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慧
摘 要:网络群体性事件,简称网群事件,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针对网络群体事件我国政府应坚持和完善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切实保障民意表达畅通,积极呼应舆论,引导舆论,抢占舆论的主动权,由消极地“防范舆论”向积极地“引导舆论”转变,快速应对焦点问题,做好事件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抵制家乐福事件;对策;政府行为
中图分类号:D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36-03
一、抵制家乐福事件始末
(一)事件起源
2008年4月10日上午10点45分,一位网名叫“水婴”的26岁年轻人,将一条题为“抵制法国货,从家乐福开始”的帖子,发布在了社区网站“猫扑”上面。随后,网友热情响应,出现了300多条跟帖,并在大家的发言中,提出了更多的号召和建议,甚至有网友列出了黑名单,包括LV、欧莱雅、达能、欧尚等法国背景品牌也卷入其中。
(二)事件的发展与影响
从“水婴”在猫扑上发帖后,网友开始热情响应,一时间,“抵制家乐福”的倡议以网络帖子、手机短信、QQ群留言等各种方式在社会上广为传播。随后,网上的声讨很快从海外蔓延到中国的网站,天涯、西祠、猫扑等中国几大论坛相继出现抵制法国货的帖子。事件的网络舆论发展经历了如下过程:
2008年4月8日,在天涯社区,一个“全程记录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的帖子,发布了如下镜头:法国市政厅大楼挂出五环镣铐的旗帜;被撕碎的中国国旗;还包括一个“藏独”男子抢夺残疾姑娘金晶手中的火炬。
4月10日,由“梦罗宁馨”发出的《爱我中华 抵制法货》一帖,进入网民的视线。她在帖里列举了一些法国公司、产品,其中明确锁定“家乐福”——抵制这个在中国拥有2亿多客户的零售商,“普通人都能做到”。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另一大型社区——猫扑网上,26岁的网友“水婴”此刻也发出了“抵制家乐福”的号召。
4月12日,有网络文章指责家乐福后台老板路易威登公司曾多次资助达赖集团。LV的光顾者太少,矛头逐步集中在家乐福身上。
4月13日,“水木清华”网友Kittyshelley率先在北京打响“战斗”——带着国旗和展板来到白石桥家乐福门前讲解,“给法国点颜色看看”。回来后她把名为《今天让红色传遍中国》的帖子发到清华水木论坛上,引起巨大反响,并被转载到其他论坛。
4月14日,新浪财经发起“争议是否抵制家乐福”的调查。截至4月16日晚9点,46万余人参与调查,其中40.8万人赞同抵制家乐福等法国品牌。几乎同样比例的网民表示,近一个月内不会去家乐福购物。“抵制家乐福”已经由一个声音成长为舆论。
4月1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法方应对中国民众合理、合法表达的情绪和意见进行反思”。
从抵制事件缘起到发展的全过程,家乐福始终是人们最直接的抵制对象,因此它也是受损害最直接的一方。随着抵制浪潮的高涨,家乐福的销售额出现明显下降,另外,与家乐福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家乐福供应商则成为实际箭靶,中国上千家供应商因此受到家乐福的牵连。显然,逐渐升级的抵制已经让家乐福和供应商一起受伤。
二、抵制家乐福事件的特点
由奥运火炬传递引发的“抵制家乐福”事件,是一次典型网络群体性事件,认真总结这一事件的特点,对指导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80后是此次抵制家乐福事件的主体。与白领阶层相比,他们拥有更充裕的时间,更“饱满”的情绪,也更易冲动。前面提到的“水木清华”网友Kittyshelley,就是一个典型。而80后又是当今网络用户的主体,稔熟网络技术,使用媒介的意识很强,对热点事件的“言说欲”、“表达欲”很强,加之受新思维影响比较深,所以,在抵制活动的始终,80后年轻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2.血性激情和理性智慧激烈碰撞,爱国主义情绪贯穿始终。家乐福事件的始末始终存在着情感与理智的激烈碰撞。在事件发展初期,抵制趋势呈现激情自由迸发状态,人们通过网络和手机疯狂传播抵制信息,但不论是网络还是短信,民众自发的声音,它们都不约而同出现,在极短时间内形成海量的自由传播,确实说明当时人们对法方的不满情绪异常强烈。但情绪之后是理智占了上风。在理智与激情的激烈斗争中,理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此外,在此次事件中,群众激烈的爱国主义情绪贯穿始终。虽然在事件的始末,情感与理智始终存在激烈的交锋,但是无论是那些号召抵制家乐福的群众还是那些呼吁理性爱国的群众,都有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都是为了中国能更好的发展,在全世界人民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3.群众受整体化思维影响。在这次抵制事件中,很多网民有一种整体性思维下的含混、模糊逻辑。家乐福里面卖的都是中国人生产和制造的产品,几乎没有多少是来自法国的,而且购物的也多是中国人,很少有法国人。但许多人还是犯了整体化思维的错误,把抵制家乐福看作是抵制法货,甚至是抵制法国。受这种思维的直接驱使,抵制家乐福的呼声越来越高。
4.网络民族主义兴盛。在此次事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网络民族主义兴盛。网络民族主义是指“在当前中国面对高速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社会矛盾逐步升级的特殊发展阶段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上获得了意见渠道的新公民表达的集团化民族情绪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势力”。由于网络巨大的、快速的传播功能,在此次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为人们表达和宣泄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了平台。
三、抵制家乐福事件中的政府行为
(一)事件发展初期
政府采取侧面回应的态度,在网上删除所有有关抵制的帖子,政府适当的介入与引导是必要的,但这种介入与引导,不应是粗暴的删帖或简单的反驳。这种做法不仅不会遏制事件的发展,反而会适得其反,让某些对现实不满的公众将自己“反对的情绪”表达出来,恰是面对公众不满情绪最好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某些偏激、谬误的言论,并不应该被全部过滤。对其中典型发言的保留,将为人们提供一种判断的比照。在传播学上,我们将这种传播技巧称为“两面提示”。根据霍夫兰等人的研究,与“一面提示”相比,“两面提示”对高文化水平的群体有更良好的说服效果。此外,拉姆斯丁和贾尼斯在进一步考察“两面提示”的说服效果后发现,“两面提示”具有“免疫效果”,能增强人们对于反面宣传的“抵抗力”。
(二)事件高潮期及后期
政府开始以正面态度回应抵制事件,但反应迟缓,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行政部门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并没有认清互联网的媒体属性,对互联网的管理也是多头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思路和流程,这也就是导致政府反应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种做法,对于事态的发展和政府的发展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1.有助于平息西方社会对中国政府的偏见。在这次火炬传递和西藏事件中,西方媒体一直指责中国政府纵容、利用网民的情绪和行为。在抵制事件中,政府对网民的过激行为一度采取放任纵容的态度,没有利用相关法律规范群众的自发行为,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府应以正面态度回应事件,严格依照法律办事,使西方社会对中国政府的攻击不攻自破。
2.在此过程中,政府完成了一次转身:从忽视民意到直面民众,从一开始回避舆论到后来审时度势地开言路、纳谏言,事实证明,一旦民意的管道自由畅通,事件解决的前景便豁然开朗:民众与政府之间,对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话和合作。从抵制家乐福事件发展的始末,我们看到民众日趋理性,政府执政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提高。
3.在事件发展的后期,政府的做法实现了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政府与公众是利益高度相关的“共生体”,而非存在根本利益冲突的矛盾双方,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中,在保证奥运会正常进行、维护国家尊严的目的上,政府与公众是一致的。而懂得给予网络舆论正面的回应,正是政府在对待舆论的思路上逐渐成熟的标志。
四、我国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探究
网络是现实社会的灰色地带、泄洪区,网络群体性事件并非什么洪水猛兽,它只是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焦虑情绪无法得到有效消解的产物,如果政府处理得好,反而可以通过网络这一泄洪区,让社会焦虑得到一次自我解构与沉淀,但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引起社会秩序混乱,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处理好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我国政府是一个挑战,我国政府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一)坚持和完善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切实保障民意表达畅通
在处理此类事件中,政府要坚决摒弃在民意表达渠道中傲慢的权力姿态和息事宁人的惯性思维以及只堵不疏的工作方式。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多、信息传递量大、消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及化解过程中,行政管理者必须及时发布信息。可以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开设一些“网上热线”或网络互动活动,利用视频、音频、聊天系统等与网民交流,尽可能早地对网民的意见和诉求作出回应,在双方之间搭建起信息沟通的桥梁。
以此次事件为例,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中,政府最初对待舆论的态度就并非是完全开放的,Kittyshelley在水木清华上的帖子就曾遭到过反复删除。但随着事态的发展,政府逐渐意识到舆论的方向不仅不危害自己,反而有利于自身,并且自由的舆论表达本身就是宣泄愤怒、恢复平静的最好方式,压制舆论不仅事实上难以办到,而且有进一步恶化事态、导致舆论矛头转向的危险,所以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应该说这样做是明智的,且代表着今后处理此类事件的舆论的基本方向。
(二)积极呼应舆论,引导舆论,抢占舆论的主动权,由消极地“防范舆论”向积极地“引导舆论”转变
为了抢占舆论主动权,政府可以在一些大的网站和知名度较高的论坛设立网络监测员,随时了解网民意见,掌握网络动态,一旦发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就迅速反应,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涉事的相关部门,提醒其提前预警,采取应对措施。同时,有关部门可以成立一支专、兼职的网络工作队伍,对网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及时跟帖、回复,在第一时间把客观的、真实的信息发出去,澄清事实真相并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及时纠正错误、虚假的网络信息,通过客观及时的信息发布对网络舆情作出适当引导,防止事态复杂化、扩大化。
为了做到由消极地“防范舆论”向积极地“引导舆论”的转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将现实行动掌握在可控范围之内。对于网络群体反应,政府首先应通过网络发帖量,综合整理分析事件的舆情,对事件事态发展做出准确预测,一旦发现网络事件有上升到现实行动的可能时,网络监测员就应该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以便政府提前采取行动,将现实行动掌握在可控范围内。对于“抵制家乐福事件”政府如果能够在其出现现实行动前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做到“有备无患”,那么在事态发展全过程便会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控制事件全局,从而更好的发挥政府职能。
2.在论坛内外,运用合理方式引导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具有鲜明特征。首先,群体行为具有很轻的情绪化特点。其次,群体倾向于把各种事物加以联系,夸大、扭曲事实真相。这就需要政府在处理此类事件时适时把握、因势利导,在论坛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方面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运用简单、平民化的语言发表具体、简洁的帖子,另一方面要运用事实与逻辑加以引导,向网民交代相关的客观事实,避免他们盲目的愤怒。同时,在论坛外,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措施,辅助舆论的引导。国家的权威部门与媒体应该及时发布权威数据、信息,澄清网民热切关注的一些问题,报纸、网络可以刊发更多具有思辨性的评论文章,倡导理性的舆论氛围。
3.推动展开新讨论,分散网民注意力。在跟踪事件本身动态发展的同时,论坛的管理员应积极关注更多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并从中提炼出那些对公众有知悉、理解意义的新闻,用置顶、加精等方式吸引网民注意,推动新讨论的展开。在一系列新议题的诞生、发展过程中,网民的注意力自然会分散开,并逐步聚焦到更有意义、新鲜的新闻事件上,从而成功实现舆论引导的目的。
(三)快速应对焦点问题,做好事件处置工作
网络作为一种监督方式,是释放个人正义和社会良知的有效载体。许多网民虽然与议论的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但他们会毫不吝惜地表达对弱者的支持和对恶行的鞭挞,持续地关注事件的发展,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态度。针对这一特点,行政管理者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网民所关注的事件焦点是什么,找准症结,快速、果敢地做好事件处置工作。首先,必须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处理,对是非分明的事件刀下见菜,使责任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置;其次,在对事件处理时各种信息必须透明清晰,不能语焉不详,否则只能使事件变得更为复杂;再次,网络不同于现实的重要特点是不允许遮掩问题,也从不给强权留情面,凡热炒起来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涉事各方的个人信息、背景等已经无一例外地被搜索“晾晒”出来,所以有关方面对事件的处理必须客观、公正。
以此事件为例,是否抵制家乐福始终是整个事件的焦点问题,因此作为行政管理者,应该充分把握这一问题的核心,了解事实,将各种有关信息以公正透明的态度处理好,尽量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呈现事实真相。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
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遏制网络消极影响,进一步加强网络立法工作,从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角度规范互联网行为,防止极少数人借题发挥,攻击国家的政治制度,也防止网络间谍利用群体性事件实施渗透活动。同时应不断提高网络日常管理的水平,目前许多网站虽然设立了网络警察,但主要职能是防控不健康网页,网络警察也应承担“治安警察”职责,对网络上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及时进行疏导,对故意挑拨事端、散布谎言、煽动闹事的网民予以制裁,将网络言论控制在合法、有序的范围之内。
以此事件为例,在抵制家乐福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有少数不法分子故意挑唆中法关系,他们在网上发表恶意言论,散播不实的关于家乐福的相关信息,严重影响了正常网络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就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严厉打击这些不法行为。
——————————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霍金斯.自由而负责任的传媒(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的研究报告),1947.
〔3〕李媛,李立,蔡放.抵制家乐福中的新意见领袖传播路线.中国经营报,2008-04-19.
〔4〕张立.为什么抵制家乐福.中国新闻周刊,2008-4-23.
〔5〕王涵咏.强国论坛“抵制家乐福事件”舆情跟踪与分析.人民网-传媒频道.
〔6〕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7〕金潇.我国群体事件的基层政府行为探讨.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责任编辑 姜黎梅)