:
依据以上研究方法与计量模型,以辽宁为例,通过具体估算辽宁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定量分析高校科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其中,估算高校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需要大量的相关区域内的科技、经济增长数据。这些数据的整理分析与估算,是测算精确结论的前提,也是获取最终结论的重要环节。
从科技经费投向角度测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要素中,涉及了高校科技经费支出、企业科技经费支出、科研院所科技经费支出和国外技术外溢四项指标。关于这四项指标,现说明如下:企业科技经费支出与科研院所科技经费支出为实际支出额,在计量测算中,这两项指标为正常采集数据。而高校科技经费支出与国外技术外溢,因统计数据中统计变量的变更,在计量测算中,这两项指标为替代数据。本文相关指标的界定如下:
(1)以部门研发经费支出额替代部门科技经费支出额
在计量辽宁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中,依据以上计量模型,不同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可由式(2)计算而得,高校科技经费支出额可以从《历年辽宁统计年鉴》上查得,而辽宁科技经费筹集额减去高校科技经费支出额(URD),即可得到非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经费支出额。但由于自2008年以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中,原“科技经费支出额”这一指标已不再列出,取而代之为“研发经费支出额”,因两者的相关性很大,故本文选用1998~2010年的各部门研发经费支出额作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
(2)以对外经济依存度来替代国外技术外溢[3]
所谓国外技术外溢(FRD),是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要素的外溢,是一个无法统计与量化的指标。但在科技执行的实际应用中,此项指标又占有一定份额。在我国的统计资料中并没有相关数据,不过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越大,从国外得到的技术外溢效应往往就越强,因此用对外开放程度来表示国外技术外溢的贡献效率大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标估算的数值趋向也是比较合理的。所以,本文在计算时,采用“对外经济依存度”替代了“国外技术外溢”指标。经验数据表明,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其对外经济贸易交往也就会越多,那么进出口所占GDP的比重(即对外经济依存度)也就会越大。
本文选用1998~2010年的辽宁省研发经费支出数据作为动态的基础研究数值并进行初步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辽宁省研发经费支出基础数据状况
从表1可知,10余年来,辽宁省高校研发经费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从1998年的3.818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4.4612亿元,增长了5.41倍,年均增速为16.74%,超过同期辽宁地区增加值(GDP)的年均增长速度(13.84%),总体上说较高。但其增长速度时快时慢,波动幅度较大。近年来,增长速度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从表1还可以看出,辽宁省高校研发经费支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辽宁研发经费增长速度,更低于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速度。1998~2010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经费分别增长了5.41倍、3.74倍和13.57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6.74%、13.84%和25.01%,而同期辽宁研发经费增长了9.94倍,年均增速为22.07%。期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辽宁研发经费增长速度,这最终导致辽宁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支出在辽宁研发经费支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辽宁省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在辽宁研发经费支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依据以上基础数据,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以及研发支出、国外技术外溢(对外经济依存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弹性估计,采用已选取的计量模型,取得高校研发科技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的数值。
(1)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5]
本文根据式(2)和式(4)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首先是估算资本存量,但在对资本存量的计算中,我们无法计算或统计出第一产业的资产额。同时,根据1998~201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第一产业研发支出额所占比重仅为1%左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研发支出对第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就是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所以,我们只对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
首先,对第二、三产业流动资产和总资产进行估算。在第二、三产业的资本总量计算中,由于辽宁统计年鉴中没有针对1998~2010年的第二、三产业流动资产和资产总额的统计值,而仅有当年的新增固定资产统计值,所以需要对各年新增的流动资产及资产总额进行估算。假设在短期内新增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比例大致不变,根据2004年和2008年的总资产额(第一、二次辽宁经济普查数据)和新增固定资产的数据,估算出新增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比例为1∶1.731,进而根据1998~2010年各年的新增固定资产数值估算出其新增流动资产数值,最终估算出1998~2010年各年的资产总值(见表2)。
其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在获取资本总量的计算数值后,可计算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增加值和人均资本拥有量,进而根据式(4)估算出资本产出份额(α)和劳动力产出份额(β),利用EViews6.0软件,在消除自相关之后,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最终估计出α=0.6926,β=0.3074。进而采用式(2)计算出辽宁省第二、三产业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估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总资产、从业人数及全要素生产率情况
(2)研发支出及国外技术外溢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弹性估算
首先,对辽宁省各项研发支出及对外依存度的指标数据进行选择与估算。
如前所述,我们将选择对外依存度(FRD)作为国外技术外溢的代表性指标,选择研发经费支出总额减去高校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作为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研发机构等非高校研发机构的研发经费支出总额。辽宁研发支出和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数据总体状况如表3所示。
表3 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支出及对外依存度情况
其次,是研发支出及国外技术外溢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弹性估计。
为了真实地反映出全要素生产率(TFP)与高校研发经费支出额(URD)、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支出额(OURD)以及国外技术外溢(FRD)之间的函数关系,本文选择式(8)对高校研发经费支出额、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支出额和对外依存度的弹性系数βU、βOU、βF进行估算,对这4个变量观测值的自然对数用式(8)进行协整分析,在消除异方差后,协整分析结果是各项指标都较好,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大,并通过了F检验,各个参数也都通过了t检验。对式(8)的回归结果如下:
由此表明,高校研发支出(URD)每增加1%,可使全要素生产率增加0.1370;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支出(OURD)每增加1%,可使全要素生产率增加0.2010;经济对外依存度(FRD)每增加1%,可使全要素生产率增加0.1228。
(3)辽宁省高校科技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首先,对第二、三产业科技进步率进行估算。
在通过式(8)估算出高校研发经费支出额、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支出额和国外技术外溢(对外依存度)的弹性系数βU、βOU、βF的基础上,利用式(9)、式(11)及表3的数据,可以分别计算出科技进步以及高校研发、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和国外技术外溢对第二、三产业在1998~2010年之间的科技进步率,即:
从以上的计算可以看出,由于误差的存在,所以回归值(0.0695)与表3中第一列数据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0.0640)之间略有偏差。表3中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0.0640)为数据直接计算得出,而数据(0.0695)为回归计算值,且误差极小,故我们选取计算值(0.0640)为最终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即此阶段对辽宁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率为6.40%。
本文认为高校研发经费支出额、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支出额和国外技术外溢(对外依存度)三者的回归值所占全要素生产率(TFP)回归值的比重,就等于三者计算值所占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值的比重,从而得出三者在辽宁第二、三产业的科技进步率的计算值(见表4)。
表4 辽宁区域科技(含高校科技)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证分析
高校研发支出科技进步率的计算值=6.40×2.29/6.95=2.11
非高校研发支出科技进步率的计算值=6.40×4.57/6.95=4.21
国外技术外溢进步率的计算值=6.40×0.09/6.95=0.08
由此,依照以上计算所取得的科技进步率数值均为计算值。
其次,对第二、三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估算
从表4可知,在1998~2010年每年辽宁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的科技进步率约为6.40%,高校研发、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以及国外技术外溢对第二、三产业增长的科技进步率分别为2.11%、4.21%和0.08%。同时,根据1998~2010年《辽宁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可知,在此期间,辽宁省第二、三产业年均增加值的增长率为14.40%,而人均增长率为12.36%。利用式(12)可估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对辽宁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约为44.44%,即辽宁区域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约为44.44%;人均增加值的贡献率约为51.78%。其中,高校科技对辽宁经济的贡献率约为14.65%,对辽宁人均增长的经济发展贡献率约为17.08%,超过同期辽宁地区增加值(GDP)的年均增长速度(13.88%)。同理利用式(12)还可以计算出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以及国外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结果在表4中已有体现。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1998~2010年,辽宁高校研发支出每年对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率约为2.11%,而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支出每年对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率约为4.21%。所以,辽宁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支出每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高校研发的2倍。但根据表3中的数据,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支出总额却是高校研发支出总额的9倍。因此,从研发支出效率(研发支出效率可定义为每1元钱的研发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来看,高校研发支出的效率(TFPU)却是非高校科研机构研发支出效率(TFPOU)的4.51倍(见表4)。第二,高校科技对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约为14.65%,对辽宁人均增长的经济发展贡献率约为17.08%,超过同期辽宁地区增加值(GDP)的年均增长速度(13.84%)。而从表1中高校研发支出的趋势与结构构成分析来看,高校研发支出虽总量在增长,但波动幅度较大,增长速度(16.74%)也明显低于辽宁研发经费总增长速度(22.07%),且增长速度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高校研发经费的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对以上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通过科学配置和协同创新,争取研发经费来源的多途径,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目前,高校的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缺乏来源的多样性。因而,应根据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按区域人均值确立相应的投入比重,完善研发经费投入机制,促使高校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要通过做好项目预测与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凝聚本区域的科技力量,多方合作,吸引中小企业按照项目前景所涉及的产业链、技术链等实施长期的研发经费投入,既解决中小企业的自身创新局限,又推动各类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共同发展[5]。同时,高校也应继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促进横向经费的快速增长。
二是规范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引导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应将现行的行政性对科研成果的等级评价制,转化为由市场运作为主、效率贡献优先的审验制。对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项目,以专利申请和审查代替行政性“科技成果鉴定”,以专利投入应用后的效益作为最终评价机制,使成果研发与个人收益直接与利益挂钩,经济效益越高、社会贡献越大,个人收益越多,评价等级也相应提高。引导科研人员的注意力从关心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诸多评审等级虚衔,变成关心获得专利的应用型技术成果能不能为社会经济带来效益,从而杜绝目前的很多应用成果有科技进步奖无市场,有发明奖无人问,有论文无引用的现象,引导更多的科研项目直接面向市场[6]。
三是有效利用与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省内构筑起学科方向齐全、布局合理、创新力量强大的高校研究基地系统,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组成创新网络,建立共享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化“校地合作”,从而打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使高校尽快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1]GUELLEC D,Van POTTELSBERGE B.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diture On Business R&D[J].Research Policy,2001,30(8):1253-1266.
[2]张道海,何有世.江苏省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6,(4):83-85.
[3]李兰兰,诸克军,郭海湘.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55-61.
[4]金丽,韩雪峰.高校研发经费增长与使用状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20-23.
[5]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6]刘连峰,孙玉涛,傅瑶,等.基于“科研—转化”的高校科技发展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